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对母乳喂养是有疑惑的。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父母在新生儿出生后一小时内开始母乳喂养,并在宝宝出生后最初的6个月内坚持纯母乳喂养。期间,不为宝宝添加其他食物或液体,包括水。宝宝6个月大时,父母可为婴儿提供适量安全的辅食,同时继续坚持母乳喂养到孩子2岁及以上。
研究表明,0~2岁是决定儿童一生营养与健康状况的关键时期,而母乳是这一时期宝宝最佳的营养来源。它既是最适于婴儿消化吸收,且具有最高生物利用率的食物,也是一种能全方位满足婴幼儿不同时期生理需求的食物。婴儿出生后的最初几个月内,母乳能为宝宝提供成长所需的所有能量和营养。第一年的后半年,母乳则可满足宝宝一半或一半以上的营养需求。到第二年,母乳仍能满足宝宝三分之一的营养需求。
第一节:母乳喂养的好处
除了能为宝宝提供能量和营养,母乳还有许多其它益处。
第一,哺乳是一种具有仪式感的“亲子对话”,有助于安全依恋关系的建立。
分娩后,妈妈和宝宝可以通过哺乳迅速建立心灵连接。无论是第一次温暖的抚摸,第一口香甜的乳汁,第一回深情的对视,还是第一句轻柔的耳语,都能让亲子双方沉浸在安定、满足且愉悦的“情感连接”之中。而向后的每一次哺乳,这些积极的情绪都将得到强化并成为孩子走向独立,并与外部世界取得坚实连接的情感底质。
第二,母乳喂养能帮助宝宝建立秩序感。
众所周知,吃、睡、玩是婴儿最主要的活动。它们占据婴儿一天当中的大部分时间,会依宝宝的个性构成与众不同但却相对稳定且自成规律的“吃-玩-睡循环”。不过,刚出生时,“吃-玩-睡”的循环,也即宝宝的内在秩序感并不成熟,甚至会有些混乱。为让这个循环尽快稳定下来并顺畅地运转起来,坚持母乳喂养会有所帮助。
研究表明,母乳含有能诱发睡眠的激素,如氨基酸和核苷酸,它们是天然的睡眠诱导剂。此外,内心安定、身体放松是宝宝安然入睡的基础,通过母乳喂养宝宝能迅速进入这种状态。与此同时,吸吮会促进胆囊收缩素的释放,它能同步激发宝宝的睡意。
显而易见,所有宝宝都能在吃奶时自然而然地进入梦乡。换言之,母乳喂养能让宝宝在需要的时候更快地进入睡眠状态,这是宝宝内在秩序感得以建立和强化不可或缺的环节。相反,当宝宝的秩序感迟迟不能建立,父母随后也会陷入混乱之中——他们很难搞清楚宝宝为什么会哭闹不止。而内在秩序感强的宝宝,其父母也会轻松些。这些父母更懂宝宝,他们知道什么时候干什么事,鲜少会因照顾新生儿或婴儿而感到变得迷茫。
第三,母乳是“动态营养”,可促进生物钟的发展。
母乳是一种动态的生物活性液体,从最初分泌的黄金初乳到哺乳后期的母乳,乳汁的成分一直在变化。即便在同一次哺乳中,同一天的不同时间段以及不同母亲之间,母乳的成分也是不同的。换言之,母乳的成分并非固定不变,它因人而异也因时而异。此外,母乳成分具有显著的“昼夜节律”特性。
研究表明,白天分泌的母乳含有更多的皮质醇、酪氨酸和免疫因子。这些物质能帮助宝宝保持警觉性,并提高孩子日间活动和代谢的水平。到了晚上,母乳中褪黑激素、色氨酸和瘦素的浓度更胜一筹,它们既能促进睡眠和消化,也能让宝宝获得更好的“休养”。通过母乳成分的昼夜节律,宝宝可以从乳汁中感知黎明的到来和夜幕的降临,这能让他们的作息更快地和大自然“同频共振”。
值得一提的是,母乳所含的褪黑激素是促进生物钟发展的“时间信号”激素。虽然在妊娠18周的胎儿身上也曾发现过褪黑激素,但是,生命早期身体并不分泌这种激素,胎儿和新生儿体内的褪黑激素源于母体,通过胎盘或母乳传递而来。因此,经由母乳传递而来的褪黑激素是宝宝感知时间并校准内部生物钟的基础。
日本的一项研究发现,纯母乳喂养的宝宝在2~3周大时就显露出昼夜节律的迹象,宝宝6周大时这种节律就变得显著。相比之下,混合喂养的宝宝6周大时才会显露出相同的迹象,直至宝宝12周大时,昼夜节律才变得显著。尽管二者相差不到两个月,但是,亲子作息时间早日同步能给到了父母“调整自己”的机会——这种机会于心力交瘁的父母来说至关重要。
第四,母乳是“天然疫苗”,是宝宝健康成长的第一道防线。
新生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他们自身也不能“量产”建立免疫防线所需的各种“物资”。所以,出生后,宝宝就需要从母乳中汲取各种“物资”来搭建第一道免疫防线。通过哺乳,生物活性因子,如免疫球蛋白、溶菌酶、白细胞、微生物群、激素、生长因子等,会以母乳为载体从妈妈体内“运输”到宝宝身上。这些物质可以增强新生儿的体质和抵抗力,有效抵御外界细菌、病毒和真菌的入侵,并促进宝宝的生长和发育。
当父母坚持母乳喂养,宝宝染患肠道疾病、呼吸道感染、中耳炎和其他感染的概率更低,也很少会出现过敏症状。特别是,与非母乳喂养的宝宝相比,母乳喂养的宝宝在智力和运动的发展上也会有更好的表现——这些宝宝更有可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智力潜力。此外,母乳喂养还能降低婴儿猝死综合症(SIDS)的发病率,并减少宝宝日后出现肥胖、哮喘、心血管病症和糖尿病的风险。
