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刘润 Author 刘润
晚上好呀~
最近跟身边的朋友交流,发现大家都挺迷茫的。
一方面,过去习以为常的想法正在被颠覆。比如地产从「永远涨」到现在的「卖不动」,买房致富在当下恐怕行不通了。
另一方面,AI的到来又给咱们生活、工作带来新的变数。
未来,有哪些赚钱的新方向呢?
今天,想和你分享刘润老师的最新演讲,对我们当前所处的时代作了系统梳理,提到了6个困境中的商业机会。
全文有4.5万字,希望耐心读完后,能带给你一些启发~
p.s.演讲的视频,在刘润视频号上有全场回放,感兴趣可以去看看~
01 寒武纪大爆发
2023,我们到底遭遇了什么?2024,会怎样?
我们从第一个话题开始。寒武纪大爆发。
为什么要讲"寒武纪大爆发"?
因为,它和一个字相关:难。因为,2023年,很多人都在说,太难了。
那么,什么叫作:难?
请问,是把一个哑铃举起来,叫做难,还是把一团线团解开,叫做难?
哑铃,非常重。你可能举不起来。但如果举起来,就有100万奖金呢?你可能会从此开始练习。几个月后,就能举过头顶。这种你现在做不到,但通过"努力",几乎一定可以做到的事,就叫做:难。
那线团呢?只要你没有从混乱中找到头绪,给你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也未必能解开。这种被"混乱"封印住的问题,就叫做:复杂。
难和复杂,都能让人苦恼。但它们不一样。
难的反面,是容易。它们是努力程度的差别。复杂的反面,是简单。它们是混乱程度的差别。
那么,2023,是难,还是复杂呢?是复杂。
上海虹桥高铁站,是中国"最忙碌"的高铁站之一。高峰的时候,每天能发送旅客30万,相当于把一整个县城的人口搬空。
今年五一假期前,4月28日,虹桥高铁站发了一则公告:当日发往全国各站的车票,全部售罄。不是北京的售罄,不是商务座售罄。是到任何地方的,任何票,全部售罄。疫情后的第一个小长假太火了。火到铁轨,估计都是滚烫的。
1860年,圆明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烧毁。150万件文物,被洗劫一空。其中十二生肖青铜兽首,历经千辛万苦,才有7尊,在100多年后,被爱国人士送回中国。还有5尊,至今下落不明。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去圆明园看看。
但是,圆明园迎来最大客流量的,不是100周年纪念,也不是150周年纪念。而是今年。五一当天,圆明园所有门票全部售罄。据说,这是163年来的第一次。
2023年的旅游,实在是太火了。
根据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数据,2019年的五一假期,全国共接待游客1.95亿人次。2020年,降到1.15亿。2021年,涨到2.3亿。2022年,再次降到1.6亿。那今年呢?
"报复式反弹"到2.74亿。
2.74亿。相当于印度尼西亚,全球第四大人口国的人口总和。
确实很火。从这个角度看,旅游业,全面复苏。现在,我们换一个角度。
2019年的五一假期,我国旅客的"人均旅游消费",是每天151元。而今年呢?今年是108元。
出门,就要花钱。今年比2019年,游客每天少花43元。刚结束的国庆假期也是,游客每天少花了5元。
出游人数变多了。人均花费变少了。情况有点"复杂"。
这是"消费降级"了吗?
今年5月,麦肯锡对1000名消费者,做了项调查。调查显示,大约有47%,差不多一半的消费者,会通过换平台的方式,来获得更低的价格。消费者对价格,越来越敏感。
消费,似乎真的在降级。怎么办?
降价。
据澎湃新闻报道,今年双十一,阿里的核心KPI是:全网低价。京东的创始人,刘强东,在一封邮件里面说:低价是"1",品质和服务是后面的两个"0"。低价,是我们过去成功的武器,也是未来唯一的基础性武器。
线下,十元经济重获生命力;线上,九块九包邮火遍互联网。
所以,我们的消费,是在一边复苏,一边降级吗?
上海恒隆广场,曾经是浦西最高的建筑之一,也是上海最顶级的奢侈品中心。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上半年,中国消费品零售总额22.8万亿,同比增长8.2%。而恒隆广场,销售额同比增长62%。归属恒隆的租金收入,也同比增长了23%。中国大陆全部10座恒隆广场,加在一起的租金收入,创下有史以来最高记录。
和上海恒隆广场类似的,还有南京德基广场。
请问,如果给你800万,改造购物中心的一个空间,你会改哪里?外立面?内装修?还是加一个艺术馆?
德基选择,改造洗手间。他们花了800万,把洗手间改造成了像花园一样的空间。去年9月1日,这个洗手间正式开放。瞬间,成了网红打卡点。很多人惊呼:想去厕所办婚礼。
德基广场,是南京最大的、最高级的,奢侈品中心。所以,必须让你感受到那种奢侈。即便是在洗手间。
2022年,全国购物中心的多经收入,也就是多项经营收入的总和,是平均613万元。销售额,是平均22亿元(代表抽样)。南京德基广场呢?210亿元。创历史新高。成为第二家加入"200亿俱乐部"的购物中心。
不管是上海的恒隆,还是南京的德基。奢侈品,似乎越卖越好。而且,越卖越贵。
今年6月,LV宣布涨价。部分商品的涨幅,超过11%。而之前的4月份,LV刚涨过一次价。2020年以来,LV涨价将近10次。
但是,涨价并没有影响LV的销售。今年上半年,LV集团的收入,增长15%。
这个情况,有点复杂。
中国的消费市场,一边,是越降价越增长的消费降级;另一边,是越涨价越好卖的消费升级。
摆在我们面前的不是一个哑铃,而是一团毛线。
让人觉得困扰的,除了中国的消费,还有全球的经济。
和你分享一组来自美国商务部人口普查局的数据。
2020年初,因为疫情,美国从全球进口商品的总额,"断崖式下跌"。然后,因为恐慌,开始了一轮持续两年的"报复性囤货"。2022年初,一个月,就能从全球进口大约3500亿美金的商品。涨到历史最高点。甚至远超疫情之前的2019。这轮"报复性囤货",成了中国传统外贸和跨境电商,一轮巨大的红利。
但是,从2022年初开始,美国从全球进口商品的总额,开始持续下跌。注意,不是从中国的进口下跌,是从全球所有国家的进口"总额"下跌。其中包括,一直高速增长的越南。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也是全球最大的商品进口国。中国出口对美国进口的依赖度,是14%。而越南,超过30%。美国进口下跌,越南出口就跟着下跌。
很多人担心,美国消费回落,全球经济的衰退,正在到来。
2021年12月,特斯拉创始人伊隆·马斯克在Twitter上说:我的直觉是,衰退......最迟不会晚于2023年。
2022年11月,马斯克再次说:美联储需要立即降息......他们在极大放大严重衰退的可能性。
2023年4月,马斯克继续说:温和的衰退已经来临。觉得全球经济会衰退的,不只马斯克一个人。
2022年9月,世界银行在一份报告中说,2023年,世界可能会走向全球性经济衰退,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可能发生一系列足以造成持久伤害的金融危机。
2022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另一份报告中说,全球超过三分之一的经济体,将在2022或2023年出现萎缩。
2023年7月,华尔街资深预言家,彼得·希夫警告称,这次衰退将比2008年金融海啸更加严重。"任何认为这次衰退将是温和的人,都不理解衰退。"
2023年,全球经济笼罩在乌云之下。山雨欲来风满楼。
但是,与此同时,从2022年至今,美国标普500指数一路上涨。标普500,包含了美国股票市场上大部分行业在内的500只股票。它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美国经济的走势。
不仅是美国。从2023年初开始,代表日本股市的日经指数,也大涨了23%。这可能有日元贬值的原因。但依然是涨疯了。我们一直说日本,是失去的30年,失去的30年。但现在,他们似乎找到了回来的路。
美国股市大涨。日本股市大涨。说好的全球经济衰退呢?
2023年7月,华尔街资深投资策略师大卫·罗奇说,全球经济,可能会避免陷入衰退。他说:可能这次不同。
这个情况,有点复杂。
一边,是一些人铁口直断:衰退不可避免。另一边,是一些人坚决认为:可能这次不同。
全球经济,到底是在衰退,还是在复苏?一团毛线。
科技行业,也是。
2023年1月,微软,宣布裁员1万人,为即将到来的衰退做好准备。同一天,亚马逊也宣布裁员18000人。稍早前,Meta宣布裁员11000人,Salesforce裁员8000人。根据再就业公司Challenger,Gray & Christmas的数据,总体而言,美国科技行业裁员97000多人。这种规模的"史诗级裁员",从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以来,就没有发生过。
整个美国科技业,似乎对未来非常悲观。
但与此同时,一家成立只有2年的公司,Midjourney,只有11个人,甚至"寄生"在别人的社交平台上,连个独立的APP都没有,但因为推出了人工智能作画,一年收入1亿美金。
而另一家叫OpenAI的机构,因为推出了人工智能聊天ChatGPT,火遍互联网。TikTok达到一亿用户,用了9个月。Instragram,花了两年半。互联网,花了7年。传统电话,用了75年。而ChatGPT,只用了2个月。
2023年,人工智能破门而入。微软,谷歌,Meta,亚马逊,都在人工智能上投下巨资。其中,微软向OpenAI豪掷130亿美元。也因此,提供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算力"的公司,英伟达,收入和利润大涨。营收超过英特尔,市值超过特斯拉。成为全球第七家市值过万亿美金的公司。
整个美国科技业,似乎对未来满怀希望。这个情况,有点复杂。
一边,是史诗级的裁员。另一边,是历史性的投资。
外贸出海也是。
一边,很多创业者对我说,外贸从来没有像今年这么难过。客户数量大幅减少,订单金额大幅缩小。可是另一边,TikTok正式在美国推出电商服务,Temu已经进入27个国家地区,SHEIN上半年利润创历史新高。
国内创业也是。
一边,是网上我听到的:算了算了,躺平算了。另一边,是线下我看到的:咬紧牙关,坚持奋斗。
中国消费,全球经济,科技趋势,外贸出海,国内创业。你觉得这每一件事情,是一个哑铃,还是一团线团?
2023年,确实很难。但2023真正让人困扰的,让人焦虑的,让人止步不前的,可能并不是一个难到举不动的哑铃,而是一团复杂到看不透的迷雾。
站在漫无边际的大雾前,你是什么感觉?
我请ChatGPT写一首诗,来描述这个感觉。它是这么写的。
我知道要前进,但我不知道前进的方向。大雾就像是夜的帷幕,更像是无法穿透的墙。每个声音都像是回响,不知是警示还是召唤。我一定要找到那束指引的光,只为心中那不灭的希望。
写得真好。
2023年的商业世界,可能是多年以来最难看懂的一年。扑朔迷离。甚至自相矛盾。
而这种扑朔迷离,这种自相矛盾,就像是5.4亿年前的那场:寒武纪大爆发。
大约45亿年前,地球诞生。大约35亿年前,生命诞生。然后,地球上的生命,就开始了长达30亿年的,持续而缓慢的进化。直到5.4亿年前的寒武纪,大量新物种像火山爆发一样,突然在地球上出现。
比如,软体动物。这种动物,身体柔软,没有骨骼和外壳,但通常有触角。它是动物界,最早出现的动物之一。是今天的,蜗牛,章鱼,乌贼等等动物的祖先。
比如,节肢动物。寒武纪的节肢动物,首次进化出了硬化的外骨骼,并分成若干节。它是今天,无数节肢动物的祖先。比如蚂蚁、蜜蜂、蜘蛛、蜈蚣等等。其中一支,进化成了我们今天,潜江的小龙虾,和阳澄湖的大闸蟹。
比如,棘皮动物。它有带刺的皮肤,和一套特殊的水管系统,用于呼吸、运动、和进食。棘皮动物有强大的再生能力,即便被切碎,也能再生成一群完整的个体。寒武纪的棘皮动物,是今天海星、海参、海胆的遥远祖先。
再比如,脊椎动物。有一种看上去像鱼的动物,皮卡虫,是最早的脊椎动物。它身体柔软,但却有条坚实的脊索贯穿全身。这条皮卡虫虽然小,只有5厘米长,但很可能是今天所有脊椎动物的祖先,包括鱼类,比如鲤鱼和鲨鱼;包括鸟类,比如大雁和老鹰;包括两栖动物,比如青蛙和癞蛤蟆;包括爬行动物,比如蜥蜴和鳄鱼;甚至包括哺乳动物,比如猫狗,和人类。
是的。这条皮卡虫,很可能是人类最古老的祖先。
这些新物种,种类繁多,差异极大。大部分现代动物的祖先,都在这时候"突然"出现。这就是:寒武纪大爆发。
寒武纪大爆发,是一场,连达尔文都看不懂的生物现象。
1859年,达尔文在《物种起源》里写到:这件事到现在都无法解释。也许,以后的人们会用它,来驳斥我的进化论。
为什么?因为寒武纪大爆发,用进化论,似乎确实很难解释。
"物"一直没有停止过"竞","天"也一直没有停止过"择"。"物竞天择"是个持续的过程,从不停止。所以,进化的速度,总体应该是均匀的吧。先缓慢进化30亿年,然后突然大爆发,这是为什么呢?
