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宝宝腹泻?这3点症状3种处理方式要谨记

婴童网

如何判断宝宝腹泻?众所周知秋季是儿童腹泻的高发时期,长时间的腹泻会诱发营养不良,降低身体抵抗力,同时还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和发育。那么如何判断宝宝是否腹泻?今天跟小编一起来了解。

如何判断宝宝腹泻?这3点症状教你辨别

症状一:大便次数

首先,我们应该观察大便次数,如果宝宝之前每天拉1-2次,突然增加为5-7次,甚至更多,那肯定是拉肚子了。如果宝宝平时一直都是每天排便五六次,那就不是腹泻了。

症状二:便便性状

其次,看性状和排便量,如果宝宝之前拉的是条状的,突然变成稀状的,并且伴有水状液体和黏液,那么就是腹泻了,有时还伴有血丝和黑色颗粒。

症状三:看生长发育

最后,有的宝宝从出生开始,每天都拉五六次,而且都是稀状的,是母乳喂养的。但宝宝的身体发育是正常的,身高和体重都符合标准,那么些就是生理性腹泻了,如果没有特殊情况,长大点就好了。

宝宝发生腹泻如何处理?3种处理方式妈妈谨记

方式一:补水不能忘

家长可以给孩子做米汤或者淡盐水,通过少量多次的原则喂,防止出现电解质紊乱以及脱水。最害怕腹泻给孩子带来脱水症状,腹泻的过程中会让电解质和水分跟水热大便排出体外,没有及时补充水分的话可能会发生脱水,甚至会带来严重的并发症。

方式二:服用益生菌

宝宝出现腹泻也可以给孩子合理的服用益生菌,能够缩短腹泻的过程,但是益生菌不能用热水冲调,温度过高,益生菌也就没有效果了。

方式三:持续性的喂养

若孩子出现严重的呕吐可以暂时禁食,等症状好转之后再继续喂养。母乳喂养的儿童应该继续母乳喂养,6个月以上的孩子应该可以选择半流质或者流质的食物,期间不能吃高糖食物以及含粗纤维丰富的蔬菜和水果。另外可以给孩子选择煮熟的苹果,里面含有的果胶具有收敛的功效,能帮助止泻,像山楂胡萝卜汤以及乌梅粥也是不错的选择。

编提示:如果宝宝腹泻严重应该及时就医,以免反复腹泻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伤害。咨询医生,寻找腹泻的原因,从根源解决问题。医生会给出最好的建议和意见。

宝宝腹泻?家长们一定要知道的原因!

原因1:胃肠炎。在大人小孩中都很常见,是胃和肠道出现的一种炎症,容易导致拉肚子。引发胃肠炎的致病原多为病毒,最常见的是轮状病毒,好发于秋末冬初,因腹泻住院的宝宝中有一半是感染了这种病毒,如果宝宝拉肚子,并伴有胃痉挛、呕吐、低烧,那很可能是胃肠炎造成的。

原因2:细菌感染。如果宝宝拉肚子严重(有时伴有呕吐),同时,还出现腹痛、脓血便、发烧等现象,那往往是细菌(比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引起的。这种感染有些是可以自愈的,但有些也可能会非常严重(比如由半生不熟的肉类里含有的大肠杆菌引发的感染)。因此,如果宝宝有上述症状,要马上带他去看医生。

原因3:寄生虫感染。寄生虫感染也可能引起宝宝拉肚子。比如贾第虫病(也叫“梨形鞭毛虫病”)就是由一种寄生在肠道内的、要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寄生虫引起的。所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比如更换尿布后勤洗手,是终止寄生虫感染传播的最好方法。

原因4:抗生素。如果宝宝拉肚子发生在用有抗生素的药物期间或用此类药物治病后,可能与所用的药物有关。把宝宝拉肚子的情况告诉医生,看看是否可以换用其他药物或疗法。

原因5:果汁过量。如果宝宝喝含有山梨醇和高浓度果糖的果汁,也可能会肚子不舒服,大便变稀。给宝宝少吃点这些食物,应该1周左右就能好转。专家建议不要给6个月以下的宝宝喝果汁。6个月以后,再根据宝宝的情况添加果汁。

原因6:配方奶。配方奶冲调不当也可能引起宝宝拉肚子,所以,冲奶时要严格按比例加水。此外,宝宝也会由于配方奶的冲调用具消毒方法不当,而出现腹泻。不管是上述哪一种情况,更换配方奶的品牌都没有用,所以,最好先带宝宝看医生,然后再决定该怎么办。

原因7:春/秋季腹泻每年10月份到次年2月份是轮状病毒腹泻发病高峰。轮状病毒在干燥、寒冷季节容易爆发。由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局部免疫力和肠道消化系统发育未完全成熟,容易感染轮状病毒而发生腹泻。

原因8:牛奶/大豆过敏。牛奶过敏的现象在小宝宝中也并不少见,牛奶过敏也能引起拉肚子,有时候还会导致呕吐。因此,一定要等到宝宝1岁以后,再给他喝牛奶。如果宝宝对牛奶过敏,他可能在喝了以牛奶为原料的配方奶或吃了奶制品(如果他已经开始吃辅食)后的几分钟到几小时内,表现出过敏症状。有些宝宝对大豆和大豆制品(包括大豆配方奶)有过敏反应。大豆过敏的症状与牛奶过敏类似,也包括腹泻。

总结:如何判断宝宝腹泻?以上这3种症状和3种处理方式家长们要谨记!腹泻期间宝宝会很不舒服,可能会出现哭闹不止以及睡眠不安的情况,这时家长要安抚宝宝的情绪,才能有助于病情的恢复。另外反复腹泻对屁屁周围的皮肤会带来刺激,所以每次大便后都要用清水冲洗干净,不能会粗糙的纸擦拭,不然宝宝娇嫩的皮肤就会受到伤害。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婴童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