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爱了请直说!5种分手方式,你最讨厌哪一种?

婴童网

原标题:不爱了请直说!5种分手方式,你最讨厌哪一种?

不爱了请直说!5种分手方式,你最讨厌哪一种?

策划、撰文 / 隋真

编辑 / KY主创们

我们后台收到了一位失恋者的留言,ta说:“……我反复回想这些经历,却也好奇,我如此痛苦,那提出分手的人呢?他们也会过得不好吗?如果分手者只会快乐,不是很不公平吗?”

确实,人们更多关注被分手者的心境和反应,对于分手者的研究相对来说少许多。

在各类影视中,分手者也往往被简单地描绘成“残忍”、“忘恩负义”的人。

但事实上, 分手者也会采取不同的方式,这些方式也会对ta们产生负面的影响。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分手对双方的影响、不同的分手方式,以及如果要分手,应该如何用适当的方式结束关系。

图片来源:电影《蓝色情人节》

五种分手方式,

你最讨厌哪一种?

提起分手场景,许多人第一反应是:两个人面对面坐在咖啡厅里,一方说:“我们分手吧”。

但根据心理学家Leslie Baxter的研究, 比起直接地表达分手意愿与说出分手原因,许多时候人们会试图用间接的方式分手,来回避和对方谈论分手。

心理学家们综合人们的分手方式,总结出以下5种策略 (Baxter, 1982; Banks et al., 1987):

a. 公开策略

公开谈论策略是最直接的策略。分手者会直接地表达分手意愿,并且公开讨论他们为什么分手,而不会掩藏自己分手的原因。

b. 关系降级策略

降级策略是一种较为和缓的分手方式。

分手者不会直接提出分手,而是提出让这段关系“降降温”,比如“我们先冷静一下”、“我们先做朋友吧”。

有些使用该策略的人,会等着关系冷却下来后再提出确定的分手,或是指望冷却后双方默认已经分手;但也有些人是希望在关系降温后,还能慢慢地回暖。

因此,不管分手者背后是哪种动机, 在被分手的人看来,降级策略都为“重新开始关系”保留了一丝希望。

c. 积极口吻策略

使用积极口吻策略的分手者,会在分手过程中表现得非常照顾对方情绪。

他们期望在明确分手的同时,尽可能地降低双方冲突的可能性,或是试图减少对对方的伤害。

常见采用的方法有尝试共情,像是“你一定很难过吧”,或者用自责的方式来试图降低对方的愧疚,类似“是我的错”、“你太好了,是我配不上你” (Banks et al., 1987)

d. 不告而别策略

分手者不会告诉伴侣自己想分手,而是用刻意疏远、人间蒸发、拒绝交流等方式表达自己的分手意愿。

被分手者往往要过一阵子才模模糊糊地意识到自己被分手了。

e. 操纵策略

操纵策略指的是分手者通过种种手段, 来迫使对方提出分手,或让对方主动远离。

比如有人会用“被动攻击”的方式,通过做恶劣的事情来逼迫对方提出分手,像是故意吵架等等。

也有些人会试图让第三方介入,让第三方代自己传达想分手的意愿。比如,让共同好友有意无意地提起:“我听说XXX想和你分手?”

图片来源:综艺《灿烂的前行》

分手者采用哪种分手方式,会受到许多因素影响。面对不一样的伴侣,分手策略也会不同。

那么,哪些因素会影响到人们的分手策略呢?

为什么ta会以这种方式和我分手?

1. 对方直接提出分手,可能说明你们曾经很亲密

分手者采用哪种策略,与和伴侣的亲密度有关。 越是亲密,越是会直接、坦诚地表明分手意图,比如采用公开策略和积极口吻策略。

这可能是因为亲密度越高,两人越是愿意自我暴露、倾诉自己的想法。

并且,凭借曾经的亲密带来的了解,分手者确信自己的话会带来对方什么样的反应,并不害怕被分手者突然失控。

亲密度不够的情侣会更倾向于采用不告而别的分手策略,避免产生可能的冲突。因此,如果你们是坦诚、直接地分手的,相信你们至少曾经离彼此很近。

2. 你们共同认识的人越多,ta越会在乎你的感受

研究发现,伴侣们社会关系的重叠度越高,分手者越会考虑到被分手者的感受,采用照顾到对方情绪的分手策略,比如积极口吻策略和关系降级策略等等 (banks et al., 1987)