很多科学家,加入了对这个"谜团"的研究。他们逐渐发现了寒武纪大爆发背后的"秘密"。
那就是,5亿多年前,地球同时发生了好几个重大的变化。这些重大变化彼此交织,相互作用,最终带来了"大爆发"这个复杂的结果。
第一个重大变化,就是:雪球地球事件。
大约7亿到6亿年前,地球经历了一次漫长的冰雪覆盖,就像是一个雪球。大量的生命形式,在这次冰雪中灭绝。这就是:雪球地球事件。然后,冰雪开始融化,全球开始变暖,生命开始复苏。这时,地球上已经空出了大量生态位。这就给新物种的出现,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第二,氧气大幅增加。
寒武纪之前,地球空气中的氧气浓度,只有现代氧气浓度的1%。所以,只有一些"简单生物",或者厌氧生物能存活。寒武纪前夜,海洋和空气中的氧气浓度,突然大幅提升。空气中的浓度,甚至接近今天的水平。氧气浓度越高,能支持的新陈代谢率就越高。那些需要更多氧气的"复杂生物",终于可以自由呼吸。
第三,HOX基因出现。
HOX基因,是生命的系统工程师,决定器官的分布和排列。这里长头,那里长腿。有了HOX基因,生物终于可以不再长成"一坨"。HOX基因,在寒武纪首次出现。从此,新物种在形态上大爆发,并逐渐分道扬镳成今天的,"界门纲目科属种"。
第四,捕食者出现。
寒武纪之前,生命大多以光合作用为生。到了寒武纪,其中一部分,演化成了早期的捕食者。这就给被捕食者带来了巨大的进化压力。为了逃避捕食,物种进化出了更坚固的外壳,更有力的腿和嘴,更快的移动能力,甚至眼睛这样的高级器官。军备竞赛,大大加快了物种的进化。
雪球地球事件,空出了生态位;氧气大幅增加,让生命自由呼吸;HOX基因出现,让多样性变为可能;捕食者出现,加快了进化速度。这四个重大变化,彼此交织,相互作用,共同促成了寒武纪大爆发这个结果。
所有"结果"的复杂,都是因为"原因"的多样。事情之所以看似一团乱麻,是因为有不止一条线索。
现在,我们从寒武纪,回到当下,回到2023。
为什么2023,看似是一团迷雾?
因为导致结果的,不止一个原因;牵动未来的,不止一条线索。
它们彼此交织,相互作用,就成了一团挡在前行道路上的迷雾。让人迷茫,让人焦虑,让人止步不前。
那怎么办?
抽丝剥茧地分析,藏在这团迷雾背后,有哪些线索。然后顺着这些线索,走向未来。
去年的年度演讲,是10月29日。30日,我就开始出差。这一整年,我有180多天在路上。在路上,是咨询公司的宿命。这180多天,我去了很多地方,体会市场的温度。我见了很多人,学习他们的思路。他们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法,走出迷雾。透过他们的眼睛,我似乎逐渐看到了,藏在这迷雾背后的六条"线索"。
它们是:增长收敛,人口老化,情绪生长,智能涌现,服务崛起,和出海加速。
接下来,请允许我,一条条地与你分享。
02 增长收敛
很多人对我说,润总,现在增长越来越难了。
是的。有些领域,增长似乎确实是越来越难了。
但,不是全部。
这个人叫邢云飞,90后。2020年9月,他在北京开了一家只有100平米的社区便利店,叫"折扣MAMA",卖打折日用品。比如纸巾、牙膏、饮料、饼干。这家便利店,看上去平平无奇,但就是这家平平无奇的店,仅仅三年后,到今年9月,在中国开出了2500家。年营收,超过17个亿。
3年。从0到17亿。难以置信的增长。
我问邢云飞。你是怎么做到的。他说,很简单。因为便宜。
国产的气泡水,现在很流行。零糖零脂零卡。一瓶水,超市里卖5.5元。你猜,折扣MAMA卖多少钱?1.99元。3.6折。
原装进口的牙膏,重120克。超市一般卖30元。电商搞活动,也许能卖到25元。你猜,他们卖多少钱?4.99元。1.7折。
一包湿纸巾,80抽。超市里一般卖9.9元。大促时,会买一送一。算下来最便宜,大概5元。他们卖多少钱?0.99元。1折。
我想,你一定会问:这些不是正品吧?如果是正品,怎么可能这么便宜?
邢云飞说,当然是正品。要理解为什么会这么便宜,你需要深刻理解中国零售。
一个高效的零售体系,有两大核心主体:品牌商,和零售商。品牌商,团结上游制造商。零售商,服务下游消费者。
在越成熟的市场,品牌商和零售商,通常规模越大,且中间商越少。比如宝洁和沃尔玛。这样效率最高。
但是,中国的零售业,发展时间还很短。品牌商和零售商,总体处于"规模小,数量大"的阶段。因此,不得不借助更多的中间商,连接彼此。总代理,省代理,市代理。这些中间环节,扮演着非常重要且必要的角色。
但也因此,整个链条变长,信息传递变慢。你在这头,抖一根很长的鞭子,过了好一会儿,那头才抖动。这就是经济学上说的"长鞭效应"。
因为信息滞后,预估不准,大量库存积压就产生了。这些库存,最终变成了品牌商的:临期,尾货,和滞销。
但是,这些"临期,尾货,和滞销",却给中国的零售业,带来一个非常独特的增长机会,那就是:把最便宜的商品,卖给最在乎价格的用户。
怎么做?
折扣MAMA找到品牌商,承诺他们,买走未来一整年的,所有临期商品。你给我低价,我全部拿走。3折。2折。甚至0.5折。因为一旦过期,扔掉都要花钱。我来把还有3个月保质期的气泡水,1年保质期的牙膏,2个月保质期的湿纸巾,卖给最在乎价格的人。
谁最在乎价格?老人。
你知道西红柿多少钱一斤吗?你知道花生油多少钱一桶吗?不知道。但老人知道。他们不但知道,甚至还能背出附近"每家"超市的价格。他们对价格极其敏感。
那么,他们在哪里买东西?在社区。老人的购物半径,大约是家附近的2.5公里。他们不上网,不上班。他们花大量的时间,在附近寻找没过期的、安全的,但最便宜的商品。
很快,折扣MAMA自己的店、联名的店,和供应链支撑的店,就开到了2500家。70多人的运营团队,一年17亿的收入。虽然价格非常便宜,但毛利率依然能高达32%。
为什么在2023,很多人都说难的时候,折扣MAMA能获得这么快的增长?
邢云飞说,因为我们解决了品牌的"库存问题",我们解决了老人的"价格问题"。你能解决多大的社会问题,就能获得多大的增长。
说得真好。但是,这也太"难"了吧?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构建一个这样复杂的商业模式的。而且,以前想要增长,是不用做数学题的,只需要奔跑就行。
是的。今天的商业世界,确实发生了变化。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增长阶段"。
看这张图。仔细看。你能看出来,这条波折的曲线,是什么吗?
这条曲线,是从1987年到2020年,中国GDP年增长率的折线图。
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你猜猜看,从1978到2018,改革开放这40年,中国GDP的年均增长率大概是多少?我给你四个选项。
A)4.3%;B)5.7%;C)7.6%;D)9.5%。
是多少?正确答案是:D。9.5%。
9.5%。高不高?非常之高。远高于同一时期世界经济的2.9%。同期的美国,平均在2.6%左右。德国,平均2.4%。日本,平均2.0%。巨大的增速差,让中国经济,在过去40年里疯狂追赶。
2000年,中国GDP超过意大利,成为全球第六大经济体。2005年超过英国和法国,成为全球第四。2008年,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三。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
这一路狂奔,简直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但是,这个奇迹,在2008年出现了一个拐点。虽然中国GDP的增速,依然保持在高位,但开始放缓。2007年,14.16%。2010年,10.45%。然后9.3%。7.7%。6.9%。2019年6.1%。
为什么?是因为我们不努力了吗?不是。经济学上有一个专门的概念,用来解释这种现象。
那就是:增长收敛。
什么叫增长收敛?
我举个例子。当你饥肠辘辘的时候,吃下一个馒头。你会觉得这个馒头,是天下最好吃的东西。感动到哭。它的价值,是100。第二个呢?还是那么好吃,但不吃也饿不死了。价值,算是50。第三个呢?吃也行,不吃也行。价值20。第四个?吃不下了。真吃不下了。它的价值,接近于0。从100到50,到20,到0,这就是收敛。
资本也一样。
市场上非常缺馒头。你投资100块购买设备,生产馒头。很快,所有馒头卖完。你挣了100元。于是,你决定追加100块投资,再买一套设备。这时,馒头已经没那么稀缺了。你只挣了50元。再追加投资呢?馒头市场已经趋于饱和。你只挣了20元。再追加?那就几乎赚不到钱了。
从100到50,到20,到0。
这种体量越大,边际收益越小,因此增长越慢的趋势,就叫做"增长收敛"。
最早用经济学模型,来解释这种"收敛"现象的,是著名的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
索洛说,因为低收入国家的资本收益率更高,所以通常会经历更快的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但是,随着国家收入体量的增加,资本收益率会将逐渐降低,经济增长也因此会逐渐收敛。
二战后,1945-1960年,西德、法国和日本的经济快速增长,然后开始逐渐收敛。1960-1970年代,亚洲四小龙,新加坡、中国香港、韩国和中国台湾,经济迅速增长,然后开始逐渐收敛。
今天的中国,也是。
1978年,中国的GDP,是3679亿。改革开放40多年中,我们不断引进资本,追赶科技,从而获得了高速增长。2022年,中国的GDP,已经是121万亿。增长了300多倍。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举世瞩目。
但是,随着GDP体量的增加,引进资本和追赶科技的边际收益越来越小,我们的增长也在逐渐收敛。
中国GDP的增速,正在从7-8-9的"高速区间",逐渐进入4-5-6的"中速区间"。
理解这个"中速区间",非常重要。
因为增长速度不同,竞争强度就不同。竞争强度不同,企业战略就不同。
当经济增长在"高速区间"时,天上每天都掉很多金子。捡都捡不过来。
这时,如果有人捡走了你手边的金子,你会打他吗?没空。别耽误我捡钱。你的策略,是到处找"机会"。
经济增长到了"中速区间"呢?金子少了。很难捡了。这时,如果有人捡走了你手边的金子呢?你可能就会和他"讲讲道理"了。但在此之前,你要确保自己比对方"强壮"。你的策略,是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在"高速区间",时代奖励"机会";在"中速区间",时代奖励"竞争力"。那么,如何才能在"中速区间",建立自己独特的竞争力呢?
早在40多年前,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就为身处"中速区间"的创业者,甚至竞争更为激烈的"低速区间",总结过三条最基本的竞争战略。它们是:总成本领先,差异化,和聚焦。
我来举几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来自德国。因为德国比我们更早完成"增长收敛",进入激烈竞争。
这是一对德国兄弟。哥哥叫卡尔·阿尔布雷希特,弟弟叫西奥·阿尔布雷希特。他们是德国超市"奥乐齐"的创始人。他们非常低调,你在外界能找到的照片,估计只有这一张。
但是,这对兄弟最为人称道的,还不是低调,而是:抠门。
哥哥能抠门到,要求员工每天晚上把黄油搬到地下室。因为冰箱太贵。
弟弟能抠门到,发现员工订了4支圆珠笔,大发雷霆,让员工同时用4支笔写给他看。
为什么这样?因为他们相信一件事:零售业的竞争力,来自低价。而低价,一定是因为低成本。
可是,只靠搬黄油,省圆珠笔,低不了多少成本。怎么才能把"总成本"给低下来呢?
我卖100种牙膏,每种卖1000支。1000支,牙膏品牌可能完全不放在眼里。但如果我只卖1种牙膏,卖了10万支呢?牙膏品牌估计,什么都愿意答应你。
所以,兄弟俩决定:减少商品种类。那减少到多少呢?
