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宣传艺术美的时代,许多人有收藏古董的爱好,古董种类多样,而其中又以瓷器为最。今天我们介绍的鸡缸杯相信很多人都不认识这个物品,这个曾被拍出2亿元天价的物品到底是何方神圣,引发了很多人的好奇。鸡缸杯十分珍贵且具有极大的观赏价值,现存于世10只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才是被公认为是真品且保存完整的,其中4只在私人藏家手中,其余均被博物馆收藏,但是我国公立博物馆目前还是空缺。那么,鸡缸杯为什么这么贵?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鸡缸杯的魅力。
元青花的认识只是近几十年的事,历史上,仿佛就没有存在过。鸡缸杯则不同,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是明星(明代就已有值钱十万的记载),而且声名从未过气,并与日俱增,数百年来,独领风骚。历史上几乎没有哪一件瓷器能够和他相提并论。所以稍有一点陶瓷史知识,就不会特别惊讶于这样的价格,亿元没有什么奇怪,只是亿前面是几的问题。
鸡缸杯之所以名震古今,首先当然是做得好,好到什么程度?简单的做个比较,元代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景德镇制瓷工艺的发展进入快车道,到明代,彻底结束了宋以来陶瓷产业百花齐放的局面,变成了一枝独秀,独步天下。就工艺而论,同一时期,欧洲陶瓷还基本停留在陶的阶段,处于小学水平,景德镇之外的其他窑口算是中学水平,不过到明末基本上都辍学了。但景德镇不但进入大学,还在不断深造。这就是大致的状态。回到鸡缸杯,我们大概可以了解他在自己所处年代于全世界的地位。
具体到器物本身,鸡缸杯给人的强烈印象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鸡缸杯做得很薄,胎体洁白,迎光可透。可以说,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烧造出这么薄、这么透、这么白、这么坚硬的瓷器!而且在成化之后到清初的一两百年间,全世界都生产不是这样水平的瓷器。
二是画得很好看,绘画生动,色彩丰富而艳丽,但又不是大红大绿的强烈,而是深具文人意趣的清雅。鸡缸杯的画风却写意,虽然后世对这种画风多有推崇,认为生动自然,但相较写意的绘画而言,实在难以相提并论。
第三就是斗彩这种装饰方法,第一次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说起斗彩,稍有古代陶瓷知识的人都很容易联想到粉彩、五彩、珐琅彩之类,陶瓷史类的书籍上也会把斗彩单列一章。但我们首先要说的是,斗彩不是一种彩,而是一种装饰手法。我们先看看斗彩的制作过程:先在做好的素胚上用青花料勾画轮廓线,类似于绘画中的白描 ,然后施釉高温成瓷。这个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一件只有线描的青花瓷。
能烧造出这样的瓷器,取决于材料、成型工艺、绘画、烧制技术等多个方面。而我们越是了解制作的工艺与技术,恐怕就会发出越多的惊叹。
先说材料:中国古代制瓷长期以来一直使用单一的制瓷原料,瓷石。单一材料的缺点就是对材料本身的依赖度很大,没有好的瓷石,就不可能烧出好的瓷器。景德镇早期的情况也是如此,直到发现了著名的“高岭土”,才使得这种境况得以改观。人们发现高岭土后,把高岭土与瓷石原料进行配比,就可以很好的提升陶瓷的品质。这就是陶瓷历史上著名二元配方。虽然二元配方的最早出现时间仍存争议,但一般认为出现在元代,所以到成化时期,材料的掌握和运用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才能烧造成出鸡缸杯这样的名器。
再看成型的工艺。早期的瓷器成型,杯碗之类,基本上都是拉胚,后来出现了修胚(也叫利胚)这道工序,是利用利胚刀对拉好的胚进行精修的过程。鸡缸杯这样精巧的器形,没有利胚这道工序,想要实现是难以相像的。比如它的口沿,微微的向外一撇,不露声色却细腻动人;圈足采用的是卧足的样式,就是足不外露,放在那里,看不到有足。这都需要利胚工艺才比较容易完成。
由此,我们完全可以看出,为什么鸡缸杯能够如此闻名,并由之产生了诸多的传奇和故事。因为成化斗彩鸡缸杯在它诞生的那个年代,不但代表了世界制瓷领域的最高水平,把其他地域远远的甩在后面,而且在整个人类的陶瓷工艺史上,都是一座令人景仰的高峰!
图片来源于锐景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