第五,坚持母乳喂养对妈妈来说也有诸多益处。
不少妈妈觉得喂母乳会给自己带来负面影响。
然而,坚持母乳喂养既能降低妈妈患乳腺癌、卵巢癌、心血管疾病以及骨质疏松或糖尿病的风险,也有减少产后出血、促进子宫收缩并加快产后康复的功效,又能帮助妈妈消耗孕期堆积的脂肪并促进形体的恢复,还能在降低产后焦虑或抑郁的同时提高妈妈“做好母亲”的信心。综合来看,母乳喂养对妈妈来说利大于弊。
第二节:奶粉 VS 母乳
随着科研的进步,父母对母乳的好处有了更多的了解。
然而,我国母乳喂养率出现下滑却已是不争的事实。
相关调查显示,我国母乳喂养率在1998年为67%,2003年为50.8%,2008年下降为27.8%。另一组由国家疾控中心所作的数据则显示,我国纯母乳喂养率仅为20.8%。此外,由2019年发布的《中国母乳喂养影响因素调查报告》可知,只有29%的中国妈妈在宝宝出生后头6个月内能坚持纯母乳喂养,这远低于43%的世界平均水平和37%的中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不得不说,配方奶的盛行及其无孔不入的宣传,甚至是误导给母乳喂养的普及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事实上,即便奶粉制造商很努力地往配方奶中添加各种堪称“神奇”的新成分,也不能改变其始终在模仿母乳的本质。换句话说,配方奶虽可为婴幼儿提供足够的营养,但其完全复制甚至等同或超越母乳而成为宝宝最佳的食物仍任重道远。
众所周知,配方奶是一种加工食品,通常以牛奶、山羊奶或大豆为基础,添加植物油、鱼油、单细胞油、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混制而成,其配方以及所含有的成分是固定不变的。尽管某些高端奶粉声称含有活性成分或免疫因子等物质,但与母乳相比,其种类复杂性、含量、活性以及吸收率和效用通常较为有限。
另从配方奶的“迭代史”来看,其模仿母乳的方式就是不断添加各种新成分。而母乳是人类经由数十甚至数百万年进化后得到的“产物”,不仅鲜活多变,且“配方”极为复杂,其中已知的活性物质和免疫因子就有数千种,而这正是母乳难以通过工业技术来“复制”的地方。尽管如此,配方奶而非母乳仍成为多数父母最后的选择,原因各异。
一方面,有些父母对母乳的益处认知不足,甚至误以为奶粉更好。这种现象在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尤为明显。此外,母乳的多数益处都是以“未来红利”给到父母和孩子回报的,它往往含而不露而非一目了然,这难免会让“只见当下”的父母产生“差不多”的错觉。
特别是,有些父母不太相信科学,他们可能觉得隔壁喂母乳的孩子与别家吃奶粉长大的孩子相比,并无明显优势,“眼见为实”让他们深信“母乳也没好到哪里去”。然而,与严谨的科研成果相比,这些父母通过“个例对比”得来的论断并不可靠——他们既不知道自己应该剔除哪些会影响结论的“杂音”,也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但专注于科研的专家却深谙此道。换言之,只有理性地看待“科研成果”而不是固执己见才能让父母做出正确的决定。
另一方面,放弃母乳喂养是许多父母不得而为之的选择。例如,因家庭经济压力大,父母不得不为养家糊口而双双奔赴职场。而对职场妈妈来说,母婴室的缺失,母乳的存储问题,以及因涨奶而引发的各种问题都会成为她们做“背奶妈妈”的绊脚石。而产假或哺乳假不足也正在击溃职场妈妈们坚持纯母乳喂养的决心。
对另一些妈妈来说,坚持母乳喂养亦非易事。众多挑战,如身体虚弱、营养不足或膳食结构失衡,产后紧张、焦虑或抑郁,奶水不足、追奶失败或堵奶,喂奶引发的各种的炎症和疼痛,夜奶对睡眠的影响,照顾难以安抚的宝宝或宝宝对母乳不耐受,以及哺乳对妈妈时间和精力的占用等,都给选择母乳喂养的妈妈们带来巨大的考验。
第三节:结语
总而言之,母乳仍是宝宝的最佳食物,于妈妈来说,坚持母乳喂养也有诸多好处,但是,坚持母乳喂养不一定就是父母最好的选择。特别是,坚持母乳喂养很重要,但它只是整个育儿过程中的一部分。其他方面的科学护理同样重要,比如勤洗手,按时打疫苗,多运动,膳食均衡,父母共同参与育儿,以及遵循科学育儿观等等。
所以,在推广母乳的征途上,我们不该给到父母,尤其是妈妈们太多的压力。因为有些妈妈确实实现不了纯母乳或母乳喂养,尽管正在坚持母乳喂养的妈妈值得敬佩,但部分妈妈这种不能而非不愿的选择也应得到包容和尊重。而且,坚持母乳喂养绝非妈妈一个人的事,它是家庭、社会和国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换句话说,我们不能让妈妈们承担“母乳喂养”的所有责任,爸爸们也应参与进来,而社会和国家的努力亦不可或缺。
最后,祝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