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enor
利维坦按:
你若还记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必然也记得皇后身边的容嬷嬷。
以前看《还珠格格》,对容嬷嬷可谓恨之入骨,针扎桥段更是童年阴影。后来才知道 " 嬷嬷 " 是宫里对乳母的称呼,而容嬷嬷则是皇后的乳母,陪侍着皇后长大,算是皇后的 " 半个亲妈 "。因此但凡有任何威胁到皇后利益的人或事,无不被容嬷嬷视作眼中钉。
突然就变得合理起来了。
在网易云音乐搜索【利维坦歌单】,跟上不迷路
我们有一个新号【利维坦行星】,可以关注
雇乳行业可能比你想象得还要古老。我国自西周开始就有雇用乳母的做法,而为了杜绝后宫干涉朝政,汉朝起便在宫中大力推广这一做法,强行把后宫与皇子的生与养分开,让后妃无从控制自己的儿子。
这一做法的确有效斩断了皇子与后宫的羁绊。溥仪曾在他的回忆录里说,他的亲生母亲顶多跟他说些例如 " 你要尊祖训 " 的客套话,并没有太多情感缔结——待到喂养自己的嬷嬷被赶出宫,却宁愿用四个太妃换回嬷嬷。
末代皇帝溥仪的乳母王连寿。© wiki
此外还有 " 魏媪舍命护主 "、" 乳母严训寇准 " 等故事,都彰显了孩子与乳母之间的深厚感情。所谓有奶便是娘,这句俗语放这里也说得通。王孙公子与奶妈感情深厚,容嬷嬷的护犊子行为也就变得可恨却不足为奇了。
事实上,雇乳也不是什么东方特色。从高举手杖分开红海的摩西,到阿拉伯半岛的先知穆罕默德,都被记载由乳母喂哺长大(摩西的乳母其实是他的生母,这就是另一个故事了)。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甚至发展出 "baby-farming(直译为婴儿农场)" 的行当,而等到 19 世纪的美国南部,雇用乳母的做法在各个社会阶层中都已经十分普遍。
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 " 婴儿农场 ",是一种为职业母亲提供全天候日托服务的场所。© messynessychic
多伦多大学社会历史学家爱德华 · 肖特(Edward Shorter)认为,西方在工业革命之前之所以盛行雇乳,是因为当时的社会中婴儿死亡率极高,母亲为了不在婴儿夭折的时候过于悲痛,不得不在一开始就限制自己的情感投入。工业革命之后,婴儿死亡率下降,母乳喂养才成为更多妈妈的选择,这点我们一会再聊。
除此之外,缩短妇女生育隔期也是我国古代中上层家庭普遍聘用奶妈的原因——在大部分历史时期中,女性都难逃被视作生育工具的命运,无论是在皇宫中还是在民家里。而另一方面,奶妈的存在也可以让母亲在婆媳张力中得以脱身——出现在婴儿身上的健康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因奶妈的阻隔而与生而不养的亲生母亲划清界限。
因此,尽管遭到一些近世的声音批评(比如朱熹认为雇用奶妈是 " 食己子而杀人之子 "),但古代上至皇城,下至民宅,只要能花得起这钱的家庭都在普遍聘请奶妈上门喂哺。
雇家对于乳母的挑选也十分严格,不仅对年龄、相貌、健康状况、乳汁的浓淡与色泽有所要求,对乳母的性情稳定、品行教养也有严苛的标准,这是因为古人将乳汁视作人体精血的产物,乳母太大的情绪波动会造成病乳,而乳母的品性也会通过乳汁传递给婴儿。
几千年来,奶妈作为最古老的女性职业之一从未消亡。
但等到甲午战争的战败掀起亡国灭种的危机,生生不息的雇乳行业也吹响了历史丧钟。
