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把犯错的机会还给孩子

婴童网

从幼儿园接豆豆出来,我很习惯地蹲下来抱抱他,很自然地帮他调整一下他的小裤。我知道,他自己每次上完厕所后裤子都不会穿得很整齐,有时裤头扎在里面,有时穿斜到一边。我并不说出来他穿得不好,而是很快地帮他整理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从他自己开始穿裤子起,无论穿多久,穿得怎么样,我都耐心地等着他,让他自己慢慢摸索,在不断犯错的过程中总结出经验。后来,他穿裤子的速度越来越快,穿反的次数越来越少,也穿得越来越好了。孩子学习任何一样东西,都要经过这样一个不断犯错、不断完善的过程。

犯错误是上帝交给孩子的权利。孩子的犯错分为两种,一是长辈必须立即纠正的,比如触摸电线等危险行动,乱扔垃圾、说脏话、打人等不良行为。而另一种,却是孩子能够自行纠正的,他们能在不断犯错的过程中总结经验,从而很快地学会这项技能,并慢慢走向独立。

可是,有多少父母剥夺了孩子犯错的机会,自己包揽一切,阻碍孩子正常的生长过程?孩子学吃饭的时候,看到孩子把饭洒得到处都是,父母马上把勺子拿过来亲自喂。结果孩子三四岁了还不会自己动手吃饭。孩子学说话的时候,刚刚指着杯子,不等孩子说出来,父母就赶紧问:“哦,宝宝,你是要喝水吗?”孩子说话的欲望马上被浇灭了。孩子学走路的时候,父母怕孩子摔了磕了,就抱在怀里,不放他下来。孩子开门时,钥匙怎么也塞不进锁孔里,父母一把夺过去把门打开了。孩子要求洗碗,父母担心孩子把碗摔破,跟他说:“等你长大一点才会洗。”慢慢地,无论碰到什么事情,孩子都下意识地认为“我不会,我还没长大”。于是,“啃老族”这个词横空出世,各种“父母陪着上大学”“父母陪着去面试”的新闻层出不穷。

孩子的成长有自己的规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果一出现困难,孩子自己还没来得及去想清楚是怎么一回事,父母就冲过去把事情“摆平”,那么孩子就永远不知道该如何处理。父母的这种做法,破坏了孩子的自然成长规律。本来孩子可以自行消化和处理的事情,如果父母硬生生地把事情揽过去,不让他们去做,那么他们的生命里就有了这一阶段的缺失。

曾经有一个13岁考入少年班的孩子,母亲对他一手包办,虽然培养出了一个“神童”,可是他几乎没有生活自理能力。学校因为顾及他年纪小,破例让其母亲陪读。结果,母亲不仅包办他生活上的所有事情,还进入教室,跟孩子寸步不离。同学的取笑,加上母亲总会有对付不了的事情,让孩子最后不堪忍受,与母亲彻底决裂。

没有经历过任何挫折,没在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得到完善与成长的孩子,到最后会留下很多没有及时解决和消化的问题,这些问题会在某一时间铺天盖地而来,以至于他们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而那些从小父母就给予自由空间和犯错机会的孩子,早已经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成长和独立起来。就像一句话所说的:“成功的法则就是把犯错误的速度提高一倍。”到最后,犯错的机会就会越来越少。爱迪生在研究灯泡的时候,面对1000多次错误,他说:“至少我明白有1000多种材料是不适合做灯丝的。”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如此,不停地犯错,然后不停地否定错误,才能积累正确的经验。

豆豆刚开始自己吃饭时,我会一次做足两次的分量,为了让他洒掉一半后还能吃一半。他14个月时已经能够独立吃饭,再也不让人喂。他学走路时,我放手让他走,他摔倒了,我不动声色,鼓励他爬起来。刚开始的时候,他会求助,会哭,可是后来,他已经把摔倒当成是走路的一部分,会很自然地爬起来,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他学说话的时候,我从不自作聪明,把他要说的话先说出来,而是鼓励他先说,发音不准、说错,都没关系,犯错就是学习的过程。

他玩积木的时候,很简单的一个动作,他用上半天也没法完成,我有时在一旁确实看得很着急,但是我不会马上去帮他。他摔碎了一个玻璃杯子,我说:“你看,玻璃是很容易碎的,我们下次要小心。”我又丢下去一个塑料杯子,说:“你看,塑料的不容易摔碎。”他要求洗碗,我给他买了专门的围裙,让他站在椅子上和爸爸一起洗碗。他忘记收拾玩具,我不会帮他收。一次,他踩在一个积木上摔了一跤,我告诉他:“那是因为你的房间很乱,所以才容易摔跤。”刚搬到新家的时候,楼道里的楼梯很高、很陡,我自己走起来都有点害怕,每次豆豆走时我更是担心。可是,我不能每次都拉着他的手,要不然他永远也不敢自己一个人走下去。事实上,孩子是很谨慎的,他懂得慢慢地迈开脚步,懂得用手紧紧地抓住旁边的栏杆。到我最终完全放心地看着他下楼,也就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

总担心孩子犯错,总想为他们安排周全,这样的父母自己很辛苦,孩子也会不开心。孩子犯错其实是一件好事,他在犯错中学会了自我调整,在失败中经历了自我成长。经历过风雨的人,在以后的道路上一定会走得更加踏实和稳健。所以,何不给孩子一个犯错的空间,把犯错的机会还给孩子?

卢丹丹,两个男孩的妈妈,亲子作家,笔名加州魔豆,新浪育儿名博博主,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美国正面管教认证讲师,代表作《宝宝独立从0开始》。本文选自中国妇女出版社的《规矩的背后是自由》。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婴童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