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变得与众不同

婴童网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的学习,确实来自于兴趣,有兴趣的,学得专注,进步神速;没有兴趣的,勉强做一下就放弃,父母念多少紧箍咒都没有用。



  每位父母几乎都在为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而不懈努力,但孩子的表现,能让父母们满意的却很少,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如何培养孩子兴趣”。

  孩子的兴趣不是培养出来的

  “孩子的兴趣,是父母培养起来的吗?”这个毫无疑问的问题,却有另外一种解读:“孩子的兴趣,是父母发现出来的!”

  作为社会公共观念的“兴趣”,总是风水轮流转:我们小时候,书法很流行,一根毛笔一张纸就可以了;现在,放一台很大的钢琴在家里,努力使孩子的屁股稳坐在琴凳上,弹一曲高雅。

  我们小时候,可能没有成为父母眼中的书法达人;而现在的孩子,也多数让钢琴成为家里的一道摆设。

  社会上的兴趣班,几乎都是迎合社会潮流而诞生的,不带孩子去学,父母们担心孩子不入潮流,被社会孤立。“你家孩子在哪里学钢琴?”如果有人这样问你,而你孩子没有在学,恐怕回答起来心里窃窃的。就像我们都学开车了,如果有人问你:“你的车停哪里?”而你却是打的来的,甚至坐公交来的,可能不好意思说出口。

  这些都是人之常情,人是社会性动物,与大众的观念保持一致,才有安全感;因此,让孩子去学习社会上的各种兴趣班,无可厚非。如果带着孩子去兴趣班,遇上了他所喜欢的,那也是值得庆幸的事。

  但是,更值得珍视的“兴趣”,是孩子自身的兴趣,那些来自于日常生活中诞生的兴趣点,被父母细心观察到,并为他提供成长的土壤,最终茁壮成长。

  孩子喜欢玩小汽车,各种各样的汽车,他都要买:卡车、吊车、消防车、出租车、救护车、吉普车、挖掘机……,结果,他对汽车的功能、标志、以及许多知识,都很学问,往往一个4、5岁的孩子,让大人自叹不如。

  当大人循着孩子兴趣的踪迹,去满足孩子的学习与探索的欲望,孩子就会将这条路走得很远。

  生活中充满了许多可能性,孩子人生的奇迹,往往就发生在生活之中。因此,与其“按图索骥”去培养孩子的兴趣,还不如去留心观察孩子自己的兴趣;他的兴趣,就像一颗种子,有了这颗种子,你再去浇水施肥,才能开花结果;如果没有这颗种子,你再努力,也是徒劳。


  不同月龄有不同的兴趣


  孩子的兴趣,由身体与精神的成长影响,在不同的月龄段,会此消彼长。

  7、8个月龄的孩子,喜欢爬行,你让他安静地坐下来,几乎办不到;11月龄的孩子,喜欢扶着沙发站起来,甚至扶着你的手,迈几步;1岁多的孩子,喜欢走路,不满足于在客厅里走,更喜欢在空阔的小区走;再过半年,当他喜欢上跑,再也在家呆不住了,老嚷着出去。这些是在孩子大运动方面产生的兴趣里程碑。

  当孩子爱爬时,对他最好的鼓励,就是把客厅的杂物腾开,空出一片自由天地;而不是以地上脏为理由,把他放在床上、或者婴儿车里,把他的兴趣掐灭。经历了自由爬行的孩子,不仅四肢肌肉强健,感觉统合能力得到发展,而且心、肺的机能也更加有力。

  在0-6岁阶段,孩子绝大多数的兴趣,都来自于他身体与精神成长的需要;而孩子自己的需要,大人很难猜测,他的心,毕竟隔着肚皮;因此,父母要做的,不是猜测,而是观察,从孩子表现,去发现他的兴趣。

  一件事,能做很久的,那是孩子的兴趣;今天做,明天做,后天还要做的,那也一定是孩子的兴趣。

  当孩子2岁后,总是想参与家务,大人干什么,都想帮着做;实际上,他可能并不是“伸出援手”,而是想通过干家务活,实现个人的价值,获得在家庭社会里的地位。3、4岁的孩子,喜欢到处画,不满足于在本子上画,甚至画到了沙发、床头、墙面,那是他到了书写与绘画敏感期;喜欢阅读的孩子,会缠着你讲故事,可能故事已经讲过几十遍了,还兴趣不减。