***
法国学者菲利浦 · 阿利埃斯(Philippe Ari è s)认为,由于欧洲(尤指法国)社会在 18 世纪开始对儿童的成长愈发重视,中上层妇女们开始逐渐弃用雇乳,转而自行喂哺婴儿。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清末民初。甲午战争的惨败激起了知识分子强烈的民族主义焦虑。曾经满足于男主外、女主内的读书人中,不乏有人将国家积弱转而归咎于妇女的无知无识、不事生产。
来我们理下这层逻辑。彼时一些知识分子认为:要想有一个健全的国家,首先要有健全的国民,而国民的身体、智力和德行建设,则要从生育国民的妇女抓起——妇女身体健康、亲自承担喂哺责任,才能给国家培养出健康的未来。于是作为生养孩子的女性,便被视作国家富强的关键。
这条逻辑以因果串联了强国、强种、强母、强儿之间的关系。严复说 " 种以之弱,国以之贫 "、" 盖母健而后儿肥 ";梁启超说 " 欲强国必由女学 "、" 女学不兴,其国衰灭 "。强国必先强种,而强种则需先强女性。
虽说这般重视的实质仍是以民族利益作为依归,并非完全出于女性权益的考量,但介于这些看法的提出,读书人开始反对女子缠足,推行女子教育。单以结果来说,的确增强了女性权益。
1900 年的浙江温州女子学校。© common
与此同时,时人又引入国外的家政学来强调妇女育儿的责任。家政学起源于 18 世纪欧洲,从自然法则的角度对雌性生物的生育、哺乳本能加以解释,宣称妇女有着治家育儿的 " 天职 ",认为 " 家政之大端,妇人之要务 ",从而将家庭工作合理化为女性的责任归属。
只不过,西方家政学所提倡的理想女性形象,是基于彼时西方女性作为独立个体而提出的,她们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为增强自己作为女性的自主性、增进与子女的关系而重视家庭内务与育儿工作——相比之下,清末在我国所推崇的家政学则以强国强种为最终目的,看似如出一辙,实则南辕北辙。女性社会地位虽因社会重视而有所提升,但也无疑面临更为严苛的要求。
不仅如此,家政学在西方和我国所指向的问题也略有不同。在西方被提出时、欧洲上层社会妇女常常不理会家中事务与子女死活不同,我国古代的母亲一直十分重视子女教育,她们重视言传身教的力量,世代传唱孟母与岳母的故事,精英阶层的母亲更是将生养工作交由乳母、侍人代劳,自己则专职教育事业。
因此,家政学被引入国内的目的重中之重,就是借由当时西方蓬勃发展的营养学来主张母乳喂养,将授乳视作母亲的天职。对女性母亲角色的强调与推崇,说破了是为民族作贡献的手段,女性也因此更加 " 囿于昼夜,厨房与爱 "。
基于科学发展与观念的进步,现代主流营养学同样认可母乳喂养的好处——母乳中所蕴含的天然营养成分和抗体能呵护宝宝茁壮成长。不过这也是后话了
***
1927 年 7 月,广东省政府委员会颁布了一则从未有过的政令:"限三个月内全省所有女子,一律禁止束胸,以种卫生,以强种族。" 违者经查确,处以 50 元以上的罚款;如违者年龄小于 20 岁,则罚其家长。
广东打响了民国乳房解放的第一炮,在接下来的三年时间里,上海、安徽、桂林、河北、江苏、北平等地方政府也陆续颁布了相关法令,反束胸成为了五四运动期间反传统、妇女解放的象征,被冠以 " 天乳运动 " 的名号,一场声势浩大的改革冲着女性哺乳器官而来。
这场反束胸风潮被时人称为 " 天乳运动 ",图为 1927 年《北洋画报》的相关报道页。© Wikimedia Commons
清末女性以束胸为美。跟缠足一样,这种畸形的身体美学同样以女性健康为代价,属封建陋习。而除了意识形态上的解放目的,反束胸还有更为切实的考量:束胸会影响肩负神圣哺乳使命的乳房发育,甚至让女性罹患乳腺炎,从而影响母乳喂养,更危及民族健康。
这恐怕不是杞人忧天,将来中国凡是学生出身的女性,恐怕都要失去哺乳能力,家家户户也要雇乳娘啦!