美国的零售业,平均有14000个SKU,存货单元。沃尔玛呢?超过20000个。那奥乐齐呢?只有1000-2000个。别的超市有十几种纸巾,我只有一种。
因为这种超级集中度,奥乐齐单款SKU的年营收,在6000万欧元以上。这款产品我要了,一年采购6000万。如果是你,你会不会给他难以想象的低价?
如果还是不给呢?那就自己做。为了极致的"总成本领先",奥乐齐不断增加自有品牌。70多年后,他们今天自有品牌的占比,已经达到70%-90%。你买10件商品,可能有9件,都是奥乐齐自己的。
一切为了"总成本领先"。
可是,真的需要那么便宜吗?这样的"总成本领先",是不是有点太极端了?
这个世界上,需要有人把东西做贵。但也需要有人把东西做便宜。
著名的经济学家,熊彼特曾经说过:商业,不是为了让女王拥有更多的丝袜。商业,是为了让女工也能穿得起自己织的丝袜。
说得真好。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普通人,都从经济增长中获益。
奥乐齐,因此也被称为"穷人的超市"。他们咬死"总成本领先",咬死"优质低价",在德国市场和沃尔玛展开了激烈的竞争。2006年,沃尔玛宣布退出德国市场。而有意思的是,这对德国兄弟,却因为把东西卖得更便宜,成为了德国首富。
帮普通人省钱,有时,才恰恰最赚钱。
今天有些企业,通过降低品质的方式,把东西卖便宜。也有很多人通过牺牲利润的方式,把东西卖便宜。但这都不是竞争力。相反,这恰恰伤害了竞争力。
只有既不降低品质,也不牺牲利润,还能把东西卖便宜,才是真正的"竞争力"。这背后唯一的方法,就是:总成本领先。
那么,总成本领先,是不是获得竞争力的,唯一办法呢?
当然不是。你还可以试试:差异化。
中国最大的火锅品牌是哪一家?海底捞。那其他品牌,要如何打造独特的"竞争力"呢?
有一次,我去一家叫巴奴的火锅店吃饭,领了一个号。号码牌上印着一句话:服务不过度、样样都讲究。当时,我特别想拉着服务员问:你说谁过度了?你说谁过度了?
你的服务好,但我的东西讲究。这就是差异化。
什么是差异化?
差异化,就是:有壁垒的稀缺价值。
这句话里有三个关键词。
首先,价值。饮料的包装,通常是圆的,或者方的。你做成三角形的,是不是差异化?不是。圆的,可以装更多饮料;方的,可以节省运输空间。都有价值。三角形看起来标新立异,但对用户没有明显价值。
其次,稀缺。你打算做一款面膜。做补水的,还是美白的,还是修复的?他们都很有价值。但是,他们都很难算是差异化。因为每一种价值,市场上都有无数的提供者。你做任何一种,都会淹没在竞争里。不稀缺。
最后,壁垒。你率先提供了一款奶茶,叫"杨枝甘露"。一炮而红。你是第一家做的。这是不是差异化?依然不是。因为很快,几乎所有奶茶品牌,都提供了杨枝甘露。这项能力,没有壁垒。
有壁垒的稀缺价值,才是差异化。
那怎么做呢?我举个例子。
这个人,叫张蕾。朝日唯品的品牌主理人。
乳业的竞争,从来都是非常激烈的。尤其是低温奶,更是必争之地。但是今年,朝日唯品在低温奶里脱颖而出。张蕾告诉我,这就是因为品牌的"差异化"战略。
首先,是价值。消费者当然关注价格。但越来越多人,开始更加关注安全和健康。这是"更贵的问题"。于是,我们决定,要把"安心和有机"作为核心价值。
其次,是稀缺。奶的品质,取决于牛;牛的品质,取决于草;草的品质,取决于土。于是,我们决定,从"土"这个源头上下功夫。这样较真的,非常稀少。
最后,是壁垒。可是,如果别人也主打"土壤"呢?很难。好的土壤,需要坚持20年循环农作,自然养土。竞争,其实在20年前就开始了。时间,就是壁垒。
根据尼尔森的数据,今年上半年,液态奶整体下滑2.3%。但朝日唯品,同比增长33%。
这就是:差异化。这就是:有壁垒的稀缺价值。
除了高端乳品,差异化,在很多行业都适用。比如,科技业。柔灵科技创始人,孙瑜研究的,就是高科技的问题。
有一次,孙瑜问我:你知道,世界上最好的"长寿药"是什么吗?他说,是睡个好觉。睡觉,是人类最重要的自我修复方式。快速眼动睡眠,给大脑洗澡。深睡眠,给身体充电。睡觉,大于一切。
但是,很多人却睡不好觉。要不然难入睡。要不然容易醒。要不然睡不深。甚至,是彻夜失眠。睡个好觉,对很多人来说,非常有"价值"。
可是科技,为什么一直没解决睡觉这个问题呢?因为这和脑电波相关,而脑电波非常微弱。一节干电池,有1.5伏的电压。而脑电波呢?只有0.00001伏。十万分之一,很难监测。所以,这种能力,非常稀缺。
去年,我们有了突破。我们做了一张很薄的贴片,贴在人的额头上。贴片的内部,用了很多纳米级的金属粒子,所以大大增加了信号接收的面积。
再加上我们的算法,现在识别脑电波的准确度,可以做到83%-93%。而一般的手环,只有55%左右。这就是:壁垒。
那这有什么用呢?
当深睡眠要来临时,大脑会发出一种特殊的脑电波。这个贴片,就能监测到这种电波,并会通知"智能枕头"。这个智能枕头,就会发出特殊的波,去增强那个脑电信号,从而把你推入深睡眠。
孙瑜说,他们在和一些酒店合作。数据显示,客人的入睡时间降低了20.39%,深睡沉浸度提升了23.6%。今年6月,他们拿到了医疗器械证。预计今年销售就能有1400多万。
科技业,真是"差异化"的,肥沃土壤。
那如果我做不到总成本领先,也做不到差异化呢?
你可以采取第三种竞争战略:聚焦。
聚焦,就是只服务特定市场,或者特定人群。
我做蓝牙耳机。但打不过苹果,怎么办?
试着"聚焦"一个"特定人群"。比如:外卖小哥。
外卖小哥,需要什么样的蓝牙耳机?电量要非常足,能用一整天。麦克风要特别好,路上太嘈杂。对了,如果能固定在头盔上,就最好了。不怕掉。
固定在头盔上,这是绝大部分人不可能有的需求,但对外卖小哥来说,非常重要。做一款能固定在头盔上的耳机,苹果可能也不是对手。
什么是聚焦?做特定市场,特定人群才需要,其他人觉得没用,甚至浪费的东西,就是聚焦。
总成本领先,差异化,和聚焦。这就是"中速区间"的答题思路。
每一年,市场都要给所有创业者,出份考卷。这份考卷,一直都不太难。努力学习,能考99分。临时抱佛脚,也能考85分。但是,太简单的考卷,对努力学习的人,是不公平的。凭什么你不努力,也分走我一半奖学金?
增长收敛,就是不断变难的考卷。2023年这份,尤其难。这一次,努力学习,能考95分。临时抱佛脚,可能都未必能及格。优秀的人,反而脱颖而出。
因为,顺境,是所有人的狂欢。逆境,是优秀者的天堂。
除了增长收敛之外,还有一条线索,正在迷雾中,以你意想不到的方式牵动着商业世界。
那就是:人口老化。
03 人口老化
什么是人口老化?
今年1月19日的这一天,巴黎有8万法国民众涌上街头。他们不是在庆祝。他们是在罢工。同一天参加罢工的,还有马赛,里昂,等9个城市。
法国警方统计,共112万人参加了这次罢工。而工会统计,有200万人。
1月31日,法国八大工会组织第二次罢工。这一次,工会统计有280万人。然后,第三轮,第四轮,第五轮,第六轮。一直到6月6日。第14轮。声势浩大。旷日持久。
可是,他们到底在抗议什么呢?他们在抗议:延迟退休。
法国现行的政策,是62岁退休。从今年9月起,法国退休年龄,将每年延迟3个月。直到2030年,延迟到64岁。
64岁!
我24岁就想退休了。64岁,太晚了。
可是,64岁真的很"晚"吗?我们来看看其他国家。
法国,64岁。而加拿大呢?65岁退休。曾计划延迟到67岁。日本,65岁。2021年通过法案,"允许"70岁退休。德国,正在执行延迟退休政策。1964年后生,67岁退休。美国,1960年后生,67岁。澳大利亚,从今年7月1日起,正式改为67岁。英国,1978年后生,68岁。
加拿大,日本,德国,美国,澳大利亚,英国。这些国家的民众看着法国。笑而不语。你们调完才64岁。这不是结束。这甚至不是结束的开始。这可能只是开始的结束。
延迟退休,是全球趋势。可是,这到底是为什么?辛苦了大半辈子,我想早点归隐山林,或者早点环游世界,有错吗?
要理解这个问题,就要理解一个非常重要的人口学概念了。
人口抚养比。我们看这个公式。
我们把人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儿童,成人,和老年。儿童没有劳动能力,老人逐渐失去劳动能力。他们需要靠正在劳动年龄的成年人"抚养"。所以,用儿童和老年的人口之和,除以劳动年龄人口,就是人口抚养比。
意思是,每个劳动人口,要抚养自己之外的几个人。
有人可能会问,儿童我理解。可是,老人,不是靠自己的养老金养活的吗?
理论上是这样。但实际上,你年轻时交的养老金,主要都用来养活当时的老年人了。而你年老以后领取的养老金,都是你的下一代缴纳的。虽然数字一直帮你记着。
可是,"人口抚养比",和我有什么关系?会影响我找工作吗?会影响我创业吗?
会影响。
劳动年龄人口减少,老年人口增加,社会保障系统,就会压力巨大。作为个人,你交的养老金,有可能也会因此增加。同时,劳动人口的减少,会导致劳动力短缺,进而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作为企业,你的经营成本,也可能会因此增加。而企业经营压力增加后,又会导致税收来源减少。但同时,老龄化带来的公共支出却在增加。作为政府,将感受到巨大的财政压力。个人。企业。政府。都会压力山大。
人口抚养比,就像体检报告里的"血压"一样,标志着经济的压力。
你现在理解,为什么这些国家要延迟退休了。因为延迟退休,相当于把一部分人口,从分子重新"拖回"分母,从而给人口抚养比"降压"。延迟退休,是给经济的"速效降压药"。
那么,这些国家经济的"血压",有多高呢?
加拿大的人口抚养比,是53%。这意味着,每个劳动人口,要抚养半个儿童或者老人。血压,相当之高。美国呢?54%。更高。澳大利亚,54%。德国,57%。英国58%。那,为此罢工了14次的法国呢?2016年开始,法国的人口抚养比,就已经超过60%。非常之高。而深度老龄化最严重的日本,是71%。
是该降压了。
但是,"延迟退休"这款"速效降压药",只能短期治标,无法长期治本。延迟退休,无法阻挡"人口老化"的总体趋势。
2000年,全球已经进入轻度老龄化。2045年左右,全球将进入中度老龄化。到这个世纪末,这个叫"人类"的物种,将全面进入深度老龄化。
整个人类,都在变老。
而这个星球上的前三大经济体,美国,中国,日本,将更早经历这一切。
"老龄化"程度的提高,会连带造成"劳动人口占比"的相对下降。
根据联合国不悲不喜的中性预计,欧美劳动人口占比,从2010年左右开始减少,这样的趋势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这个世纪结束都不会停止。那么,中国呢,亚洲呢?一样。亚洲劳动人口占比,从2020年左右开始,也一路下行,直到这个世纪末。
未来70到80年的全球经济,将经历一场延续大半个世纪的高血压。
可是,这血压,到底为什么会高上去呢?因为"生育率"长期的下降。
什么是生育率?
生育率,是指一名女性的一生中,平均生育孩子的数量。
一名女性,一生生育几个孩子,这个国家的人口结构才能不发生变化呢?2个。一对夫妻生两个孩子,正好"替代"自己。考虑到早期死亡率,我们通常把2.1,叫做"替代水平"。
从1950年开始,欧洲和美国的生育率,就一路下跌。1970年代,跌破了替代水平。2021年,跌到了只有1.6左右。
1.6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下一代的人口数量,不够替代这一代。如果长期如此,劳动人口必然下降。而同时,老年人口数量在变得越来越高。更少的成年人,抚养更多的老年人。人口抚养比这个血压,就这么上来了。
那么,中国呢?
