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离消费品业务,拟专注成为乳品营养供应商
近日,全球最大乳制品原料供应商恒天然发布公告,称将逐步改变其战略方向,计划将部分或全部消费品业务及恒天然大洋洲和斯里兰卡综合业务剥离,整个剥离过程至少需要12—18个月。
业界关注的是,中国是恒天然全球最重要的市场之一,近年来乳制品消费结构的变化,很大程度上促使了恒天然调整业务。乳业专家则认为,目前全球乳业处于调整期,有实力的接盘者有限。对于中国潜在买家来说,恒天然消费品品牌在国内市场知名度并不高,所以并购价值不大。
■制图:廖木兴
1
曾被曝乳制品污染事件
战略调整强调专注核心业务
近日,恒天然在宣布剥离业务的同时,宣布其全球市场首席执行官Judith Swales将辞任。她将在恒天然工作至今年7月31日。Judith Swales自2013年开始管理恒天然的澳大利亚业务,此前担任过公司内部多个重要的领导职务,是恒天然管理团队的重要成员。
整体来看,潜在剥离范围内的业务约占恒天然2024财年上半年营业利润的19%。恒天然首席执行官郝万里(Miles Hurrell)表示,这些都是近期业绩有所增强的优秀业务,而且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剥离这些资产有助于创建一个更简单、业绩更好的合作社,将专注于核心食材和食品服务业务,即作为高价值创新乳制品原料的全球领先供应商。
在郝万里看来,计划剥离的都是“伟大的业务”,要实现恒天然收集、加工和销售牛奶的核心功能,并不需要拥有这些业务。恒天然已经收到外界对部分业务感兴趣的消息,现在正是考虑其所有权的好时机。
据悉,恒天然计划剥离的全球范围内的消费品业务包括Anchor(安佳)、Anlene(安怡)、Anmum(安满)、Fernleaf、Mainland、Kāpiti、Western Star、Perfect Italiano等品牌。而安佳、安怡、安满三大品牌是国内消费者熟知的品牌,其中安佳旗下产品组合,覆盖奶粉、纯牛奶、儿童牛奶、益生菌;安怡主打中老年奶粉;安满则专注于母婴乳制品。
公开资料显示,成立于2001年的恒天然由当时新西兰最大的两家乳品公司和新西兰乳品局合并而成。目前,恒天然包括恒天然全球贸易、恒天然原料乳粉、恒天然消费乳品和恒天然餐饮服务四大业务部门。
恒天然在此次公告中特别强调,其餐饮服务业务在大中华区拥有强大地位,在东南亚等新兴市场也有增长潜力。2023财年,恒天然大中华区的原料业务营收为44.6亿新西兰元,同比下降4%;餐饮服务业务营收为22.36亿新西兰元,同比增加20.54%;消费品业务营收为3.76亿新西兰元,同比增长2.17%。
在恒天然中国官网,安佳、安满、安怡、安佳专业乳品和NZMP作为其在中国市场布局的主要品牌和业务,相关信息依然挂在显著位置。而目前恒天然在全国13000多家商店进行3000多种原料产品销售,在中国超过385个城市开展餐饮服务,并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开设了恒天然应用中心。
根据恒天然2023财年业绩显示,2022年8月1日至2023年7月31日,恒天然在全球市场实现总收入260.46亿新西兰元(约合人民币1128.68亿元),同比增长11.2%。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原料渠道的有利利润,尤其是奶酪和蛋白质产品的组合,显示出恒天然在全球市场上的强大竞争力。若除去剥离智利索普罗业务(Soprole)以及中国汉沽农场的净收益,其税后正常利润为13.29亿新西兰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4.9%。这一显著增长主要归因于国际原奶价格整体下降后,原材料收购价格大幅下降,从而增大了价格差,有效控制了成本。
2023财年,恒天然大中华区实现营收70.72亿新西兰元(约合人民币305亿元),税后利润2.84亿新西兰元(约合人民币12.28亿元)。