——鲁迅
反束胸一来移风易俗,跟反裹足一样是破除旧时陋习的做法,二来还女性以健康,还带来了社会审美观的改变,是民国时期社会进步、思想解放的象征。
但另一方面,反束胸的行政命令也意味着女性再一次成为了国家改革的对象。前有强国强种的民族使命赋予女性难得的受教育机会(虽然本应更早发生),后有五四运动掀起妇女解放的思潮,进一步唤醒女性的自主意识。
不少青年女性开始希望能够和男性一样学习,工作,夺回自己身体的主权——这是财产自主、婚姻自由的前提条件。
所要迈出的第一步,就是摆脱传统大家庭环境。
旧时的大家庭结构充斥着来自各方的管束,是禁锢女性自由的第一道枷锁,对女性提出的规训包括但不限于:孝顺翁姑,和睦叔婶,照顾青幼,管理财政……接受新式教育的青年女性唯恐避之不及。
因此,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也伴随着社会家庭结构的转变,女性开始奔赴发达地区找寻工作机会,进而组建小家庭,孕育新生命。
但是,新的难题又接踵而至。
20 世纪 30 年代的上海纺织女工。© Wikimedia Commons
工业化进程在短时间内对劳动力提出了巨量需求。以上海为例,1920 年的上海有 75 万女性人口,其中约有 30 万是学生、教师、医生、看护、编译、宣教者、音乐家、画家、商人、船家、渔民、农民、工人、伶人……等到 1932 年,全市的 212000 名工人中,女工有 116872 人,其数量甚至超过男性。
(数据来源:《百年中国女权思潮研究》、《中国妇女问题》)
一方面是女性自己想跟男人一样掌握工作的权利,此为女性走出家庭私领域的内因;另一方面的是工业化造成庞大的劳动力缺口,女性不得不走出家庭私领域,出卖劳力以补贴家用,此为外因。
1927 年,社会学家潘光旦曾就家庭问题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 72.73% 的女性认为婴儿应该由母亲自乳。由此可见,虽然彼时的女性们无论出于内因还是外因都有务工的需求,但同时又深知母乳喂养的重要性。
就像诗人艾德丽安 · 塞西尔 · 里奇(Adrienne Cecile Rich)所说的那样:妇女无从决定做个怎样的母亲。在人职、母职与个人理想的对立中,女性再次被历史推入新一轮的抉择里。
传统大家庭结构虽然意味着更多的限制,但在喂养婴孩这件事上却能群策群力,姑婶妯娌不仅能帮忙照顾新出生的婴孩,还能给初产母亲传授育儿心得。毕竟这样的传统大家庭环境中,最不缺的就是 " 过来人 "。
而由于缺乏传统大家庭中女性亲属的支援,思想先进的小家庭初产妈妈们在育儿问题上却很容易手足无措。他们转而向育儿书刊、女性佣仆,甚至是早已式微的乳娘们、或者是提供育婴支援的奶粉公司寻求帮助。
惠民奶粉广告。《申报》(1929 年 2 月 25 日),本埠增刊,版 2。
为了塑造自身的专业形象以带动销量,当时不少奶粉商在销售奶粉之余还会提供各种类型的育婴指导服务以招徕顾客,比如 1926 年刊登在《申报》上的一则来自宝华干牛奶公司的广告就明写:"对于乳哺发生困难者,请迳函本公司……本公司所有之女护士,当即趋前,使君满意且可以保证而并不取费也。"
与此同时,代乳品的出现提供了适时且必要的支持。民国时期的代乳品市场,最初是由牛乳而非奶粉打开局面的。尔后在炼乳、小儿粉(固化牛乳并加入小麦、维他命和矿物质的婴儿配方食品)等代乳品轮番登场之后,广大妇女才迎来了奶粉时代。
上海畜植牛奶公司广告。刊于 1934 年 9 月 18 日《申报》。
出于种种原因,部分女性无法满足孩子的营养需求,而作为辅助喂养手段,奶粉相比其他代乳方式有着巨大的优势。它比雇佣乳母更具稳定性和性价比,比牛乳、代乳粉又更科学全面、更卫生。由此可见从一开始,我们对于奶粉的要求便是跟母乳一样全面的营养。
现代营养学之所以将母乳视作婴儿最好的食物,是因为母乳中所蕴含的一些活性营养不仅珍稀,且对婴儿健康发育成长的诸多层面都极为关键。
但是国人宝宝跟外国宝宝所需的营养是否存在差异?这事则须回看中外的母乳成分差异来找寻答案。
