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过敏性鼻炎症状

婴童网

过敏性鼻炎有哪些症状?夏季气温变化较大,鼻炎患者更加痛苦,在治疗鼻炎的同时,鼻炎患者更需补充营养,加快身体的恢复,早日摆脱鼻炎。过敏性鼻炎有哪些症状,日常生活中该如何预防过敏性鼻炎呢?

小孩过敏性鼻炎症状

过敏性鼻炎有哪些症状?

鼻塞、鼻涕水

过敏性鼻炎最明显的症状就是鼻塞、鼻涕水,特别是在有致敏原的接触的情况下。前生活中常见的致敏原乃是灰尘或尘螨、花粉等,因此有些人或许会在翻开尘封已久的书籍,大扫除、扫地后,或最常见的在清晨起床,翻开棉被后,无法适应突来的冷空气,开始连续打数个或甚至数十个喷嚏,由于鼻泪腺反射,同时也造成流泪以及大量如清水般的鼻涕水。黏膜充血肿胀而产生严重的鼻塞,若开口说话,也会发现患者有如感冒般的闭塞性鼻音出现。

瘙痒

瘙痒也是过敏性鼻炎出现的症状之一,有些病人还会同时伴有过敏性结膜炎这种情况下会造成眼睛发痒的症状,或者有鼻子发痒、口腔发痒(主要是上腭部位),甚至耳朵也会发痒。这些症状在幼儿会造成常用手搓揉鼻子或眼睛,有时遭双亲喝斥时,就不再用手去搓揉,反而局部脸部肌肉一阵乱动,像是在做鬼脸。另外,有些幼儿因鼻塞难过,会用手指将鼻子托高,会有暂时的通气增加,久而久之便会在鼻部中央形成一条明显的皱纹。

黑眼圈

黑眼圈不仅仅是由于加班造成的,有些患者会伴随着黑眼圈,这些是由于长期累积的鼻部充血,在外鼻部的血液循环欠佳,往往造成血液中铁质渗出,沉淀于皮肤下,造成幼儿较多见的“黑眼圈”。主要见于眼眶下缘,这是很有趣的现象,因此有些幼儿一走入诊所不必开口,光看他们的脸庞便大约心里有数他是何种病症,动下眼眶处皮肤还会出现皱纹。

鼻出血

鼻出血是过敏性鼻炎常见的症状,患者用手指搓揉或挖鼻孔,这种行为往往会造成鼻部皮肤发炎形成鼻前庭炎,或使鼻腔入口黏膜受伤而容易发生鼻出血。这些症状都常伴随过敏性鼻炎而发生。

中耳炎

中耳鼓室粘膜的炎症,造成中耳炎是由于患者长期的鼻塞或用力吸鼻涕的结果,这种情况有可能会导致耳朵与鼻咽相通的通道“耳咽管”的功能失调或阻塞而造成中耳积水(症状为耳闷感或很轻微的重听,但大部分的幼儿并不会表述症状,故多为没有症状)。另外加上病毒感染,感冒时还会引发急性中耳炎。

头痛

有一些的患者例如:鼻黏膜肿胀患者出现头痛的情况。主要的表现为头昏脑胀的感觉则常被提起。这会使得患者注意力无法集中,时间一久便会造成学童成绩无法进步或者甚至一落千丈。

夏季过敏性鼻炎患者的饮食建议

1、鼻炎患者多吃新鲜蔬菜。鼻炎患者需要新鲜的食材、新鲜的蔬菜,蔬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水分和微量元素,能够保持鼻腔的湿润度,缓解鼻炎引起的不适感,其中蔬菜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能提供患者的免疫力,促进鼻炎早日康复。

2、鼻炎患者需吃温和性食物。温性食物是极好的养生食物,对促进鼻炎的恢复有良效。温性食材有暖胃、促进消化吸收的作用,能够保证人体摄取足够的营养,缓解鼻炎症状。常见温性食材有:姜、西兰花、胡萝卜、土豆、白菜、大豆、牛奶、核桃、松子等等。

3、鼻炎患者需少吃辛辣食物。辛辣食物属于刺激性食物,容易引发炎症、加重鼻炎症状,对鼻炎的恢复和治疗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在日常生活中,鼻炎患者尽量少吃辣椒、大蒜、葱、八角等刺激性食物。

4、鼻炎患者避免食用生冷食物。生冷食物对人体有一定的伤害,聚集大量的湿气和寒气在体内,容易造成寒性体质、虚胖等症状。鼻炎患者食用生冷食物会加重鼻塞、流鼻涕打喷嚏等症状,不利于身体的恢复。鼻炎患者需避免食用雪糕、冰镇饮料、田螺、贝壳、花蛤等生冷食物。

日常生活中该如何预防过敏性鼻炎呢?

过敏性鼻炎的自我疗法

第一、水疗法

水疗法是比较常见的方法,主要做法:掬一捧清水对着鼻孔轻吸,不可太快太猛,待感到有水吸入时屏气片刻,注意此时有一股辛酸的感觉;等水分充分接触、软化鼻腔分泌物后轻轻擦捏外鼻,使鼻部垃圾顺水流出。如此反复多次,其作用是使鼻腔污秽及干痂容易擤出,保持鼻黏膜的湿润。

第二、按揉法

按揉法的具体动作:正坐曲肘放桌上,双手以交叉握拳,两手大拇指相叠,以大拇指的指关节,按揉穴道10秒钟,休息5秒钟,反覆进行时间):按揉约5分钟,每日早、晚各1次。过敏性鼻炎在中医又名鼻鼽,中医认为肺经开窍于鼻,合于皮毛,所以肺气虚者,一旦感受风寒、风热、湿热等,会造成呼吸系统过敏、免疫力减低及皮肤过敏等病。

第三、神阙敷药

主要材料:党参10克,白术7克,干姜5克,灸甘草3克,盐酸苯海拉明1.25克,将前4药共压细粉,与苯海拉明粉混合备用。取0.2克药粉放入脐内,常规法固定,3-7天换药1次。一般经过1-4周可获治愈或明显好转。

第四、滴香油治过敏性鼻炎

主要方法:普通的食用香油,每天三到五次,每次五滴左右,滴入鼻内。鼻塞严重时不要滴,可变换一下体位,待鼻子通气后再滴,滴前将鼻涕排干净。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婴童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