1991年,中国的生育率,首次跌破替代水平。很多人期待2016年,二胎政策放开之后,这个数字能够反弹。但是2017年,生育率继续下滑。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时,跌到1.3。
这种几乎"每代减半"的减少速度,让中国的"人口抚养比",快速上升。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年,中国的人口抚养比,是34.4%。仅仅10年后,2021年,上升为46.4%。血压飙升。根据联合国预计,2055年,全世界的人口抚养比,会达到61%。而中国,会继续飙升到76.5%。
很多人开始担心:我们的下一代,是否养得起我们?
那怎么办?
当然是:提高生育率。但这并不容易。因为,生育率降低,并不只是中国的特色。而是全球几乎所有国家的问题。
中国在降低。欧美在降低。全人类都在降低。为什么?
大家总以为,经济发达了,生活变好了,就会多生。事实恰恰相反。一旦经济上没有了压力,人们反而不愿意生孩子了。为什么?因为从经济学意义上,生孩子的一个重要动机,是"养儿防老"。而现在,不需要再靠儿女来养老了。所以,人们的生育动力,大大下降。
提高生育率,是中国的难题。也是全人类的难题。
那怎么办呢?
我有一个对话节目,叫《进化者》。每周五晚上8点首播。在这个节目里,我对话过阿里的首任COO,关明生;前惠普大中华区CEO,孙振耀;华与华营销咨询创始人,华杉;三只羊网络董事长,小杨哥。等等等等。
都很厉害。但其中有一位,很特别。他就是携程创始人,梁建章。因为,我们3个小时的对话,完全没有聊携程。一直在聊人口。
梁建章,也是一名人口经济学家。这些年,他一直在致力于研究"生育率"的问题。如何提高生育率?我很同意他一句话:我们不能"逼着",不愿意的家庭生孩子。
我们只能想尽一切办法,帮助愿意生育的家庭,降低"生育成本,养育成本,教育成本"。今年6月,携程宣布,给每位新生了孩子的员工,发5万元津贴。
我建议你去看一看这期对话。
我不是人口学家。今天,我也不是来"催生"的。我今天来的目的,是帮你看清"人口老化"这条线索。然后,重新理解"儿童,劳动人口,老年市场",会发生哪些变化,存在哪些机遇。
你知道,过去5年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市场增速吗?过去5年,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市场增速,逐年下滑。
去年,甚至负增长。从人口老化的视角看,你会知道,这不是因为卖奶粉的不努力,而是因为买奶粉的人少了。这个行业,在"萎缩"。
而根据今年3月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22年,全国幼儿园数量,比2021减少了5600所。这是自2008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这个行业,也在"萎缩"。
儿童市场在萎缩。
知道一个市场在"萎缩",有什么用?很有用。因为"扩张市场",有扩张市场的策略。"萎缩市场",有萎缩市场的策略。只有认清市场的阶段,才能选择正确的策略。
什么是"萎缩市场"的增长策略?
假设,某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为10%。有的企业低,2%,或者4%;有的企业高,6%,或者8%,甚至15%。突然,这个市场萎缩了。卖的人数不变,买的人数减少。供大于求。这时,企业为了生存,必然发动价格战。价格降低,但成本没降。行业的利润率,整体下移。这个过程,经常被叫做:卷。
过去一些低效的企业,4%的利润率能干,2%也能干。但现在,它们的利润为负。干不了了。怎么挣扎都没用,只好倒闭退出。这时,他们所服务的客户,他们所拥有的人才,都会被释放出来,流向高效的企业。死亡,是一个公司对商业世界的最后一次贡献。因此,高效的企业,规模反而扩大了。
市场规模,集中在更少数的企业手里。市场开始萎缩的时候,也是行业开始集中的时候。
所以,在"扩张"市场,企业的策略,可以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市场足够大,谁都吃不完。而到了"萎缩"市场,企业的策略,可能就要变成"生死看淡,不服就干"了。
因为智能手机拍照越来越好,单反相机的市场整体萎缩。怎么办?佳能和尼康,推出更先进的相机,更多元的产品。大量中小的相机品牌,逐渐被逼,退出了市场。佳能和尼康,反而占据了更大的市场份额。
因为聚会宴请减少,年轻人口味改变,中国白酒市场已经连续6年萎缩。2022年,白酒全行业总产量,只有2016年的49%。腰斩。怎么办?
头部白酒品牌加大传播,越战越勇。飞机场、高铁站,铺天盖地都是白酒广告。尤其是对年轻人的触达。比如"酱香拿铁"。为什么?因为清香,浓香,酱香,三大香型之间的切换壁垒很高。年轻人的"第一口酒",直接影响他未来的香型选择。
2016年,白酒行业的CR5,也就是前5名加在一起的市场占有率,是15.49%。2022年,提高到43%。市场萎缩,行业集中。尤其茅台。6年逆势增长。
生死看淡,不服就干。有红利时,要会冲浪;没红利时,要会游泳。
看完儿童。我们来看劳动人口。劳动人口减少,会带来哪些商业变化?
不少人知道,日本执行了很长时间的"终身雇佣制":一进企业门,一辈子是企业人;和"年功序列制":随着工作年限增加,工资也逐年增长。
"终身雇佣,年功序列",这听上去和我们所学的"赏罚分明,奖优罚劣",完全相违背啊。为什么?
因为二战后,日本遭遇了大规模的劳动力短缺。招不到人,成了日本企业最大的问题。所以,一些企业开始尝试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永远不辞退,年年涨工资。但如果你跳槽,就什么都没了。这套制度的本质,是为了解决劳动人口的短缺问题。
劳动人口减少,带来企业"治理方式"的变化。
这几年,网上很流行00后整顿职场的段子。比如这个。80后是,收入更高我就离职。90后是,领导骂我我就离职。00后呢?领导不听话,我就离职。00后这一代人,似乎特别任性。为什么?
这可能和00后的生活条件优越有关。他们的安全感更高。但可能,这也和00后这一代,数量减少有关。
中国共有"90后",2.11亿人。"00后"呢,1.47亿人。少了30%。岗位没有明显减少,但供给减少了30%。供需关系,发生巨大变化。所以,00后为什么能"整顿职场"?因为稀缺。领导不听话?还有好几个领导,等着听我话。
劳动人口减少,带来企业"管理手段"的变化。
除了治理方式和管理手段,劳动人口减少,还会带来"商业模式"的变化。
10月1日,我正式闭关,准备今天的年度演讲。闭关前的最后一次出差,我去了深圳。在住的酒店门口,我看到了一个设备。
无人机空投柜。
你现在点外卖,可能会看到一条提示:无人机已接单。然后,一架无人机,会从120米以下的空中,以10米/秒的速度,前来投喂你。
我赶紧去问美团的同学。他们说:大惊小怪。美团的无人机,已经在深圳配送18万单了,平均配送时间12分钟。比人还快。一共为用户节省了近3万小时的等待时间。
那还需不需要外卖小哥?当然需要。但有些时候,无人机确实比人更快。甚至更便宜。
随着劳动人口的减少,人力成本一定会越来越贵。你原来1万能招到的人,未来可能要用2万,甚至3万。
"人机协同",是必然趋势。
湖北某处,地下400米的一个磷矿矿洞。一辆装载着矿石的卡车,正在向外驶出。地下矿洞的环境非常复杂,空间狭窄,坡多弯急。这辆卡车,顺利地把矿石运出了洞。但是,这辆卡车,不是被"驾驶员"开出去的。这辆卡车,是"自己"开出去的。它是一辆无人驾驶卡车。
无人驾驶技术,越来越成熟。但是与人类驾驶员一起开,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你觉得无人驾驶危险,无人驾驶还觉得你危险呢。那么在一个无人环境呢?比如高速公路,或者地下矿山呢?在这些地方,无人驾驶几乎完全可以替代人类了。
在矿洞里开车。这样危险的工作,还是让机器去做吧。人类,应该被解放出来,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
儿童。劳动人口。然后,老年。
从2022年开始,中国每年出生的人口不到1000万,但每年退休的人口超过2000万。并将持续14年。老年市场,是一片蕴藏着巨大机会的蓝海。但是,怎么抓住老年市场的机遇?
想进入老年市场,你必须真正理解老年人。
提问:你想做一款老人鞋,应该怎么做?
这是足力健老人鞋的创始人,张京康。几年前我认识他的时候,就请教过他这个问题:老人鞋的核心,是不是"便宜"?
张京康说,当然不是。润总,你认真看过老人的脚吗?
因为承受了几十年的体重,老人的足弓,会逐渐塌陷。因此,整只脚就会向前挤。老人的拇指,可能会被挤到外翻。另外,也因为足弓塌陷,老人的脚,会总体变宽。尤其是女性。
所以,给老人做鞋,鞋楦都要不一样。一定要更宽,尤其是鞋头。这样才能合脚。
另外,老人的脚很干。这是因为皮下脂肪流失,很容易开裂。尤其是脚后跟,通常都磨损严重。
所以,给老人做鞋,要用厚一些的海绵,把脚跟像"U型"一样包起来,才不会磨脚。
更重要的是,人老了,肌肉会萎缩,所以走路时脚抬不起来,重心不稳。重心不稳,如果地还滑,就会摔倒。一摔倒,就是严重问题。
所以,给老人做鞋,首先,要把鞋底面积做大。这样重心才稳。其次,要设计有向上弧度的防撞鞋头。这样才不容易绊倒。最后,要选防滑的鞋底。防滑对老人来说,是生命线。
便宜很重要。但便宜不是核心。核心是,你必须真正理解老人的独特需求。即便是一双鞋。
他说,老人,不是一个消费力差的"下沉"市场。老人,是一个需求独特的"差异化"市场。
说得真好。
人口老化,给我们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
因为,灭绝和爆发,同宗;衰退和增长,同源。关键是,你是否看清了变化背后,真正的线索。
祝你,迎来你的爆发。
探索变化的过程,让人振奋,也让人焦虑。每当此时,另一条隐藏的线索,就会浮现出来。
这条线索就是:情绪生长。
04 情绪生长
什么是情绪生长?我给你举个例子。
你知道,现在的小学生,最大的爱好是什么吗?
做家务?写作业?还是盘手串?
我也希望是前两个啊。但是他们更喜欢的是:盘手串。
对。就是中年三大爱好,"钓鱼,摄影,盘手串"的那个,盘手串。
你觉得有意思吗?今天的小学生,几乎人手一个。因为,那些珠子碰在一起的声音,"特别悦耳、特别解压"。
很多成年人在抱怨,996很辛苦。996?小学生,从来都是711的好吗!从早上7点,到晚上11点。全年无休。不要以为,你是家里压力最大的那个人。小学生的压力,可能比你还大。而手串,就是高压锅的那个泄气阀,帮他们释放压力。
2023年,最流行的颜色是什么?
是高级的莫兰迪灰?还是等烟雨的天青色?都很好看。尤其是,天青色等烟雨。一听就很好看。但是,它们都不是今年最流行的颜色。
今年最流行的颜色,是多巴胺色。
大胆,温暖,明亮。一看就心情愉悦。
灰色,青色,是很好看。但是,欣赏它们,需要耗费心理能量。我需要更明亮,更温暖的颜色,给我能量。多巴胺色,是让人快乐的颜色。
各种鲜红、亮黄、翠绿的商品,是不是看着就很开心,是不是看着就很想买?为什么?因为开心啊。这还不够吗?2023年,多巴胺色,火爆互联网。
不管是儿童的"手串",还是成年人的"多巴胺配色",这些商品之所以畅销,都是因为它们能"给情绪充电"。
这些商品,具有"情绪价值"。什么叫:情绪价值?
得到APP上,有一位我非常喜欢的老师,《情绪价值30讲》的主理人,蔡钰老师。她说,情绪价值,就是用户为了获得某种"情绪和感受",而愿意支付的价值。
有一次,为了能尽快飞到下一个城市,我定了一个"红眼航班"。深夜起飞,凌晨落地。很辛苦。情绪都有点低落。可是,我随后收到航空公司的短信:您乘坐的这次航班,是赏月航班,可以在靠窗位置,欣赏迷人的月光。你知道吗,就因为这条短信,我的心情居然好了起来。赏月航班,只是一个说法,但它给我提供了"情绪价值"。
提供"情绪价值",正在成为企业重要的机遇。因为,人们面对的挑战越大,对"情绪价值"的需求就越大。
那么,如何抓住"情绪价值"的增长机遇呢?
至少,有三个方向你可以尝试:提供疗愈价值,提供陪伴价值,和提供优越价值。
我们一个一个来说。
第一,疗愈价值。
我有个公众号,就叫"刘润"。每天都要发一篇商业洞察、管理案例。已经日更了2000多天。有同学问我,这些文章是很有启发。但我很好奇,这么多文章,都是你坐在办公室里"顿悟"出来的吗?
