宝宝越哄越哭怎么办

婴童网

导读: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理解与共情”,具体到孩子身上来就是,指家长要教会孩子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看问题,能够为了他人而对自我的行为作出一定的调整,比如为了不对他人造成伤害,而知道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而这种能力并不是天生的,是需要培养的,但可惜的是,现在的很多家长可能都不太具备这个能力。



一个小故事

惬意的午后,妈妈在看书,冬冬在愉快地堆积木,很快就要堆好了,突然,积木一下子全塌了,冬冬一下子就哭了,妈妈赶紧安慰说“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们再堆一次就好了”,但是冬冬不听,继续哭着,好多遍后,妈妈不耐烦了,“那谁让你自己不小心呢”,冬冬一听,觉得自己更委屈了,哭的比刚才还大声,妈妈也很无奈,觉得这么小一件事,都说了再重新堆一次,还要哭,怎么这么不听话?

在上面这个故事中,孩子出现了麻烦,拉响了自己的“警报系统”,妈妈也不用自己认为的最佳方式来安慰孩子,然而不但没成功,还让局面更混乱,家长看孩子不顺眼,孩子看家长也不顺眼,弄得全家人都不开心。

其实上面这位妈妈就犯了一个我们大家经常犯的错误,那就是不理解孩子,孩子花费了好大的功夫好不容易把积木快要堆好了,突然塌了,他心里其实很难过,如果这时候,妈妈能够抱着孩子,跟孩子说“宝宝,妈妈知道,这是宝宝一块一块堆起来的,积木塌了,宝宝很伤心,待会妈妈再跟宝宝一起堆一个更好的行吗?”宝宝会觉得自己得到了理解,过一会自己就好了。

其实在这种时候,妈妈要做的就是去尽量的理解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以共情之心去看待孩子的反应,父母与子女之间其实也特别的需要互相的理解和包容!

孩子的每个行为都有他的原因

3岁的冬冬问:“妈妈,爸爸呢?”妈妈:“爸爸出去了。”冬冬又问:“爸爸呢?”妈妈:“爸爸上班去了。”过了一会儿,冬冬又来问:“爸爸呢?”……一上午,冬冬把这个问题反反复复问了十几遍,而妈妈也在回答了十几遍的“上班了”、“出去了”之后,才想起琢磨孩子到底要问什么。果然,在妈妈回答了“爸爸去心理所上班了”之后,冬冬不再问了。

多多理解孩子,其实孩子的每个行为都有他的原因,只是他不知道如何去表达,他们需要父母的耐心与爱!

老先生丰子恺关于孩子的一个小故事

有一次,开明书店送来几本新出版的毛边《音乐入门》,于是丰子恺用小刀把书页一张一张地裁开。他的儿子站在桌边,侧着头默默看着爸爸。后来丰子恺外出时,儿子从书架上拿了一本用上好的连史纸印的《楚辞》,拿着小刀裁破了十几页。等丰子恺回家后,儿子举着书页得意地说:“爸爸你看,我也会裁书了!”丰子恺见了非常生气,大声地训斥了儿子,把他吓哭了。

事后,丰子恺感到十分内疚,他对儿子说:“孩子,这在你是何等成功的大事,何等得意的作品。却被我一个惊骇的‘哼’字喊哭了,你一定抱怨爸爸何等不明吧。”从此之后,他再也不随便训斥孩子了。

丰子恺常用的烟嘴边上刻有几行细字,那是清代僧人八指头陀的一首赞美儿童的诗:

吾爱童子身,莲花不染尘。
骂之唯解笑,打亦不生嗔。
对境心常定,逢人语自新。
可慨年既长,物欲蔽天真。


本文由三优亲子妈妈悦读栏目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婴童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