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有哪些价值功效

婴童网

  百花齐放,百花争艳,中国地大物博,鲜花的种类是数都数不清的,桂花也是其中的一种,桂花是中国传统的花卉之一,开花时香气四溢外形美观,不开花的季节枝叶繁茂,也可做装饰品,放置家中起到美化的作用。而且古人们认为桂为百药之长,所以人们会用桂花泡酒,或者制作一些糕点,甚至还有的人会用桂花做香料。那么,桂花是哪个季节的花?

  桂花什么时候开

  桂花常见的栽培品种有丹桂、金桂、银桂和四季桂。每逢丹桂飘香时节,总是那么沁人心脾,令人驻足不前。盛开的桂花树散发出淡淡的清香,闻之使人神清气爽。那桂花什么时候开呢?一般桂花通常每年9~10月开花,次年4月果熟,此外,四季桂还可每两个月开一次花。

  桂花属木犀科木犀属,又名岩桂、木樨,人们俗称“桂花树”。它是一种常绿的小乔木,树叶多对生,呈椭圆或长椭圆形,叶面光滑,边缘有锯齿。桂花最有特色的是它的花,其花簇生,偏小,有乳白、黄、橙红等色,还是我国多个市的市花。桂花常栽培于庭院中,或道路两旁,其香淡雅、甜郁,香飘十里。

  桂花的功效与作用

  桂花终年常绿,枝繁叶茂,于每年秋季开花,花开之时芳香四溢。桂花在现代园林中常作园景树,有孤植、对植或成片栽种的,它的园林绿化效果极好,体现速度快,栽植当年就能够发挥出极好的作用。此外,桂花对二氧化硫、氟化氢等有害气体有一定抗性,是工矿区常种的优良绿化植物。

  桂树的园艺用途十分广泛,除此之外,在科学不断进步的今天,材质致密、纹理美观的桂花木材也有着极好的用途哦。一般来说,桂花树的材质质地坚实,不易炸裂,且刨面较为光洁,是非常良好的雕刻用材。

  桂花香气扑鼻,它含有多种香料物质,因此它还可用于食用或提取香料。桂花多为淡黄白色,芳香浓郁,可从其体内提取芳香油,制成桂花浸膏,可用于食品、化妆品研制。例如可将其加工制成糕点、糖果,还可用于酿酒,香浓可口非常美味哦。

  桂花味辛,其花、果实及根均可入药。一般是秋季采花,春季采果,四季采根,分别晒干以备用。花有散寒破结,化痰止咳之效,可治疗牙痛,咳喘痰多,经闭腹痛等病症。果可暖胃、平肝、散寒,可用于虚寒胃痛之人。根可祛风湿,散寒,用于治疗风湿筋骨疼痛、腰痛、肾虚牙痛等。

  古人认为桂花为百药之长,据说常饮桂花酒能够达到饮之寿千岁的功效。桂花酒香甜醇厚,有开胃醒神、健脾补虚的功效。桂花酒尤其适用于广大女性饮用,它被赞誉为妇女幸福酒,女性饮用有着较好的功效。我国医学上有花疗的理论实践,而桂花酒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

  人们常以桂花作原料制作桂花茶,它是我国特产茶,香气柔和、味道可口,深受大众喜爱。桂花茶有着养颜美容、舒缓喉咙之功效,可有效改善多痰、咳嗽症状,用于治疗十二指肠溃疡、苇麻疹、胃寒胃疼、口臭、视觉不明等症状疗效显著。

  桂花茶的营养价值

  冬季到了,冷风一吹,很多人常常会感到胃部不适,甚至出现冷痛的感觉,这个时候喝点桂花茶,就能够很好的缓解症状。

  现在很多药店、超市都有卖干桂花的,读者可以自己在家做桂花茶。做法是:将七到十朵干桂花加入适量的红茶、红糖后,以热水冲泡。

  中医认为,桂花有很好的药用价值。古人说桂为百药之长,所以用桂花酿制的酒能达到“饮之寿千岁”的功效。桂花性温、味辛,入肺、大肠经,煎汤、泡茶或浸酒内服,有温中散寒、暖胃止痛、化痰散淤的作用,对食欲不振、痰饮咳喘、痔疮、痢疾、经闭腹痛有一定疗效。红茶性温,有暖脾胃、助消化的功能,可以促进食欲;红糖具有益气养血,健脾暖胃,驱风散寒,活血化淤之效,特别适于产妇、儿童及贫血者食用。因此,脾胃虚寒及脾胃功能较弱的人可以适当喝桂花茶温胃。但表现为胃脘灼热疼痛,口干,饥饿却不想吃东西,小便色黄,大便粘腻等症状的脾胃湿热的人不适合饮用。

  除了饮用桂花茶外,还可以将桂花、纯藕粉加白糖冲调成桂花藕粉,味美且开胃;或取上等小枣,加糖煮,汤将尽时,加入桂花,即成健脾开胃的桂花蜜枣。

  桂花茶的作用与功效

  桂花茶温补阳气的功效。 主治:阳气虚弱型高血压病。症见眩晕,头晕,腰痛,畏寒肢冷,大便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桂花茶的泡法

  桂花+玫瑰花:可以补血 红润气血 调理经期 能消除烦人的小痘痘

  桂花+紫罗兰+玉蝴蝶+胖大海:润肺,止咳养肺

  桂花茶的药用价值

  药方1

  配方:干桂花1克,茶叶2克。

  制作:将干桂花、茶叶,入杯中,沸水冲泡6分钟,即可饮用。

  用法:早晚各饮1杯。

  功效:强肌滋肤,活血润喉。

  应用:适用于皮肤干燥、声音沙哑、牙痛等症。

  药方2

  材料:桂花数朵

  调味料:精盐1小匙,冰糖1小匙

  做法:1.桂花用盐水反复清洗、沥干; 2.将桂花置入杯中,冲入滚水,加入冰糖,盖起杯盖,约焖三分钟,掀盖则香味溢出。

  功效:可化痰散淤,治咳嗽。




图片来源于锐景图库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婴童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