当然不是。你坐在家里看冰淇淋的照片,是永远"顿悟"不出冰淇淋的味道的。
每年,我都要陪同一些企业家学员,走访和调研很多企业。我称之为:问道中国。
只有亲眼看到一家企业的运作,甚至和创始人亲自对谈,你才会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或者一拍大腿:还可以这样。
图片上这些,就是我走访过的企业。感谢这些企业,尤其是他们中很多的创始人,愿意亲自出来与我们对谈。比如新东方的俞敏洪,比如华住的季琦,比如理想汽车的李想,比如泡泡玛特的王宁。
今年4月,我陪同20多位企业家,去到泡泡玛特。我一直对泡泡玛特充满好奇。我问泡泡玛特的创始人王宁。到底为什么,用户会一直买你们的玩偶?王宁说,情绪价值。
这个玩偶,叫Molly。润总,你觉得Molly的表情,是开心,还是不开心?
王宁说,Molly的表情是:面无表情。今天,你涨工资了。兴高采烈地回家。打开门,看见Molly。心理学上,有一个"投射效应"。这时,你会把自己的开心,投射到Molly身上。你会觉得,她也为你高兴。今天,你被客户骂了。心情挺沮丧的。打开门,看见Molly。你会觉得,Molly也陪你一起难过。因为面无表情,Molly永远能够与你共情,帮你疗愈。
成年人的世界,都是劫后余生。出门,勇敢战斗。回家,疗愈伤口。王宁说,很多人买Molly,就是因为她的"情绪价值"。
我问:那你们有没有想过,让Molly有点"功能价值"?比如说,做成一个U盘?
王宁看着无药可救的我,问:用户会买几个U盘?一个。因为你只需要一个U盘。功能价值,一旦被满足,你就会停止购买。而我们的用户,可能会买很多各种各样的Molly。为什么?恰恰是因为Molly没有任何"功能"。他们只是单纯地喜欢,和Molly在一起的"情绪"。
有用,是功能;喜欢,是情绪。
2023年上半年,王宁的泡泡玛特,实现营收28亿,利润超过去年全年。
真好。可是,不是只有小姑娘才需要疗愈啊。创业者们也需要啊。我也需要啊。我们能不能给创业者们做个"专属玩偶",也帮他们疗愈疗愈吧。
于是,我们的团队一起,工作了大半年的时间。联名做了这只:达尔文雀。
什么是达尔文雀?
当年,达尔文就是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看到有一种雀,有13种不同的喙部,才受到启发,提出了进化论。因此这种雀,又被叫做"达尔文雀"。所以,我们在这只"达尔文雀"上,做了三种喙。一种代表强壮,一种代表聪明,还有一种,代表适合。祝你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能使用其中一种能力,成功进化。
我们一起设计,几易其稿。最后,纯手工,做出来了200多只"达尔文雀"。
除了Molly和达尔文雀,还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疗愈我的情绪内耗呢?
你还可以试试:养宠。
我们办公室,很多同事都养了猫。我很喜欢同事养猫。因为他们工作时一旦无精打采,你就问:你们家猫最近怎么样啦?他就立刻会两眼放光,给你看照片。停不下来的那种。神采飞扬。
搞什么团建啊。一人发一只猫。可是,猫,为什么有疗愈价值呢?因为:催产素。
催产素,被称为"爱的荷尔蒙"。很多男生,说自己不喜欢孩子。可当他第一次,把自己的孩子抱在怀里的那一瞬间,一种强烈的情绪就会从心底涌出:这辈子,为你做任何事情,我都愿意。
可是,这和猫有什么关系?猫通过上万年的进化,让自己长出了婴儿一样的"萌态"。你看到猫"萌化了的样子",就会大量释放催产素,忍不住地亲。非常疗愈。然后,神采飞扬。
你的神采飞扬,其实是母性的光辉。这种"光辉",让人们愿意为宠物做很多事。
这个人,叫春颖,"云宠宝"的品牌主理人。为宠物提供各种你想得到,甚至想不到的服务。
比如基因检测。猫有近20%的概率,会得一种"基因疾病":肥厚性心脏病。得了这种病,会咳嗽、喘气、呼吸不畅,甚至危及生命。我担心我们家的猫会患病,怎么办?做个"基因检测"。春颖说,每年都有上万人为宠物做基因检测。
那会不会,宠物已经生了病,我不知道呢?它又不会说话。那就定期做个体检呗。生化,血常规,B超。啥都有。每年都有很多猫,通过B超查出脂肪肝。
真的查出毛病,要打针吃药吗?要花很多钱吗?于是,很多宠物主,选择给猫狗买"医疗险"。狗狗买保险最多的是"比熊"。猫咪最多的是"英短"。理赔最多的,是"肠胃炎"。
难以想象。基因检测。体检。甚至医疗险。现在的人宠关系,不仅是陪伴,早已是亲人。
不要以为自己是在做"猫狗"的生意。你是在做"情绪价值"的生意。你是在做"疗愈经济"的生意。
因为在没有孩子前,宠物,就是很多人的第一胎。
今天演讲结束后,很多企业要开始制定明年的战略了。请记得在人力资源战略里加一条:给每个员工发只猫。
第二,陪伴价值。
什么是陪伴价值?就是,我不在乎你做什么,我只在乎你在不在。
假如,你是一个珠宝首饰行业的创业者。看到智能时代崛起,想做"智能首饰"。比如一款手链。请问,如下几个功能,你觉得哪一个,最应该放进手链里?
A)睡眠监测,B)心率报警,C)运动记录,D)微信提醒。
哪一个?还是都放进去?王洁明说:一个都不要放进去。
这个人,就是王洁明。2015年,开始创业做智能首饰。他的公司,叫做TOTWOO。他说,一个都不要放进去。智能首饰,不是"智能手环套进一个首饰的外壳"。
首饰的本质是什么?首饰的本质,是情绪价值。不管是戒指,还是项链,还是耳环,它们本身没有任何功能价值。你戴戒指,不是因为它有时候能取下来拧螺丝。你戴戒指,仅仅是因为它好看,因为它是爱情的象征。
那智能手环呢?智能手环的本质,是功能价值。睡眠监测,心率报警,运动记录,微信提醒,都是功能。
智能手环,和首饰,就像水和油。不兼容。那怎么办?
要用智能来"提升"首饰的情绪价值,而不是"增加"首饰的功能价值。
于是,王洁明做了一款"心有灵犀"手链。
这是一对情侣手链。太阳是男生。月亮是女生。它智能在什么地方?
它智能的地方,是在手链里,加了一个触觉传感器。那有什么用呢?
你正在办公室上班。突然,想她了。怎么办?"触摸"一下这个太阳手链。
然后呢?然后你远在千里之外的女朋友,手链上的月亮会亮起来,并且震动一下。她就知道:你想她了。然后呢?她也触摸了一下自己的手链。然后你的手链也亮了。也震了一下。你知道,她也想我了。然后......你又摸了一下手链。然后,她又摸了一下手链。你们俩,就这样震来震去。震来震去。
这有什么意义啊?不能加个聊天的功能吗?
聊天你干嘛不用微信啊。想对方的时候,知道对方也想你,不就是全部的意义吗?
我们要的真是"聊天"这个功能吗?不,我们要的是"陪伴"这个情绪。
于是我问,那这个震来震去的"手链"卖多少钱?真有人买吗?
当然有。他说,我们主要在美国市场销售。这款手链,卖149美元。差不多1000元人民币。不算便宜。但卖得非常好。
我们2021年1月出海。9月,这款手链就进入"谷歌购物"的"全美手链畅销榜"排名前十。
你看,这就是,陪伴的价值。正在生长的情绪价值,还有优越感。
请问,为什么有同学会买奢侈品的包?
有的女同学会和我解释,润总你不懂。我平常买个杂牌的包,用几个月就坏了。这个包虽然贵,但是质量真好,能用很多年。
于是,我就问她。今天这个品牌的代工厂,自己设计了一款包,质量完全一样,价格也完全一样,但就是没有LOGO,你买不买。这位女同学愣住了。想了想说,不买。没有LOGO,凭什么那么贵。
你看,质量是很重要。但这位女同学最想买的,还是那个LOGO。为什么?因为能买得起这个LOGO的人,很少。因为少,所以就会因此获得一种"我有,而别人没有"的情绪价值。
这种"我有,而别人没有"的情绪价值,就叫"优越感"。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在他的巅峰之作《自卑与超越》里说过一句话:人的总目标是追求"优越性"。
什么意思?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自己独特的优越感。不一定是钱。不一定是社会地位。我不聪明,但在勤奋这件事上,我觉得是挺值得自己骄傲的;你不会写程序,但是打羽毛球,整条街没有对手;他创业失败三次,但在对得起员工这件事上,问心无愧。
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这时,人们需要一些信念的支撑。比如:"至少在这个方面,我还是挺厉害的","至少这样东西,是我有而别人没有的","至少,我和他们不一样"。然后,我们才能愉快地生活下去,并最终走出挫折。
这就是"优越感"的情绪价值。
那么,如何为用户提供这种"优越价值",这种小骄傲呢?
提供产品,让用户觉得,"我和别人不一样"。
比如,有破洞的牛仔裤。
为什么?因为在父母的领地里,孩子永远弱势。最后都是我的错。但孩子也需要优越感啊。怎么办?开辟新战场。
比如,把牛仔裤剪破。你非常不理解。说:这有什么好看的?他会略带轻蔑地回答你:你不懂。"我懂,而你不懂"。这就是我的"优越感"。
父母穿什么牌子,我就不穿。父母用什么社交软件,我就不用。父母喝什么饮料,我就不喝。什么都和父母反着来。这就是潮流。什么是潮流?
潮流的本质,就是年轻人用自己的方式,告诉这个世界:我和你们不一样。
只要和你们不一样,我就快乐。除了"不一样"的产品。还有,"不一样"的服务。
有一次,腾讯的同学告诉我,在微信的"生意场"里,有一家做高级服装定制,叫"量品"的公司,几乎用尽了微信里的每一项工具,就是为了给用户提供:优越感。
量品的创始人,叫虞黎达。他说,商场里衣服那么多,总能买到合身的,用户为什么还要定制?因为我就是想和别人不一样。我的西装更合身。我的POLO衫没有LOGO。我的衬衫袖口有自己的名字。穿着这样的衣服出去,即便别人没有注意到,但我自己也知道,我和别人不一样。
虞黎达说,我的工作,就是要找到这群用户,并且服务好他们的"优越感"。
于是,虞黎达在朋友圈投了一波广告,找到了第一批需要这种"优越感"的种子用户。然后,派"着装顾问"上门服务。
她的工作,不仅仅是量体。她的工作,是要努力成为顾客的"私人着装顾问"。什么场合穿什么西装?皮带怎么搭配不会错?怎么穿才显得尊重客户?顾客听完收获很大,就想加微信。这样,量品的微信、企业微信就加了3万多种子用户,为他们提供定制的优越感。
然后,量品一直更新公众号和视频号。尤其是视频号,点赞和新用户增量特别快。于是,着装顾问,就把点赞最多的新款搭配,发给老客户。慢慢地,用户开始觉得,我也是一个懂"服装搭配"的人了。我和别人不一样。所以,在穿着定制西装,参加盛大的活动时,他会忍不住在朋友圈,分享这种被服务的优越感。当朋友好奇地问,你这套西装在哪里做的时候,他会把小程序的链接发给他。因为,分享好东西,也是一种优越感。
腾讯的同学告诉我,量品定制现在有100多万用户。年营收,超过2亿。
高端定制的本质,是为客户提供优越感:定制的优越感,服务的优越感,和分享的优越感。
每个人,都需要一点点优越感。尤其是遇到挑战的时候。心底的那一点点小骄傲,让我们快乐。
生活从来都不容易。我还不能想办法让自己快乐起来吗?
这个世界从我们身上拿走的能量越多,我们就需要补充得越多。我们对情绪价值的需求,就越会不断生长。
疗愈价值。陪伴价值。优越价值。
祝愿你的产品,能提供澎湃的情绪价值。
讲到这里,我在想,我能为你提供什么"澎湃"的情绪价值呢?
要不,我给你表演一个胸口碎大石吧?
