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桥大二 (新浪微博:@明桥大二) 儿童咨询机构特约医生、学校心理医生。曾作为日本内阁府特邀专员赴日本地震灾区指导儿童心理辅导工作。 著有《宝宝生病了怎么办——你不可不知的儿科知识》、《快乐育儿宝典》系列丛书等。
宝妈烦恼
儿子三岁了,几乎每天都会打爸爸,向爸爸扔玩具。爸爸是最近才回来的,之前都是在外地工作,没有和我们在一起生活,孩子也许是在试探自己到底做什么爸爸才会生气。孩子从一岁半的时候开始就已经不再打我了,现在尽管爸爸连说"太疼了,别打了",孩子不仅不听,而且看到爸爸大声斥责自己的样子,还猛然跑开。我不想让他成为一个打父母的孩子……
案例中的孩子为什么会打自己的爸爸妈妈?
情况一:事情不如自己意的时候。因为他们还不会很好地表达自己烦闷和不满的心情,就以打父母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所谓"发脾气"的表现之一。过了2岁之后,孩子逐渐有自己的想法了,他们想按自己的主张去做,却又还做不好,这种矛盾也会以发脾气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现象在2岁时达到顶峰,从3岁左右开始逐渐减少,随着语言能力的发展,就转变为用“讨厌”这样的语言进行发泄了,逐渐培养起忍耐力和社会性,为一点儿小事而大发脾气的现象就少多了。
情况二:想要亲近父母朋友时。小孩子会采取打父母的行动。上小学的男孩子有时会故意捉弄喜欢的女孩子,这是因为当他们难以很好地表达自己的心情时,就会以相反的行动表现出来。
当孩子打爸爸妈妈的时候,父母应该如何教育孩子呢?
如果爸爸和妈妈都在身边,孩子就会通过自己的方式来分别向父母确认自己的存在。通过妈妈的搂抱,或是与此相反的形式,从妈妈这里首先获得安心感(自我肯定感)。接下来孩子会通过对爸爸做同样的事情,从爸爸那里也获得安心感。我把这种现象形容为“先通妈妈关,再过爸爸关,接下来进入朋友关”。
问题中提到的孩子,通过三年的密切接触已经通过了妈妈这一关,可是由于爸爸总是不在家,还没有通过爸爸这一关。现在爸爸终于经常在家里了,他可以放心地进入“爸爸关”了。因此在这种时候,妈妈最好不要去管,交给爸爸就是了。
当然应该告诉孩子不许打人,这样别人会很痛,但让小孩子了解对方的心情,根据对方的心情来控制自己的行动是需要一些时间的。眼下最重要的不是马上禁止孩子打人的行为,而是在反复磨合之中培养孩子的安心感——“就算我这么干,爸爸也不会不要我,他还是会和我玩”。孩子获得了这种安心感之后,会尽早完成心灵的成长,学会体贴对方的心情。
*本文由三优亲子妈妈悦读栏目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