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总是模仿别人好不好?

婴童网

有些妈妈反映:孩子总是跟在小朋友后面,说话、动作都模仿对方,人家不理睬他,他还是黏着不放,这是怎么回事?本来很乖的孩子,突然就说脏话,随手打小朋友,这是怎么回事?这里说的孩子,一般都是2-3岁,也有3岁以后还这样的。



儿童发展心理学有个概念,叫“社会参照”,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习性与特点,每个人的行为、爱好,孩子天天都会看到,这就引起他的注意,当他喜欢一个小朋友时,那人的一切行为,都提供给他一个可参照的样板,于是就刻意模仿,好像自己完全没有自主能力。事实上,即使孩子已经有了自主意识、有一定的认知,也还会这样。孩子这时对于是非善恶的判断还不一定正确,并不是“见贤思齐”的那种学习,他只是根据自己的感受来决定要不要模仿别人,所以常常会学来一些坏习惯。虽然这样,社会参照仍然是儿童社会智能发展过程中的一项主要行为,这是孩子独立生活中必然会发展出的一项能力。


幼儿社会参照的动机并不是为了学习,而是出于“认同”的需要。在孩子看来,想和对方做朋友、想和对方一同玩,就必须“和他一样”,因此2-3岁的孩子会自发地去模仿一个他喜欢的小朋友,走路的动作、说话时候的表情、笑声、哭声,都学得一模一样,甚至人家说一句话、做个动作,他也照着说一遍、做一遍。这一来,孩子本来没有的坏习惯、脏话、暴力行为都可能出现了。父母发现有这种情况时,不需要过于紧张,更别把这当作教养问题,用惩罚及打骂的管教方式去逼迫孩子改过。孩子其实无过可改,他不是做错事情,充其量只是“误踩地雷”而已。这时候,父母只要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谈谈别人为什么会说这些话或打人?说这些话有什么意思?做这些事会有什么后果?后果好还是不好?引导孩子自己思考,让他说出他的看法,再进一步决定还学不学,只要亲子关系良好,孩子信任父母,他知道这么说这么做不好,就会放弃。


已经进入幼儿园的孩子,由于有老师教导,坏习惯坏行为都会被纠正,因此社会参照一般都发生在正面行为上,偶尔发现有负面行为出现时,父母耐心引导他放弃就行了,不必大张旗鼓训斥、逼迫孩子认错。你不当他是犯了大错,孩子就会渐渐放弃、淡忘。

不过,家长在这方面也应该有所作为。例如:怎么做才能够和陌生的小朋友成为玩伴、成为好朋友?引导孩子学习怎么沟通,让小朋友和他玩起来;能够经常一同玩,大家越来越熟悉,就会成为好朋友。


社会参照也可能发生在其他方面,例如看电视动画片,一个动作,或一句话,他觉得新奇有趣,就记住了,然后一次又一次地模仿。这是因为电视节目或动画片的镜头移动很快,他还没看懂,还没思考,就必须追着往下看,于是记住的只是还不知道意思的一句话或一个动作。这也就是孩子多看电视的危害。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如果家长觉得电视或动画片非看不可,那就要陪着孩子一同看,边看边给他讲解故事的发展。在孩子看着视频,一边听着家长的讲解,注意力集中在故事上时,就不会有时间去关注一句话或一个动作。


陈禾 亲子教育专家,退而不休的老人。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婴童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