很抱歉。这个方案,被同事驳回了。
要不,我还是给你们,每一位绝不躺平,绝不放弃,绝不认输的创业者,唱一首歌吧。
希望你们和我一样,能从这首歌里,获得情绪价值。
你们,不一样。你们,是少年的模样。
05 智能涌现
待斜阳,浅吟低唱。别忘记我们,永远少年的模样。
唱得怎么样?喜欢吗?喜欢的话,你可以在刘润视频号和抖音号里找到这首歌。QQ音乐里也有。
这首歌很特别。它是年度演讲的音乐设计老师,飞羽老师作的曲。我作的词。但这还不是最特别的地方。
我有很多很多缺点。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多。而其中最为耀眼的那一颗,是"不会唱歌"。我的五音缺六音。可是,我却很想为你唱一首歌。怎么办?
人工智能公司"你好世界"的创始人,吴德堪,用我的录音资料,训练了一个数字分身。然后,教这个数字分身学会了唱歌。是的。刚刚那首歌的演唱者,是我的数字分身。是传说中的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时代,真的来了。
如果说2023年,什么是科技界,商业界最重大的事件,那一定是人工智能。
唱歌,只是人工智能顺带干的。
人工智能开始画画。游戏公司的设计师,用人工智能画了一幅画。起名《太空歌剧院》。报名参加美国科罗拉多州博览会。没想到,这幅画获得了冠军。人类艺术家无比愤怒,表示:我们正在目睹,艺术的死亡。
人工智能开始摄影。有30年经验的德国摄影师,鲍里斯・埃尔达森,作品从未获奖。但2023年,他用人工智能创作了一幅作品:《虚假记忆:电工》。获得了索尼世界摄影比赛的大奖。他说:我只是想测试一下,评委是否能识别出人工智能作品。
人工智能开始看病。一名4岁的小男孩,身患怪病。看了17个医生,都没找出病因。他妈妈求助ChatGPT。就是今年爆火的ChatGPT。ChatGPT说,孩子得的是:脊髓栓系综合征。然后,医生证实了ChatGPT的诊断。虽然ChatGPT不是每次都对。但这次。帮了大忙。
人工智能,正在从各种你能想到,或者想不到的角度,进入我们熟悉的商业世界,并开始把它变得不再熟悉。
于是,很多人开始问: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人类。这个问题,太大了。我也没有这个资格做出判断。
今天演讲的目的,是帮你通过人工智能这条线索,更早看清商业世界即将发生的变化,然后抓住机遇。
从哪里开始呢?
先从"人工",到底为什么能"突然"创造出"智能"开始。
这部分会有点硬核。但这对你正确理解人工智能,并找到背后的商业机遇,非常重要。我尽量用最简单的方式讲清楚。
首先,你要知道人脑为什么会有智能。
这是一个人脑的模型。它表面沟壑纵横的,是大脑皮层。展开后,相当于一张桌布那么大。人类大脑有大约860亿个神经元。分布最密集的,就是在这张"桌布"上。
你今天听到一个观点。这时,大脑中的某些神经元,就会"生长"出一些"触手",和别的神经元连在一起。每个神经元,可以长出最多10000个左右的"触手"。你学得越多,记得越多,思考得越多,长出的触手就越多,越强。最后,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密密麻麻的"神经网络"。
你的智能,就来自这个神经网络里的"连接"。
当然,这是一个极其简化的人脑模型。真实情况要复杂得多。但是,理解这个模型,非常有助于你理解人工智能。因为今天的人工智能,就是在"模仿"这个神经网络。
科学家在计算机的"大脑"里,也构建了很多"节点",并在节点之间,也建立了很多"连接"。这些连接的"强度",就叫做"参数"。科学家尝试用这个结构,制造"人工"的智能。
这个结构,就是我们常说的"模型"。
但是,最初模仿人类大脑的"模型",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智能。会不会是连接太少了?人脑有860亿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能有10000个连接。而80年代,人工智能模型的连接数量,也就是参数量,才6万个。太少了。于是,科学家们开始提高模型的参数量。
2012年,AlexNet模型,把参数量提高到6000万个。2015年,ResNet模型,1.55亿个。2018年,BERT模型,3.4亿个。2019年,GPT-2模型,15亿个。但依然没有看到明显的希望。
怎么办?OpenAI决定大力出奇迹,在GPT-3,GPT-3.5的模型里,一举把参数量提高到1750亿个!虽然这非常,非常,非常烧钱。这么大的模型,每训练一次,就要花费1000多万美元。差不多1个"小目标"。但是,神奇的事情发生了。GPT模型,突然"涌现"出了强大的智能。
什么是涌现?
你有没有见过,成群的鸟儿在天上飞?当鸟儿的数量足够多的时候,就会飞出一些非常整齐而优美的队形。数量越多越优美。就像有个"聪明的鸟"在指挥。但是,其实并没有什么"聪明的鸟"。每只鸟,都只是按照同一个规则在飞行,那就是:跟紧前面的鸟,并保持距离。就这么简单。但总体却产生了优美的舞蹈。
这种局部的交互,产生全局的智能的现象,就叫涌现。
为什么数量足够大,就会"涌现"出智能呢?鸟儿不知道。创造出ChatGPT的OpenAI,也不知道。
OpenAI的创始人山姆·奥特曼,在一次演讲中说,模型大了,有时会出现一些令人惊喜的结果。我们也不完全理解为什么。
人类,创造出了一个很有用,但自己"不完全理解"的东西。所以,当人工智能有时会产生"幻觉","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时,人类也是一头雾水,同样"不完全理解"是为什么。
不理解。
不过虽然不理解,但人们依然相信,这是人类历史上,难得的一次巨大的商业机遇。
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说,我们正处于AI的"iPhone 时刻"。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说,人工智能的历史意义,不亚于"PC或互联网诞生"。谷歌CEO桑达尔·皮查伊说,人工智能,将成为我们一生中看到的最大的技术变革。腾讯创始人马化腾说,这是几百年不遇的类似发明电的、工业革命一样的机遇。软银资本创始人孙正义说,计算机比所有人类智慧的总和,还要聪明1万倍。
过去十年,我们也经历了很多科技变革。比如3D打印,比如区块链,比如元宇宙。但你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人同时站出来说:这次不一样,这次真的会改变世界。
这到底是为什么?
因为这次,人工智能触及到了商业世界,一个最底层的逻辑:提高生产率。换句话说:用更少的人,做更多的事。
人工智能是程序员写出来的。但程序员的工作,也正在被人工智能改变。你一边写代码,人工智能帮你审查。你刚写了几行代码,DeepCode发现不够好,就提示你:这个GetTime函数用得不好。用Now更合适。这就至少节省了程序员50%的审查时间。相当于,用1个人,做2个人的事。
因为生产出了问题,你的商品没货了。你要给大客户写封信解释。怎么办?对ChatGPT说:请帮我写一封给客户的邮件,表示暂时没货了。很抱歉。下周一定出货。尽量尊重。用英文。500字以内。
几秒钟之内,你就得到一封信。首先感谢,然后抱歉,然后给出发货时间,然后给出补偿方案,然后再次抱歉和感谢。写得太好了。你把信息填进去,就可以发了。
有些企业因此节省了80%以上的时间,这就相当于,用1个人,做5个人的事。
给每个门店备多少货,才既不会脱销,也不会积压?这是个数学题。现在,你只需要把历史数据给DataRobot。然后,它就会自动预测每家门店的最佳库存量。你原来要花几周时间,手工计算的事,现在一个下午就能做完,而且还更准。可以节省高达80%的时间。相当于,用1个人,做5个人的事。
为什么很多公司报告,禁止用PPT?因为设计和排版太费时间了。你只要对Beautiful.ai说:引用一句爱因斯坦关于宇宙的名言。它就会瞬间,给你一张PPT。不需要设计和排版,可以把做PPT的时间,减少90%以上。相当于,用1个人,做10个人的事。
2023年5月,布鲁金斯学会发布报告称,人工智能将把人类总体生产率提高18%。9月,哈佛大学和波士顿咨询联合发布报告称,人工智能将让知识工作者的效率提高 25.1%,质量提高 40%。
用更少的人,可以做更多的事。人类的生产率,因此大幅度提高。这就是人工智能,被如此看好的原因。
可是,提高生产率,有这么重要吗?值得大家这么疯狂吗?值得。
在"人口老化"部分,我们讲过。提高生育率。这很重要。它能增加劳动人口,降低人口抚养比。不过,不管怎么鼓励,生育率提高的空间,都有限。劳动人口减少这件事,在整个21世纪都是:只能减速,无法逆转。
那怎么办?
还有一个办法:提高生产率。我原来只能做一个馒头,现在因为科技,能做5个了,所以,可以用更少的劳动人口养更多的人。只有这样,才能对冲"生育率"下降所带来的压力。只有生产率,才能救生育率。
所以,未来所有重大的机会,都藏在"生产率"这三个字里。
人工智能,就是一项能全面提高"生产率"的科技。
那我应该如何抓住这波机会呢?
找到一个人工智能"副驾驶",提高你所在行业的"生产率"。
什么是:人工智能副驾?人工智能,为什么不能做主驾?
因为人工智能,虽然有机会提高全球几乎每个行业的"生产率",但它依然会时不时产生"幻觉",会"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所以,人工智能,可以在副驾的位置上,给人类指路。但方向盘,一定要控制在人类手中。以免它开着开着,突然自动加速。
我给你举个例子。
某日,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某乡卫生院的某医生,接诊了一位七旬老人。老人最近两个月出现头晕,走路时头晕加剧,有时会头重脚轻。医生判断这是高血压加剧。刚要确诊,"人工智能"提示,有没有可能,这是"脑梗死"。俗称中风。乡卫生院没有检查设备,于是,医生建议他到上级医院做MR/CT检查。下午拿到报告。果然是"脑梗死"。
天啊。这也太危险了吧。这医生还能不能信啊。
这也不能完全怪这位医生。
过去这些年,中国医疗改革进展巨大,但医生短缺问题,依然比较严重。根据经合组织(OECD)的数据,中国平均每1000名居民,仅拥有1.8名执业医生,而美国是2.6,瑞典为4.3。医生缺乏,尤其是经验丰富的医生缺乏。更不要说乡镇医院。怎么办?
给每位医生,配一个"智能副驾"。
科大讯飞的同学告诉我,他们训练了一个医疗行业的智能副驾,叫"智能助医"。智能助医,学习了53本医学书籍,研究了上百万份专家病例。然后,去参加了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这个考试,满分是600分。360分,可以拿到执业医师资格。智能助医,考了456分。超过了96.3%的医疗专业学生,和从业医生。
然后,我们把智能助医,送进了全国3万多家机构,服务5万多名基层医生。只做"副驾"。只帮忙不添乱。现在,共辅助做出了6亿次诊断。最终,把诊断合理率,从70%,提升到了90%。
这就是智能副驾。
医疗行业,可以有自己的智能副驾。那么,咨询行业,也可以吗?
我决定试试。
这位是,小鹅通的创始人,鲍春健。人称:老鲍。小鹅通,是我们非常好的合作伙伴。我们的私域运营工具,就是小鹅通的。我们唯一的付费社群,进化岛,也是架构在小鹅通的技术平台上。
我每天都会在进化岛上,回答一个创业者的商业问题。一年365个。但依然回答不完所有的问题。怎么可能回答得完。创业,就像开车。每个路口都是问题。怎么可能留到停车场,来集中回答。
于是,我和老鲍商量,我们能不能给每位创业者,配备一个"智能副驾"?这样,他们遇到问题,扭头就可以问。
老鲍说,这个想法好。我们一起干。你先整理一下你的"知识体系"。
于是,我开始整理这些年来我写过的东西。
14套20多本商业书籍。有讲新零售的,有讲洞察力的,有讲商业史的,还有《5分钟商学院》这样的商业百科。覆盖面正好非常广。但缺乏鲜活的案例。正好"刘润"公众号日更了近6年多,写了2000多篇文章,很多真实而鲜活的案例。但还缺乏创业者视角。我不是在进化岛,一共回答了1000多个创业者的问题吗?正好。加一起一算,不得了。1500万字。
然后,我们去找到我的微软老同事,百姓AI的创始人王建硕。他是我在微软最敬佩的20个人之一。在他们团队的技术加持下,我们用这些数据,在进化岛上,训练了一个创业者的"智能副驾":小润总。
这就是小润总。我们试了一下,看看这个副驾,能不能指路。
提问:润总,我明天要和下属做1:1的对话了。我应该注意些什么,才能让这次对话最有效?
