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忒咪妈妈(原创文章,欢迎个人分享转发)
在多数父母眼里:时间这把“利刃”,是割不断骨肉情深和血缘关系的。
所以不少父母下意识地认为,就算平常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少,但是孩子最想要的依然是爸爸妈妈的陪伴,这份情感,是任何人都无法比拟的。
但现实可能会告诉我们:实际情况跟我们想象的不太一样。
我有个表姐,初中没毕业就辍学打工,后来在外地谈了个男朋友,过了几年,两人感情稳定之后就进入了婚姻的殿堂。
婚后第二年,生了个大胖小子,我表姐跟姐夫都属于那种努力上进型的,孩子刚满一岁,两个人又都奔赴外地工作,给孩子赚奶粉钱,而孩子交由奶奶照顾。
两个人为了攒钱,几乎很少回家,每年也就过年的时候能跟孩子玩上几天,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表姐发现孩子跟她越来越陌生,本来一年就难得回一次家,但每次回家,孩子都不往她跟前去,而是缠着奶奶,就连叫爸爸妈妈好像也很尴尬。
那几年正是表姐的事业上升期,她跟老公赚钱要在外地买套房,到时候把孩子接过去,就再也不分开了。
但是等到真的买了房子的时候,却发现了一个非常让人尴尬的情况,无论怎么劝说,已经6岁多的儿子,就是不肯跟着爸爸妈妈走。
甚至因为害怕爸爸妈妈把自己接走,远离爷爷奶奶,小家伙只要知道爸爸妈妈回家,就势必东躲西藏,而表姐和姐夫每次都无功而返。
虽然如今把孩子接去了大城市,但是表姐两口子和孩子的关系却依旧没有得到什么改善,更谈不上建立亲密关系了。
每次想到这件事情,表姐就很自责,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原来谁带孩子跟谁亲,这是真的呀,早知道,就不离开孩子了。
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依恋,指的是宝宝与被照顾者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感情关系,而一般情况下,这里的照顾者,指的是爸爸妈妈。
这种依恋关系,是亲子关系的链接和纽带,也正因为这种关系,才导致在血缘关系之外,让亲子之间,建立了更多的安全感和亲密感。
但这里有个很现实的因素,就是照顾者不一定是爸爸妈妈,也有可能是其他人。
所以后来不少心理学家在研究的过程中,就发现了一个问题:
与孩子建立依恋关系的前提,并非是血缘关系,而是“抚养关系”。
所以这就告诉我们,哪怕换另一个人,只要尽了爸爸妈妈的义务和责任,那么孩子就可以在这个人身上获得安全感,从而建立依恋关系。
而一般而言,根据孩子的心理发展特征,依恋关系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主要是在孩子3岁以前。
第一个阶段:0—6个星期。
在这个阶段,宝宝从妈妈这里解决生存需求,而一般而言,妈妈离开,并不会造成宝宝焦虑,宝宝对于陌生人和熟悉的人,反应差别几乎不大。
第二个阶段:45天—8个月。
这个阶段,孩子开始对于陌生人和熟人有着明确的不同反应,而且出现分离焦虑。
第三个阶段:8个月—24个月。
这个阶段的宝宝会非常黏自己的照顾者,是依恋关系的巩固期,而且但凡有“照顾者”离开,会出现强烈的反应,比如说焦虑、哭闹。
所以说如果父母没有把握好依恋期,那么在后期就算想要弥补,结果都会差强人意。
作为宝妈来说,都想跟孩子建立更好的依恋关系,形成最好的亲密关系,那么就要把握好“依恋期”,具体该怎么做呢?
跟宝宝有更多的亲密接触
研究发现:妈妈的抚触,会让孩子更有安全感。
那么在孩子的依恋期内,我们就应该多跟孩子有一些亲密接触,比如说拥抱、抚触,以及在喂养宝宝的时候,多一些眼神、语言上的交流,用更加丰富温暖的表情,跟宝宝建立更多的联系。
及时关注宝宝的需求
在宝宝3岁以前,有两个需求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是生存需求,另外一个就是安全需求。
那么在照顾宝宝的时候,就应该格外关注这两个需求,比如说宝宝饿了、该换尿布了、瞌睡了,一定要给宝宝及时回应,并且解决问题。
其次,如果宝宝因为陌生环境或者陌生人,产生一些紧张、焦虑的情况,宝妈一定要及时去进行安慰,给予关注,这些都能够为依恋关系的形成和巩固,打下坚实基础。
鼓励宝宝去做更多的探索
亲子之间的依恋关系,有助于宝宝解决自身需求和获得安全感,但反之,如果宝宝过于依恋父母,那么就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甚至在孩子脱离父母之后,会变得怯懦柔弱。
所以,在我们和孩子建立良好依恋关系之下,也应该多鼓励孩子去探索外面的世界,告诉孩子你自己应该具备一定的勇气和自信,而爸爸妈妈会是你最坚强的后盾。
其实,父母和孩子依恋关系的形成,越早去建立越好,以免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形成自主认知,那么到时候就不利于亲子关系的稳定。
最后也想问问大家,你觉得孩子是不是交由谁带,就跟谁亲呢?
【猜你继续想看】:
博士奶奶每天坚持一个小事,让坐不住的3岁孙女,养出超强专注力
园长奶奶每天给2岁孙子读睡前故事,1个月后,娃的变化让人欣喜
“妈妈,我同桌抢我橡皮”,孩子向你求助,有个方法比找老师管用
幼儿园该不该教娃识字?小学老师说出答案,3点因素让人恍然大悟
爸爸每天带女儿“玩牌”,孩子成绩却逆袭成第一,方法简单可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