作为我国最早开始建立母乳数据库、并对母乳进行成分研究的企业之一,飞鹤通过对其覆盖全国 27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约 2 万个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即便都是母乳,中外母乳中的活性营养成分仍然有着明显的差异:
比如说,母乳中含量甚高的骨桥蛋白(OPN 活性蛋白,osteopontin)。这一成分可以通过调节婴儿肠道的免疫反应,降低炎性因子水平 [ 1 ] ,从而促进肠道发育,保障肠道免疫功能的发挥 [ 2 ] 。
然而在中国母乳中,OPN 的浓度要明显高于美国和欧洲部分国家(如下图)。
不同国家在不同泌乳周期中,母乳中 OPN 水平的比较。 [ 3 ]
再比如母乳中 ARA 与 DHA 的比例,两者均可以为婴儿的脑部发育提供营养,促进婴儿大脑的神经发育,——而中国母乳中 ARA:DHA=1:1.7,高于英国日本,低于美国。 [ 4 ]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为了打造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奶粉,自然不能忽视中外母乳之间的成分差别。正是基于这点考量,飞鹤才以中国母乳为蓝本,制定出专属中国婴儿的活性营养配方。
但确定配方只是第一步。为了获取更高品质的营养成分,飞鹤在北纬 47 ° 的 " 黄金奶源带 " 上建立了自有牧场,潜心打造从牧草种植到奶牛饲养的一整个专属产业集群。如此一来,便有了奶源上的保障。
但活性营养易损易逝,因此如何将从奶源中萃取活性营养并将其固化到奶粉中又是一大难题。
飞鹤先是以高分子膜技术与层析萃取技术对奶源中的活性营养加以萃取,再以航天冻干技术对热敏物质进行脱水干燥,保留其天然营养活性;智能控温技术的加入能进一步确保奶粉中热敏营养的活性;至于活性脂类和脂溶性的成分,则采用活性微囊技术进行包埋处理,从而大幅减缓它们的氧化过程。
最后,飞鹤再应用微米闪溶技术进一步改善奶粉的颗粒度,让活性营养能够既快速又均匀地在温水中融化,助力婴儿茁壮成长。
从萃取到入口,飞鹤所提出的突破性鲜萃技术可以全程呵护活性营养成分的稳定,以此更好地锁留配方中的营养精华,成功还原中国母乳中的活性营养群。
而通过 " 突破性鲜萃科技 " 萃取出来的北纬 47 度新鲜生牛乳也创造出了新一代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奶粉,让宝宝在更易吸收营养的同时也增强了自身自护力,促进骨骼与大脑发育。
当代母亲所面临的问题,与 100 年前没有太大差别:母乳喂养一直是飞鹤所提倡的,可是当很多妈妈无法实现纯母乳喂养的时候,就可以选择婴幼儿奶粉作为哺育补充。
而从 1962 年始建于丹顶鹤故乡齐齐哈尔,到今年揭榜挂帅牵头国家十四五课题——飞鹤怀揣着热忱与专注,致力于中国宝宝体质与母乳营养研究,潜心为宝宝们打造 " 更新鲜、更适合 " 的高品质奶粉。
60 年岁月荏苒,一甲子匠心沉淀。对品质一以贯之的坚守,方能交出满意答卷。
中国飞鹤
寻迹匠心 60 年
参考文献:
[ 1 ] pubmed.ncbi.nlm.nih.gov/16741956/
[ 2 ] pubmed.ncbi.nlm.nih.gov/15731245/
[ 3 ] pubmed.ncbi.nlm.nih.gov/29668569/
[ 4 ] 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952327820301423
文 /Edwards
校对 / 兔子的凌波微步
本文基于创作共享协议(BY-NC),由 Edwards 在利维坦发布
文章仅为作者观点,未必代表利维坦立场
投稿邮箱:wumiaotrend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