这是新手管理者经常遇到的问题。和下属做1:1沟通,很容易就变成了检查工作,起不到关心员工的作用。我们看看小润总怎么答。
小润总回答了一大段。我们简单看看。"你的问题很好"。有情商啊。要"早早确定,不要迟到"。嗯。这个不难。还有呢?要"遵守"25/25/50"原则","50%的时间用来听"。对。要多听。这个太重要了。还有呢?要学会问"我如何帮助你"。为什么?因为你是来解决问题的。最后,一定要表达"谢谢"。
不错。再问一个。
润总,我是卖手机的。一款手机1999,另一款2999。2999卖得不好。我想增加2999手机的销量,请问,应该怎么办?你讲过价格锚点。可以用价格锚点来定价吗?
看看小润总怎么回答。
"你的问题很好"。创业者的每个问题都很好。你可以引入一个"3499元"的手机。这样,用户就会觉得"2999元的手机性价比更高"了。啊。原来如此。"但是",你也要"考虑他们的购买力,他们对手机的需求和期望等等"。另外,建议还是要"从提升产品本身的价值入手","产品的性能","优化设计","更好的售后服务"。对。这些才是本质。"这是我的一点建议,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听上去还有点谦虚。
你感觉怎么样?我感觉,我离失业的那一天不远了。
小润总还远远不够完美。有些时候,他简直蠢得像我本人一样。但他却能做我做不到的事情。他可以静静地坐在你的"副驾"位置上,不请假,不抱怨,有问必答,全年无休。
那这个副驾贵不贵呢?
我们尝试过。但因为算力成本依然太高,我们还无法让小润总对所有人免费。但我保证,它一定比我便宜。
感谢小鹅通。老鲍说,他想帮更多的行业,做出自己的"智能副驾"。教育。培训。保险。制造。帮助更多的行业,提高生产率。也许这就是知识服务的未来。
真好。可是,我们的工作岗位,会不会也因此而减少了呢?
不会减少。只会变化。
根据奥美的预测,到2030年,体力劳动和手工技能的总工作时间,确实将减少14%。许多技艺娴熟的"工蜂式劳动力",将再无用武之地。但同时,使用技术技能的工作时间,将增加55%。
所以,不要担心人工智能会取代你。
取代你的,不是人工智能,而是比你更会用人工智能的人。
18世纪中叶,蒸汽机的出现,极大提高了生产率。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启。
但是,这也意味着传统码头工失去工作。工人们认为,机器抢走了他们的工作。他们开始打砸机器。但是,这并没有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因为生产率的提高,商品价格下降,出现了更多的消费,从而拉动了经济增长。因为经济增长,需求增加,更多职位出现了。
20世纪50年代,集装箱出现。货物运输的效率,大大提高。
但是,这也意味着传统装卸工失去工作。码头工人举行了长达数周的罢工。但是,这并没有影响集装箱改变世界。因为集装箱,全球贸易开始高速发展。大量品牌把商品运到中国生产。各种从来没有过的工作岗位被创造出来。甚至可以说,没有集装箱,就没有中国制造这几十年的腾飞。
为什么"时代在抛弃你的时候,连个招呼都不会打"?因为你会骂他,因为你会和他吵架。不活在时代前面,就只能活在它的阴影里。
祝你,拥抱人工智能。祝你骑在新时代的背上。
是的。人工智能,会带来生产率的提升,会带来全人类财富的增加,最终会创造更多的岗位。
可是,我等不到"最终"。我更关心"现在"。"现在",应该怎么办?
06 服务崛起
"现在",你应该关心你脚下,正在展开的一条重要线索:服务崛起。
你越来越意识到,英语的重要性,后悔上学时没好好学。于是决定,每天6点起床,背20个单词再去上班。可是,枕头不答应啊。你恨死了枕头。
一个星期后,你把闹钟砸了。
人类有四大谎言。重金求子,旺铺出租,高价回收,明天早起。
可是,我真起不来啊。你看,我这样的,还能抢救一下吗?
能。有一种服务专门治这种病。那就是:自律监督师。
早上5:59,闹钟准时叫醒小王。小王按掉闹钟,然后,拨通了你的电话。是的。小王就是:自律监督师。你想砸掉手机。但有点舍不得。你说,让我再睡儿。小王就在那头一直催,一直催。为什么?因为你付了她一天10块钱,催你起床。挂掉吗?那这10块钱就白花了。有点心疼。只好慢慢起床。小王就在电话那头一直听着。直到你开始背第一个单词。
自律监督师,是这些年出现的一个新服务。有人要监督早起的,有人要监督早睡的,还有要监督减肥的、备考的、只喝水不吃饭的,甚至还有要监督不和前男友联系的。你依然是个"自律"的人,只是需要有人来"监督"。自律监督师,是最关心你的陌生人。
做自律监督师,赚钱吗?据说还挺赚钱。一个95后的小伙在网上开了家店,靠监督别人,月入10万。
这些年出现的新服务,还不只是自律监督师。
探元素的程奕人,和青山资本的张野告诉我,这些年出现了太多的新服务。"沙滩代写师","多肉寄养师","蛋糕绘景师"。这满屏都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服务业,似乎正在我们周围崛起。
2022年,中国GDP总量121万亿。比2021年增长了3%。
其中,第一产业,对GDP的贡献是:7.3%。第一产业,也被称为"农业"。但其实,它还包含了林业,牧业和渔业。7.3%。是不是比你想象得少?第二产业呢?第二产业,也被称作"工业"。它包含采矿,制造、建筑和水电气热的生产和供应。第二产业的贡献是:39.9%。接近40%。远高于农业。那第三产业呢?第三产业,就是"服务业"了。所有第一第二产业之外的行业,都是服务业。服务业对GDP的贡献是:52.8%。
也就是说,去年一半以上的GDP,都是服务业创造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服务业",已经成为了中国最大的产业。
怎么会突然就"最大"了呢?其实,一点都不突然。
从1952年至今,工业在中国GDP中的占比,起起伏伏。总体来说,先快速上升,再缓慢下降。
但农业就不一样了。1952年,农业在我国GDP中的占比,高达50.5%。那时候我们是一个无可争议的农业国家。然后,就几乎一路下降。到70年代,被工业稳定超过。我们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然后继续下降。直到2022年的7.3%。
那么,服务业呢?服务业的占比,从1952年到1982年,先缓慢下降。然后从改革开放开始,一路上行。先快速超过了农业。然后,2013年,又正式超过工业。我们从"工业文明",进入"后工业时代"。然后,继续上行。直到2022年的52.8%。
服务业,不是突然崛起,而是一路走来。那么,52.8%,是"一路走来"的终点吗?
当然不是。
同样以制造业著称的德国,2021年,服务业在GDP中的占比,是62.88%。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71.46%。美国,80.1%。高收入国家服务业的平均占比,大约是71.8%。
服务业,曾经一路走来,还将继续向前。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跟紧服务业继续向前的步伐?是大家都去"伺候人"吗?是都去开专车,都去送外卖吗?
并不是。
服务业的未来,不是做牛做马。
服务业的未来,不是做别人"不想做"的事,而是做别人"不会做"的事。
我给你举个例子。
汽车行业,竞争极其惨烈。好车太多,眼都花了。那么,一辆新车,应该如何引起消费者关注?和游戏联名?把自己植入电影?甚至买汽车送股票?
飞凡汽车的脑洞很大。他们找了一位"神人",用乐高®积木,搭了一辆一模一样的新车。送去了成都车展。
这辆车,除了车架和轮胎之外,都是用乐高®积木搭出来的。长4.9米,宽1.9米,高1.7米。和原车的误差,只有零点几厘米。而这辆车,用掉了103万粒乐高®积木,重达2-3吨。但这还不是最神奇的。
最神奇的是,它居然能开。
这辆车,震撼了成都车展。在网上,"用乐高®积木拼的车能开多快"这个话题,阅读量达到了几千万次。
"拼"出这辆汽车的"神人"。就是他:蒋晟晖。
小时候,蒋晟晖就喜欢拼乐高®积木。长大后出国留学,有时候在学校做实验无聊,就靠拼乐高®积木打发时间。结果,越拼越好,越拼越好。好到什么程度呢?
好到惊动了官方。
2017年,他拿到了乐高集团官方授予的"乐高®专业认证大师"称号。到今天,全球拿到这个认证的只有21位。他是中国大陆的首位。
然后,他开始提供一项你可能"想"都想不到的服务:帮人拼乐高®模型。不是商场那种套装。是按照你想要的样子,拼出任意模型。比如,这辆震撼成都车展的车。
为了精确地还原真车,蒋晟晖从飞凡要到了原车的3维设计数字文件,然后在电脑里用乐高®积木模拟拼搭。因为汽车车身有太多流线,用方形颗粒还原太难,所以他决定大量采用只有1/3厚度的超薄颗粒。但这意味着更复杂的搭建。他和团队一起共10个人,没日没夜地连续搭建了50天,才最终有了震撼了成都车展的这件作品。
我问,那像拼一辆这样的车,你们大概要收多少钱。
他说,我们是按积木数量来收费的。一颗积木2-3元。一辆这样的车,大概300万左右。
300万!我听完,想立刻回家学了。他说,那你要先准备足够多的乐高®积木。我公司库房里的乐高®积木,有270吨。
270吨。叹为观止。想不到的服务,需要想不到的积累。一旦最终能汇聚成塔,你就是你自己的护城河。
除了帮人拼搭积木。还有什么别的机会,可以跟着服务业"一起向前"吗?
有。三产融合。
服务业崛起,并不意味着农业和工业不重要了。尤其是工业。它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定海神针一样的作用。
假设,把一个劳动人口放在农业里,他可以创造平均一块钱的财富。那么,你猜猜看,如果这个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农业转移到服务业,他可以创造多少财富呢?可以创造3.5元。服务业创造财富的能力,远远超过农业。那么这个人从农业转移到工业呢?4.3元。工业创造财富的能力,比服务业更高。
这也是为什么,过去40年,"城镇化"和"工业化",能推动经济的增长。因为只要每有一个劳动人口,从农村进入城市,不管是进厂当工人,还是去饭店端盘子,他创造的财富,都能增加几倍。这就是生产率的差异。
而其中,工业对"生产率"的贡献最大,最强。
现在,我们换个角度。看看就业率。
这张图,是从2010年,到2020年,各行业吸纳青年就业人口的占比变化。
2020年,农业吸纳的青年就业人口,比2010年减少了9%。工业呢?工业减少15.4%。吸纳青年就业人口占比增加的,几乎全是服务业。
在解决就业这个问题上,服务业的首要地位,是当仁不让的。服务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所带动的就业人数,大约比工业多50万人。尤其是一旦遇到经济波动,快递,外卖,专车,保险,等等,都是巨大的就业缓冲池。
服务业,是最大的就业容器。
所以,工业解决"生产率"问题,服务业解决"就业率"问题。它们不但不矛盾,甚至可以融合。而这个融合,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机遇。
比如,下面这个行业,我纠结了很久,要不要在今年的年度演讲里讲。
这个行业,非常神奇。从它有名字的那一天起,就被骂到不敢抬头。旁边有人路过,想拉个架,就会被一起骂。因为这个行业的发展,很多企业越做越大。但没有人敢承认。因为怕挨骂。但奇怪的是,这个行业在骂声中却越做越兴旺。这些年,每年都保持着20%左右的增长。艾瑞咨询预计,明年的增长甚至会高达35%。
你猜到,这是哪个行业了吗?是的。这个行业就是:预制菜。
到底什么是预制菜?为什么预制菜一边高速增长,一边疯狂挨骂?
你去一家餐厅吃饭,点了一个凉菜"口水鸡"。刚一转身,口水鸡就端上来了。味道不错。可你一想,不对啊,这么短的时间,连切都来不及啊。怎么就上来了呢?没错,这道口水鸡,多半就是预制菜。
你吃着吃着,酸菜鱼上来了。热气腾腾,酸鲜嫩滑。哇,太好吃了。你一想,不对啊,这进门一路也没看见鱼缸啊。而且菜单上那么多种鱼,也不可能都养啊。没错,这多半也是预制菜。
最后,你心心念念的。他们家的招牌菜"红烧肉"上来了。肥而不腻。鲜甜适口。红烧肉,还真是就得吃他们家的。上海一绝。你又一想,还是不对啊。这种程度的肥而不腻,要炖好几个小时呢。这才多一会儿?没错。他们家的招牌菜,多半也是预制菜。
这个人,叫伍俊峰。盘点美味的创始人。主营预制菜。为了搞清楚这件事,今年5月,我陪同20多位企业家,专程参访了他在上海的预制菜工厂。
伍俊峰说,没错。上海那家知名连锁餐厅的招牌红烧肉,确实就是我们独家定制的预制菜。
你吃不出来,是因为今天的保鲜技术,和以前完全不同了。
什么意思?
