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需要理由吗

婴童网

牙牙有个怪癖,每次洗手的时候,趁着老师不注意,就把毛巾往马桶里扔。班主任毛老师和家长沟通这个问题,没想到妈妈说,在家里也这样,已经一年多了,怎么说怎么惩罚都没用。毛老师和家长聊了很久,还是找不出原因在哪里。但是,老师和家长达成一致,之后发现这种情况,对孩子不予以指责,而是以包容为主。



一次手工课上,毛老师带领大家做了一个超级大的纸壳马桶,然后组织大家开始扔毛巾比赛,看谁能把毛巾准确扔进马桶里面,次数多的人获胜,奖品是举着马桶绕教室三圈。


这个游戏可把大家逗乐了,牙牙更是乐得都快疯起来,毛老师不停变化玩法,大家几乎整整一个上午都在玩这个游戏,开心得不得了。别看牙牙经常扔,但扔得并不准,但是,他很开心很开心。游戏结束后,马老师把纸壳马桶放在教室一角,跟大家说:以后大家可以在游戏时间自由玩这个毛巾扔马桶游戏。


毛老师发现,渐渐地,大家对这个游戏的热度就下来了,但牙牙的兴趣一直不小,他总是找小朋友玩这个游戏,偶尔趁着老师不注意,也继续跑到后面的厕所里,往真马桶中扔毛巾,老师们就当作看不见。虽然牙牙还扔,但是频率显然比原来少多了。


有一天,牙牙跑来找毛老师:毛老师,牙牙把马桶踩扁了!
毛老师:那你想怎么办?
牙牙:我还想玩。
毛老师:那怎么办啊?
牙牙:毛老师,你把它修好吧。
毛老师:你自己试着修补一下好不好,修不好再来找老师。
牙牙:好吧。


牙牙就自己去修马桶了,还找了小丫一起来帮他,修理一个踩扁的马桶可不容易,当天牙牙花了半个多小时也没有修好,小丫不耐烦跑去玩了,剩下他一个人还坚持修着。


毛老师就跑过去帮他,修着修着,毛老师说:
这破马桶修好了也是破马桶,要不我们把它改成别的东西吧!


牙牙一下子来了兴趣,问毛老师:改成什么呀?


毛老师问他:你喜欢什么呢?你喜欢什么我们就改成什么。要不,我看你喜欢踢球,就改成足球吧。


牙牙举双手同意,两人一起努力,很快就把纸马桶改成一个足球了,还在中间夹了一块毛巾,毛巾的一个角还露出来一点,提着这个角就可以把整个球都提起来了。


牙牙提着这个足球,可真是爱不释手了,马上就呼朋唤友玩去了。


牙牙玩这个纸足球玩了好长一段时间,坏了就修修的,毛老师也记不起来玩到什么时候才不爱玩的,只是,毛老师记得很清楚的是:


从此后,牙牙再没有往马桶里面扔过毛巾。

花径寄语:

    很多时候,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们是可以找到原因的。找到原因,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帮助生命成长。
    但是有些时候,我们会百思不得其解,那也没有关系,只需要我们坚信:虽然我们不知道原因,但是,一定有原因,并且,不管是什么原因,对于这个孩子来说,这个原因,这个理由,都是合情合理的,都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怎么办也就很清楚了,去多多尊重他,去多多顺应他,去多多满足他,这样,肯定错不了。
    其实,无论是找到原因,还是没有找到原因,智慧的读者会发现,解决的原则都是一模一样的,都是尊重、顺应和满足的原则。
    是的,把握了这个原则,花径的老师就可以做到无为而无不为,就可以随心所欲不逾矩,创造出种种的方式方法,帮助生命成长。
    这样的教育,“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是自由而欢畅。
教育的方式看起来千变万化,但是,教育的本质和精髓,是无条件的尊重、理解和信任,这个是从始至终,没有改变也无需改变的。

林巨老师,北大心理系毕业,已投身幼儿教育工作10年、长期担任北京电台《家有儿女》节目嘉宾、《前言讲座》栏目“家庭教育的三大误区”主讲嘉宾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婴童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