这可能是分手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社会形象,尽可能避免被共同认识的人指责为“残忍”。分手者会担心两人如果不欢而散,传出去并不好听。

此外,共同认识的人越多,分手者也越不可能不告而别。

因为分手者明白被分手者可以有许多途径找到自己,突然消失并不现实,还有可能因为被分手者发动共同好友找人而导致尴尬。

3. Ta选择哪种分手方式,也取决于ta认为分手是谁的错

对分手原因的归因,也会影响到人们采取的分手策略。

越是认为被分手方要为关系恶化负责(比如对方出轨),越是会采取公开对峙的方式,直截了当地指出分手是被分手者的责任,来表达自己的愤怒。

而如果认为关系之所以结束,主要是由于外部因素造成的(比如工作变动),那么分手者会更珍惜两人之间的关系,会倾向于给将来关系的复合留一点希望,并会用更积极、友善的方式谈论分手。

4. 依恋类型会影响到我们的分手方式

在依恋类型中, “焦虑被弃”程度较高的人,即使想要分手,也会对“失去一段关系”感到恐惧,因此会尽可能地拖延分手。

或者就算主动提出了名义上的分手,也很难真的切断和前任的关系。他们会倾向于采用“关系降级”和“积极口吻”的策略,希望能和对方可以继续做朋友,甚至保留复合的可能。

而“回避亲密”程度较高的人,会在分手的时候倾向于避免和被分手者接触。他们更有可能使用“不告而别”或“操纵”的分手策略。

比如,他们可能会忽然疏远你、指望你提出分手,或只是在手机上简单告知分手意图,并且避免接下来见面。

安全型依恋者则更倾向于直接和伴侣表达分手的意图。安全型依恋者会更积极地看待亲密关系中的种种变化,包括分手。

他们认为即使这段关系结束,他们依然有机会、也有能力与他人进入下一段关系,所以分手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

图片来源:影视剧《好久没做》

分手的不同方式,

对于分手者和被分手者都有影响

分手本身不单单会对被分手者产生影响,也会对分手者产生或积极或负面的影响。

研究发现,分手者同样会经历害怕、愤怒、伤心、困惑等负面情绪。而且,与被分手者不同的是, 分手者会有一种混杂了快乐与内疚的复杂心情(Perilloux & Buss, 2008)

不过,分手方式的不同,对分手双方造成的影响也不一样。

1. 直接谈论分手 vs 回避谈论分手

和人们的想象不同, 公开策略给被分手者带来的心理压力是最小的,被分手者的愤怒感也比经历了不告而别的人要更低。

而且,直接谈论分手也给双方自我提升的机会,去了解关系解体中具体的问题,也许会发现还有修复关系的可能性;而如果确实没有办法挽回,双方的分享与反馈都能帮助他们提升自我认识、改善自我。

相反,如果分手者拒绝就分手进行交流,例如使用不告而别或操纵的做法,虽然会让自己 更舒服,却会对被分手的那一方产生较大伤害。

当人们经历伴侣的不告而别时, ta们可能会不断猜测是什么导致对方的离开,无法自控地想着和分手有关的事,想停也停不下来,试图去找到被分手的理由,这会使ta们需要更多时间才能释怀。

此外,如果分手者回避告知分手的原因,或者说得不清不楚,那么被分手的人忍不住反复追问真正的理由, 甚至会倾向于觉得这次分手并不认真,还有复合的可能,就更难对这段关系放手。

图片来源:影视剧《四重奏》

2. 分手时照顾对方的情绪 vs 分手时只顾着自己

有些人在分手时会使用积极口吻或关系降级的策略,来照顾对方的情绪。但这么做对双方来说,都可能造成更多伤害。

研究发现,如果提出分手的一方主动地进行自我责备,试图理解和考虑对方的感受,则会在分手之后,更容易感到抑郁,更少地感到“如释重负”。

而被分手的一方对这个方式的感受也比较复杂。

有部分被分手者会觉得分手者的好意很“虚伪”,进而对分手者感到更加的不满。

有的被分手者感到,分手者使用的那些客套的话语,只是表面上的尊重和安抚,实际上降低了彼此的亲密感。

也有被分手者会感激分手者的体贴,会更愿意在这段亲密关系结束后继续与对方成为朋友。 然而这未必是好事,因为被分手者可能也会因此更长久地无法释怀。

相反,如果提出分手的人多考虑自己的需求,比如直接讲出分手的意愿和真实原因,也许在当下被分手者会感到更受伤,但这种受伤感也能帮助ta更快从关系中走出来。

图片来源网络

如果我要分手,

怎么做更好?

