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给生三娃的发钱,北京给生三娃的延长假期……国家推进三胎政策的力度逐渐加足火力。
而在三孩真正落地的“黎明”到来之前,行业还要经历一段时间的寒冬期。即使是欣欣向荣的营养品行业,大盘增长其实也不明显。
有专注母婴营养品的代理商表示,“没想到,上半年下滑了30%。”
大家觉得这一幕相似嘛?
正是奶粉行业几年前的样子,新生儿数量减少,大盘增量见顶,大牛奶粉增长乏力。
而奶粉很快就裂变出了各种细分增量品类――从品类属性看,羊奶粉、有机奶粉、草饲奶粉、A2奶粉……前仆后继;从消费周期看,儿童奶粉、成人奶粉、男士奶粉、女士奶粉……层出不穷。
今天的营养品其实还远远没有到达大盘增量见顶的时候,因为营养品的渗透率很低,可以挖潜的顾客群还很庞大,只不过暂时受制于消费力水平影响,再加上理想渗透率情况下的新生儿数量减少,导致业绩下滑。
相信如果加大市场科普和教育,依然有很大的市场潜能可以被激发出来。只是,当下各项运营成本加大,导致很多品牌和渠道自动地会做存量生意,毕竟那些对营养品认知度高的用户,不用再耗费更多精力去教育,省事。
因而在现有市场格局下,一边“间歇性”开新客,一边持续挖掘存量,就出现了如同奶粉细分增量的品类出来,而且营养品远比奶粉可做的文章更多,从功能、成分、剂型等等各个方面都出现了再再再细分的趋势。
比如从功能看,保护视力、口腔健康、防治龋齿、缓解鼻炎、呵护肠道、护肝明目、健脾消食的、调节失眠、减肥美容、祛斑养颜,几乎细化到人体各个器官,数不胜数。如果一个人要把这些功能都兼顾到,去补充营养品,恐怕要补充“一车”吧。
比如从剂型看,同为液体油剂,有的做成传统滴剂;有的做成小机关,要拧动后才能液粉混合;有的做成凝胶糖果;有的在凝胶糖果基础上,做小,做细致,好嚼,好吞咽,做成小滴丸、独立包装的小爆珠,等等,各种细枝末节的细分创新,衍生出一些创意的细分剂型,受到市场的欢迎。
再细分是为了更好地探求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