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此次战略调整将对中国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品牌和市场占有率等。
值得关注的是,恒天然曾多次被曝出乳制品污染事件。据报道,2014年1月13日,恒天然宣布,在国内召回受大肠杆菌污染的近9000瓶鲜奶油。彼时,恒天然在声明中表示:“我们对此次召回可能造成的不便和担忧感到抱歉,但食品安全和质量是我们的首要任务。”2013年8月,恒天然集团声明称,恒天然集团就涉及2012年5月在其一家新西兰工厂生产的三批次特殊类型的浓缩乳清蛋白(WPC80)的质量问题向包括3个中国客户在内的共8家客户发出了提醒。
此外,2015年8月,恒天然还曾因乳酪处理问题造成了Eltham当地出现气味难闻等环境污染,被罚款19.2万新西兰元。
2
全球17个生产基地将被出售
中国乳制品格局或将生变
作为全球最大乳制品出口商,恒天然年营收约1150亿元人民币,其牛奶出口量,约占全球乳品贸易的三分之一。
随着全球乳制品市场的不断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恒天然需要不断调整其业务战略和产品组合。剥离消费品业务是恒天然对市场变化做出的积极应对,以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和市场趋势。
郝万里在电话会议上表示,将资源集中在原料与食品服务上,这将产生更大的价值。他认为这两大业务在产品、生产工艺和市场营销上具有互补性。
此外,消费品业务的剥离意味着公司在全球的17个生产基地将被出售,其中大部分基地位于澳大利亚,但也有一些在东南亚,一个在中东,三个在新西兰。他还表示,在出售之后,预计恒天然将继续以和冰淇淋Tip Top大致相同的方式向消费品业务供货,后者曾是恒天然的业务,已于2019年以3.8亿新西兰元的价格出售给冰淇淋巨头Froneri。
郝万里认为,恒天然最大的优势,是为B端客户生产“世界一流的创新原料”。原料业务(NZMP)包括乳粉、乳蛋白、干酪等五大产品,总计超3000个单品,2024上半财年,贡献70.77亿新西兰元。
这也是恒天然在大中华区最大的业务部门,客户包括妙可蓝多、吉士汀、旺旺等。
当然,作为营养乳制品供应商,布局C端,本意是为提高牛奶附加值,创造更多营收和利润空间。但恒天然布局C端业务,却有拖累营收的趋势。
2023财年,消费品业务税后亏损1.64亿新西兰元。例如,恒天然曾在中国自建牧场,并以超34亿元的价格,成为贝因美第二大股东。
2019财年,管理层复盘后,出售了在中国的所有自有牧场,并彻底清仓贝因美股份。
值得注意的是,独立乳业分析师宋亮也评价,恒天然乳业在中国C端业务“不温不火”。他解释,恒天然多款婴配奶粉未通过配方注册,成人奶粉销量有限,安佳牛奶稍有起量,但“进口牛奶”市场正被蚕食。
此外,进入调整期的中国乳业市场,面对原奶过剩的境况,是需要恒天然旗下安佳等消费品牌面对的大环境。
而中国原奶产量过剩,乳业市场进入到短期调整阶段。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牛奶产量在2023年继续保持增长态势,达到了4197万吨,同比增长6.7%。这一增长为中国乳制品市场提供了更多的原材料基础,同时也对进口牛奶行业产生了影响。
尽管中国牛奶产量增长,但消费增长滞后于产出增长,导致了生鲜乳的相对供应过剩。这使得大包粉和液态奶等乳制品的进口量大幅减少。同时,中国原奶价格的下调也对进口牛奶行业构成了压力。
事实上,安佳更有竞争力的赛道还在餐饮服务等B端市场——安佳专业乳品是其餐饮品牌,包括一系列茶饮咖啡店、烘焙店,餐厅使用的鲜牛乳、纯牛奶、黄油、淡奶油、喷射稀奶油等,并且为餐饮客户提供定制化的产品。
从成长性来看,也是餐饮服务业务更好。2023财年,恒天然在大中华区餐饮服务业务同比增长20.54%,而同期消费品业务只增长2.17%。
但是,业界认为,想要“吃下”恒天然的消费品业务,有实力的接盘者有限,且这一调整将影响到中国乳业的格局。
■采写:新快报记者 陈福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