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孩子不乏知识,但大都缺少“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这与父母平时的修养失当和自身榜样不良有很大关系。
什么是道德?道德的标准是什么?
我认为道德的标准其实没什么复杂的,很简单的原则就是我们的行为对周边环境和他人情绪不产生负向的影响,这就是有道德,我认为道德用口诀来说就是“一不妨碍,二不伤害”。
孩子在家庭中的原始道德启蒙教育至关重要,人从小有行为规范的训练和意识界限,那么道德的基本底线就有了。
例如,家长应及早给小孩子建立“家庭社区”的家庭公共意识概念,并告知孩子的“行为”影响后果。
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和家庭环境都好了,许多孩子都有自己的房间,我们应尽早为孩子建立房间“门里门外”的空间概念。
孩子在自己的房间里可以按自己的意志选择,那是他们自己的空间,家长应尊重孩子的想法与空间。但走出房门,到了客厅、厨房、洗手间等家庭“公共环境”时,孩子就应该有“家庭社区”的公共意识和行为概念,从小养成在特殊时间和环境中顾及他人感受而“轻声慢步”、进入他人房间前应“先敲下门”、物品应“用完复位”、尊重他人劳动、保持家庭社区“公共卫生”等良好习惯。即使家境好、有保姆的家庭,也应从小教育孩子尊重保姆的劳动。
由于大部分家长都缺少“家庭社区”公共意识,更谈不上对孩子的正确示范教育,因此形成了大部分成人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公共环境中,经常出现各种缺少公共道德的“无意识行为”现象。在国际旅游中的国人表现更是让我们感到国民素质的危机!
再举个例子,日常的洗手程序问题,正确的收尾动作应是把水池擦干净,以便于为下一个家人或使用者提供方便;这是一个常识性的行为规范和一份爱的传递,但大部分孩子都做不到。为什么呢?
因为父母在日常习惯中基本上就没有这样做过!丈夫用完了,不会为妻子去做;妻子用完了,也不会为丈夫去考虑,那么孩子自然也不会这样做!
家长的行为遗传与孩子的习惯校正有着必然的关系。今天的孩子学习不快乐,办事缺交代,遇事不能承担责任……这些问题与现象的根源都是由于家长缺少常识、缺乏榜样及决定一切、包办一切的不成熟行为造成的。在本书后面部分,我们将一一学习“教育的科学原理”,来进一步解释这些问题的成因。
齐大辉 中国家长教育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汇丰学院中心主任教授。北京市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著有《一次管一生的教育》《家庭公约》等畅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