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江,80后暖爸一枚,活跃于各大论坛和报纸杂志专栏。他认为,读故事书是陪伴孩子成长最方便有效的教育方式,它可以建立父亲与孩子一生的亲密关系。本文选编自其在汇智博达出版的《孩子,老爸陪你玩故事书》。
记得在我小时候曾因为有一个小书柜而倍感幸福。我当然也想让丁丁拥有这样的幸福。因此在他一岁多,各种图画书的数量已经积累不少的时候,我们给他买了第一个小书柜。后来丁爷丁奶又给他买了相同的一个。
丁丁有一个自己的“小房间”。这个“小房间”不是真的房间,而是客厅中他用地垫占据的一片区域,他还用积木盒子、玩具箱子之类的东西把这片区域圈起来,更加明确“小房间”的界限。平时他玩儿的时候,就是在自己的这个“小房间”中。
他的两个书柜就摆放在他的“小房间”旁边,取阅方便。平时,只要丁丁待在屋子里,他活动的范围基本上以他的小房间为主。因此,即便他没有去看书,那些书也总是陪伴着他的。当他想看书的时候,自然就可以随便抽出一本。在孩子生活的范围内,能够始终看到书,很方便地拿到书,久而久之,他就会感觉书像空气一样了。
不过,如果只是把书一本本插在架子上,孩子一般是不会主动去找来看的。还要把书的封面呈现出来,让孩子看到,形成一种视觉上的刺激,才会使孩子不由自主地去关注那些书,去翻看那些书。提醒我这一点的,是吉姆•崔利斯的《朗读手册》。在这本书中,可以看到一些国外中小学教室的图片,四周的墙上一排排的书架,书在上边,都是平平展展、大大方方把封面袒露在外边的,就像是图书馆中刊物区那样的布局。当孩子的视线无意中和那些书籍相遇的时候,即使没有取阅,那本书也会在孩子心中加深一丝印象。
因此,我用一个牛奶箱做了一个小书架。书架做好之后,我把丁丁的一些已经很长时间没有看过的书放在上边,相互错落开,以便丁丁能够看到这些书的封面的某些部分。做完后,我猜测着丁丁回到家,注意到这个小小的变化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第二天回家的路上和丁妈通电话,我问丁妈:“丁丁看到我给他做的书架了没有?”丁妈说看到了,而且还很兴奋地告诉我说:“丁丁把你给他放在书架上的书换掉了。你猜他会换上什么?”我说:“《视觉大发现》?”丁妈说:“对!”当时我就觉得,哈,这个小小的影像男,对“视觉大发现”系列可是真感兴趣呢。我回到家一看,最后一层汉斯比尔的一本大开本的绘本被拿了下来,换上的正是《视觉大发现》。
当丁妈告诉我丁丁换掉了我放置的书,是带着那种“嘲笑”的语气,意思是说:人家不买你的账啊。我倒是很高兴,因为这说明丁丁至少是比较重视这个小书架的,才会把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书放在这个位置。这个小小的行为,要我看正是体现了丁丁对书籍自主的选择和态度。这比无条件接受我给他的读书安排更有价值,说明丁丁确实把读书作为了一种习惯,一种内在的需要。
总之,在孩子生活的范围内,要让他经常能够看到书,方便拿到书。要知道,和玩具比较起来,孩子一般不会主动对书籍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想方设法把书籍介绍给孩子,创造条件让书籍走进孩子的生活,这对保持孩子对读书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