  父母观察到,孩子越小,兴趣持续的时间越短,一方面是因为孩子容易受干扰,兴趣容易被打断;另一方面,则说明他的成长日新月异,短短一岁,从躺、翻身、坐、爬、扶立、巡行、站立、行走,已经经历了许多的人生阶段,每个短暂的阶段,都伴随着精神层面的“升级换代”,所以兴趣也变化很快。

  孩子在1至2岁过程中,会形成自我意识,逐步控制自己的行为与思想,他的兴趣也随之变为主动;2-3岁过程中,会形成社会意识,他注重人际关系与他人的感受,他的兴趣也随着受他人所影响;3-6岁过程中,幼儿园群体生活,孩子个人的兴趣,会与群体的兴趣,融合起来,这是他真正社会生活的起点。

  作为父母,就是要尊重孩子的兴趣,不必对他的兴趣进行评判:是大众的?还是小众的?许多伟大的成就,都是诞生于微不足道的兴趣,甚至是极其小众的兴趣。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小众的,才是大众的”;传统的从众观念,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洗涤!

  因此,当发现孩子“莫名其妙”的兴趣,你首先感到的不应是惊诧或失望,而应是欣喜。


  不充当孩子兴趣的拌脚石


  如果你拥有了上述的观念,就不怕孩子没有兴趣了;但是反过来,受考验的会是你自己:能否对孩子充满耐心?能否给孩子真正的自由,去发展自我?能否不把自己的偏见,强加给孩子?

  作为中国父母,通常在这些地方摔跤:

  1、当孩子沉浸在兴趣之中,而父母却不请自来,总想把自己的做法教给孩子,结果,打断了孩子持续的思路;孩子内心的愤怒由然而生,不仅不愿意听你的想法,而且扔下事情一走了之。孩子专注力不够,背后往往都是受干扰的结果,而干扰多数来自于大人。

  2、大人总是像监控摄像头一样,身形不离地盯着孩子,哪怕在安全的家里,也如此;出门了,更要把孩子牵在手里,就像放风筝,自由的背后,总牵着一根绳索。孩子没有自由,就不会放开手去探索,就难以产生持续的兴趣,让许多事情都浅尝即止,没有结果。而这种过度照管,会让孩子身心疲惫,孩子有时表现出“拖拖拉拉”、“心不在焉”、“紧张心慌”、“没有耐性”、“动不动就哭”、“推卸责任”……,许许多多的“症状”,都是心理压力所致。

  3、害怕孩子犯错。总是担心孩子做得不够好,当孩子犯错时,急于去纠正,虎妈管不住嘴就批评上了,兔爸嘴上不说就动手替孩子干上了,“骂”与“帮”,显然是两个极端;在兴趣的事情上,孩子会不停的犯错,而他根本不把错当成挫折,反而激发他继续探索与征服,直到解决了,获得了内心的满足。父母的宽容,会让孩子拥有这样的心路历程,他的能力就会得到释放,人格就会得到建立。

  4、跟不上孩子的兴趣。生物学家做过一个试验:第一只小白鼠,在笼里只有吃喝;第二只小白鼠,除了吃喝,还有玩具;第三小白鼠,除了吃喝、玩具,还有一只同伴;结果,第一只弱智,第二只有智慧,第三只出众。这说明,没有兴趣的孩子,会弱智;独自玩的,智慧平平;而与人一起玩的,分享经验与情感,智商与情商超群。由此可见,父母如果能成为孩子的玩伴,培养与孩子共同的兴趣,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是孩子的兴趣要跟大人一样,还是大人的兴趣要跟孩子一样?前者是多数父母的观念,而后者,则是父母真正要去做的。

  父母需要从上述的观点里,去检查自己过往的行为,让自己为孩子的兴趣护航,而非成为阻碍。

  孩子与众不同的人生,就是从自己小小的兴趣萌芽的;在0-6岁阶段,这种兴趣很旺盛,也很嫩弱,需要父母真心去学习,懂得如何浇灌,如何呵护!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婴童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