事实上,分手不是只有一瞬间的事,分手是一个过程。所以我们不单要考虑好分手时得怎么做,也得想想分手之前与分手之后该如何度过。

1. 分手之前,想清楚自己到底要不要分手

婚姻咨询师Lesli Doares罗列了几个问题,来帮助人们判断自己是否确实需要分手(Kim,2016):

我是否过于情绪化地看待关系中的问题?有些问题是否并没有那么严重?

我是否是将自己的责任推给伴侣承担,比如寄希望于用Ta来满足我的所有需求?

我们是否在关系中依然各自成长?还是止步不前

伴侣是让我变得更好,还是削弱了我的力量?

如果我分手,我会比现在更痛苦吗?

如果我有个孩子,我是否会让Ta也呆在这样的关系里?

如果对上面的问题,你的回答有多个“不”的话,或许你就可以考虑分手了。 注意,一旦下定决心分手,就不要拖延说出你的决定。

如果关系中的问题让你痛苦而且没有改变,那么你拖得再久,这段关系迟早也会结束。 拖下去只是增加自己的痛苦,也阻碍了对方早点寻找更合适的伴侣。

图片来源网络

2. 分手过程中:表现得友善、坦率且真诚

除非有安全上的顾虑,不然尽量选择面对面说。 短信的传递虽然快捷,但是可能会漏掉对方非语言的信息。

直接地说明分手意愿与分手原因,直白不代表粗鲁,你可以选择平和、友善的方式表达你的想法。

注意分手的过程一定不要拖拉。 如果你不想给对方无谓的希望,就不要含糊其辞,明确地表示要分手。

如果你希望能和对方做朋友,你可以提出,但是也要理解对方可能会拒绝。

而如果对方提出希望能和你继续做朋友,但你并不希望这样,也不要为了安慰对方而选择接受,这同样也不利于你们双方的自我恢复。

3.分手之后:建立合理边界

分手之后,你需要立刻停止和对方做任何伴侣会做的事情。比如一起购物、看电影、用餐等等。

你需要重新定义和适应和对方的边界,可能刚开始你觉得两人距离变得比普通朋友还要遥远,但这是必须的。

不要因为愧疚而去主动地联络对方或者关心对方,更不要有“怀旧的性(nostalgia sex)”——因为怀念对方而在分手后与对方上床等等。

对你的前任保持耐心,理解对方可能会有情绪反应:愤怒、悲伤、抑郁等等。 但是不要因为感到愧疚而纵容对方越界。

不存在不造成伤害的分手,但如果你已经决定离开ta,把分手给彼此带来的伤害降到最低,才是当下最好的选择。

今日互动

你最讨厌哪种分手方式?

你觉得分手时说清楚对你来说重要吗?

来评论区聊聊吧~

References:

Banks, S. , Altendorf, D. , Greene, J.&Cody, M. (1987) An examination of relationship disengagement:Perceptions,breakup strategies and outcomes, Western Journal of SpeechCommunication, 51:1,19-41.

Baxter, L. A. (1982). Strategies for endingrelationships: Two studies. Wester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includesCommunication Reports), 46(3), 223-241.

Collins, T. J., & Gillath, O.(2012).Attachment, breakup strategies, and associated outcomes: The effectsofsecurity enhancement on the selection of breakup strategies. JournalOfResearch In Personality, 46(2), 210-222.

Kim, J. (2016). 7 questions to askyourselfbefore you break up. Psychology Today.

Perilloux, C., & Buss, D. M. (2008).Breaking up romantic relationships: Costs experienced and coping strategiesdeployed.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6(1), 147470490800600119.

Sprecher, S., Zimmerman, Z., &Abrahams,E. (2010). Choosing compassionate strategies to end a relationship: Effectsofcompassionate love for partner and the reason for the breakup.SocialPsychology. Vol. 41(2):66–75.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搜索文章丨心理测试丨招聘丨转载丨合作 请戳菜单栏

点点 在看,告别分手阴影👇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婴童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