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共同成长的教养模式是怎样懂得

婴童网

陈禾 亲子教育专家,退而不休的老人,现在从事亲子教育研究。



“和孩子共同成长”的教养理念有一个大原则,就是以孩子为本位。

教育孩子必须以孩子为中心,家长必须进入“孩子的世界”。怎么进入孩子的世界?你必须先了解孩子的天生气质,掌握学习与成长的特点(尤其是阶段性的成长需求与特点)。有了这个基础后,任何教养策略就能够在顺势而为下,不离开孩子的学习能力与心理需要。这就是说:家长无论想教育孩子什么,都要让孩子变被动为主动。如果家长总是占据话语权,要孩子被动听从;总是把自己认为孩子该会的,用灌输的方式强硬施教,孩子就没学习,或学着但没思考、没感受,还是等于没学。

贯彻“共同成长”的两个教养模式

引导孩子去做可做能做的事:孩子的世界是“从无到有”的,怎么说话、怎么做事,都是在认知与动手的体验中逐渐积累经验,是非对错,只有学了才会,而“学”必须在“做”的过程中慢慢领悟。因此,成长教育不是凭空指责孩子“你错了”,而是引导孩子去做能做可做的事,做了,在做的过程中有思考,在做的完成中有感受,于是就懂了。懂了,才有是非对错的观念。例如你要孩子学会合作与分享,那么你就要先设计一个可以合作、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游戏或活动,孩子参与了,有了体验,他就知道要合作,不能自己想怎样就怎样;更进一步,因为需要别人的合作、获得别人的合作才能完成游戏与活动,于是就有感恩的心,这样才会有分享的意识。

和孩子一同动手:孩子在探索中学习,遇到不会做、无法自己解决难题;或无法发现做的乐趣,不感兴趣,不想做。这种情况,你不教,孩子总是无法突破难关,就会因挫折感而气馁,脾气越来越暴躁;你直接教,孩子无法联系经验,听不下去还是没学。因此要采用“一同做”的方式。一同做其实就是示范,但示范如果是你做,孩子看,他没同时动手,就没法深入思考,等于没学。一同做,孩子做会做的部分,不会做的也会出主意;家长做难的部分,用上心思,有创意,孩子看着恍然大悟,就会跃跃欲试,于是试着试着就会了。例如:孩子修理玩具总是做不好时,因挫折感而气馁、借发脾气发泄,进而情绪崩溃,如果爸爸一开始就和他一同修理,结果必然欢欢乐乐地完成;孩子不喜欢画画,其实是他不会画,或害怕失败而不敢动手,如果妈妈和他约定一同画先前游乐场或街道上的所见,孩子出主意,妈妈先画主体部分,把容易画的部分给孩子画,这不但能够顺利画完,孩子也因为观察妈妈画的过程,想要自己尝试,于是就自己动手画起来了。

这样的学习是很自然、很快乐的事。从教育方法上来说,是“不教而教”,没摆明是在教,而孩子已经在动手做中学了起来;从教育手段上来说,是“让孩子有路可走”,孩子遇到困难,做不下去,你的插手“合作”,便给他开辟出了一条路。


这样的教育模式,孩子的教养问题就会越来越少,家长有成就感的同时,也会越来越省心。


*本文由三优亲子妈妈悦读栏目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婴童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