我今天抓了一条鱼,舍不得吃,想等到春节家人团聚时,一起吃。可是,刚放了两天,鱼就臭气熏天了。为什么?因为微生物繁殖。它没有春节。所以它先吃了。这怎么行!于是人类决定,向微生物宣战。
人类最早的战争武器之一,是"盐"。人们发现,在食物上抹盐可以抑制细菌生长。于是就用盐,腌咸鱼,腌腊肉,腌黄瓜。这个办法非常实用。但有个问题:食物也会因此脱水,又干又咸。
后来人们发现,某些化学物质,比如山梨酸,能破坏微生物的细胞膜,从而抑制其生长和繁殖。这就是:防腐剂。食物口感保住了。但过量使用防腐剂,有害健康。
再然后,人类发明了冰柜。低温环境,可以抑制细菌生长。但是,食物在冷冻的过程中,细胞内的水分会冻成冰晶,刺破细胞壁。解冻后,口感大不如前。有"木渣渣"的感觉。
从腌制,到防腐剂,到冰柜。人类,一直在为"新鲜食物"而战。
但这些武器,都是明显的缺点。直到"液氮速冻"技术,被发明和普及。
木渣渣的口感,是因为细胞壁破裂;细胞壁破裂,是因为水结冰时体积膨胀;体积膨胀,是因为制冷的过程太慢。那如果,制冷速度快一些呢?把鱼,直接放入零下100多度的液氮环境中,速冻呢?这时,细胞里的水分,还来不及膨胀,就已经冻住了。口感和营养价值,可以被最大程度保留。
现在,我们终于可以先在工厂里做出红烧肉,然后用"液氮速冻"的技术,锁住口感和营养价值,再用"全程冷链"送到餐厅,最后解冻还原成,你吃的那一碗,原汁原味的红烧肉。
原来如此。可是,为什么要这么复杂呢?现做,不是最简单吗?
因为这样,可以借助"工业"的优势。
预制菜,通过不断把制作环节前置的方式,借助工业标准化和规模化优势,大大降低成本。
这就是,预制菜为什么能"高速增长"。
那他为什么会挨骂呢?
因为: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大过天。
看着你做,我都不放心。你现在直接从厂里,拿出一包包,一罐罐,一袋袋。我怎么知道里面是什么。你让我相信这是安全的。我凭什么相信你?
这种情绪非常正常。
今年2月13日,"中央一号文件"发布。里面提到:提升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
标准化,规范化,这才是核心。必须靠"加强自律,接受监管",才能逐渐挽回消费者的信任。而只有消费者真的信任了,连通了"农业,工业,服务业"的预制菜,才能迎来真正的发展。
中国最大的餐饮集团,是百胜中国。旗下有肯德基,必胜客,小肥羊。一年营收600多亿人民币。而美国最大的餐饮集团,不是肯德基,不是麦当劳,不是星巴克,而是一家预制菜公司。西斯科。一年营收,600多亿美元。向全球大约36万家餐厅,提供新鲜蔬菜,冷冻食品,切好的菜,和做好的肉。
也许在未来10年,中国也会出现自己的"西斯科"。
服务业正在崛起。如何抓住这个崛起的机会?
做不会做的事情,做想不到的事情,做三产融合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做"专业的事",而不是做"简单的事"。
增长收敛。人口老化。情绪生长。智能涌现。服务崛起。还有一条线索是什么呢?
是:出海加速。
07 出海加速
有人问过我,最喜欢哪个城市。我说,最喜欢四个城市。
南京。我出生和成长的城市。去再多地方,也总想回去吃一碗鸭血粉丝汤。北京。我毕业后北漂的城市。每天要2个小时上下班,但那不就是青春的样子吗。深圳。我出差最多的城市。永远朝气蓬勃,永远少年的模样。上海。这是我最终定居的城市。回到上海,就是回到家。
2023年,多了第五个:义乌。
你知道,一根纸吸管,卖多少钱吗?纸吸管,因为材料的原因,比塑料吸管贵一些。电商平台上,平均一根1-2毛。美国亚马逊,3-4毛。义乌卖多少钱?
去年12月,我和问道中国的企业家学员们一起,去义乌调研。一位做吸管的创业者告诉我:4分钱。
4分钱!难以置信。
我多少年没听过"分"这个单位了。我知道义乌便宜,但不知道这么便宜。
那你们能赚多少钱?2分?不。哪能赚到2分。我们一根吸管,赚4厘钱。因为有原材料成本,设备成本,租金成本,人工成本,管理成本,运输成本,损耗成本......所有成本,都要从里面出。我们一年卖几十亿根吸管,大几千万销售额。但利润,都是从里面一厘一厘节省出来的。但也因为这样,我们在全球都有很强的竞争力。
听完后,我暗下决心。绝不碰吸管这个行业。还是滚回去好好做咨询吧。
这个,叫奶油胶手机壳。这位义乌小姑娘,对着直播间,边制作边销售。现在直播这么卷,卖手机壳不挣钱了吧?小姑娘说,我不是卖给中国用户,我是卖给美国用户。美国用户没怎么见过这些玩意儿,新奇得很。我也想要,我也想要。我想贴个兔子,我想贴个娃娃。
一个手机壳,材料成本,加国际物流成本,大约10美元。但是,直播间可以卖到45美元。有时,我一天能卖20多个。
你是不是和我一样,开始算账了。一个利润35美元,也就是250元人民币。一天20个,就是5000元。一个月就是15万。
如果每天生意都这么好,就年过百万了。
坐在北京的国贸,坐在上海的恒隆,是看不见这些生意的。只有趴下来你才会看见,不起眼的夹缝里,也能长出好生意。"夹缝生意"的特点就是:明天,可能就不见了。但后天,又会有新的生意冒出来。
是啊,即使是个很小众的市场,只要你理解深,理解透,切进去,也能很赚钱。
义乌国际商贸城,有8万多个铺位。商城出售这些铺位的使用权。他的负责人,指着其中一个26平米的店铺,说:润总,你猜猜看,这个铺位,卖多少钱?
我给你个参考。
上海是国际化的商业中心。徐家汇一个商铺,大约每平米卖5万。新天地,6万。静安,7万。商业中心的商业中心,陆家嘴12万。那义乌国际商贸城呢?
41.3万/每平米。是陆家嘴的3倍多。还只是使用权。
26平米。那就是:1074万。
为什么啊?做什么生意,才能把这钱赚回来啊?
做回头客生意。
外国客人到这里,不是为了给孩子买个48块钱的篮球,或者给自己买个33块钱的保温杯。他们的目的,是寻找长期稳定的供应商。一旦谈成了,可能就是几千万的生意。如果做得好,这几千万的生意年年都有。
一位店主对我说,现在他们90%的客户,都是回头客。他们的利润,来自回头客的长期复购。
你现在知道,我为什么喜欢义乌了吗?坚持纸吸管的极致,找到手机壳的缝隙,砸向回头客的重金。
这个城市,到处都是从地面上生长出来的"交易"智慧。
上个世纪70年代,义乌农民的耕地,都很贫瘠。聪明的义乌农民发现,如果把鸡毛,鸭毛,草木灰,和人畜粪便一起搅拌,施肥的效果十分明显。这个方法很好很便宜,但需要大量鸡毛、鸭毛。到哪里去找?
义乌人决定,挑着担子,挨家挨户拿东西去换。
义乌人自古就会做糖。他们在糖里加入花生,芝麻,薄荷,做成糖块,做成糖球,甚至今天你也能见到的寸金糖。他们用这些小孩子们喜欢的糖,去换鸡毛鸭毛。
这就是著名的:鸡毛换糖。
我总有你需要的东西。你也总有我需要的东西。只要我们都有彼此需要的东西,就一定有机会交换。就一定会有"贸易"。
为什么今天要讲义乌,为什么今天要"鸡毛换糖"?
因为今天的外贸,恰是如此。看一组数据。
据海关统计,今年前8个月,中国对美国出口总额,为2.27万亿元,下降11.7%。根据美国商务部数据,今年,中国不再是美国第一大进口国。
看到这组数据,很多人会感到焦虑,我们似乎离美国渐行渐远。真的应了那句话,"倒数两名是朋友,正数两名是敌人"吗?"去全球化",是真的要来了吗?
关于这一点,我非常认同麦肯锡研究院的一句话:世界发展方向并非简单地去全球化,而是对已有的全球连接进行重置。
是的。全球化可能会被突发的因素影响,波动,震荡,甚至重置,但最终一定掉头向上。
这张图,来自峰瑞资本的创始合伙人,李丰。横轴,是时间。纵轴,是全球贸易总额,在全球总GDP中的占比。这个占比,通常被用来描述"全球化的程度"。
人类历史上,经历过3次全球化。
第一次全球化,没有在这张图上。它从工业革命开始,被殖民主义推到巅峰,被世界大战终止进程。
二战结束后,第二次全球化开启。世界秩序重建。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布雷顿森林体系逐渐建立。全球化程度一路提高到37.39%。直到石油危机,通货膨胀,和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
短暂的震荡后,第三次全球化开启。伴随着互联网等技术革命,世贸组织等贸易自由化政策的出现,跨国公司和全球供应链迅速崛起。中国成长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力量。全球化,发展到了60.74%这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世界再次陷入震荡。
发展,震荡。发展,震荡。发展。
从百年的历史来看,全球化可能会被突发的因素影响,甚至重置,但最终一定会掉头向上。
为什么?因为全球没有哪一个区域,能做到自给自足。
只要我们都有彼此需要的东西,就一定会有"贸易"。一定会再"全球化"。
只不过,想在这一次"全球化"中脱颖而出,不能再完全依靠"物美价廉",而要更多依靠"技术创新"。
这两张照片,是工业机器人。请问,机器人是拿起一片大玻璃更容易呢,还是拿起一个小零件更容易?
拿玻璃更容易。因为拿起"大玻璃"只需要"力气",而拿起"小零件"还需要"视力"。
这个人,叫邵天兰。梅卡曼德机器人公司创始人。
他说,工业机器人就像人的手臂。可以做抓取、焊接等很多工作。但是,因为没有视觉和智能,就只能重复固定的动作。它能抓固定的玻璃,但无法拿混乱的零件。
要想让机器人更"像人",就需要给它装上一双智能的眼睛。
邵天兰说,我们投入了上百人,研发了两年的时间,终于推出了这双智能眼睛,"工业级激光 3D 相机"。
它智能在哪里?
首先,因为用了结构光三维重建技术,所以它能识别物体的3D形状。然后,因为用了人工智能技术,所以它知道这个3D形状是什么物体。最后,因为用了机器人自主规划技术,它能判断如何拿起、和放下这个物体。这些都是智能。
那它有什么用呢?太有用了。
过去用机器人给这个车窗涂胶。涂不准。因为车窗种类很多,位置多变。那用人呢?胶水气味太大,对身体有伤害。怎么办?用有"智能眼睛"的机器人。它可以准确地识别车窗的位置,然后以小于1毫米的精度,给车窗涂胶。
汽车的生产线,虽然已经高度自动化了,但是装轮胎的工作,大多还是人干。因为轮胎有5个螺孔。车在流水线上走,正好对上这5个孔,太难。怎么办?用有"智能眼睛"的机器人。它能先看清楚车架上螺孔的位置,然后转动轮胎,在行进中把轮胎,装配在5个螺栓上。精确度0.1毫米。完全不需要人的参与。
一个摆放杂乱无章,装着各种形状大小不一的商品的框,要怎么分拣?用有"智能眼睛"的机器人。它能像超市收银员一样,逐个取走特定商品。
回到零件。用有"智能眼睛"的机器人,机器人随手拿起一个零件,就像掏自己口袋一样简单。整个流水线的自动化程度,可以再上一个台阶。
太厉害了。但是,日本、德国的那些机器人公司,难道自己不会做"智能眼睛"吗?为什么要买你的呢?
因为,自动化很强的德国,缺乏人工智能的人才。人工智能很强的美国,不在制造业的主战场。这就给了制造业和人工智能都很强的中国,巨大的机会。只要你坚持"技术创新"。梅卡曼德申请了300多项专利。所以,市场占有率遥遥领先。
2022年,梅卡曼德的出货量,全球第一,在中国超过2-8名的总和。其中近一半业务来自海外,出口到德国,日本,美国。而2023年的增长,预计会超过100%。
在外贸这么难的2023,能增长100%,太让人羡慕了。
邵天兰说,我们中国企业出去,别人总是把你当成"廉价低质"的代名词。参与国际竞争时,自带"负30分"。怎么办?只有拥有自己的"技术创新",才能像华为和大疆一样,自带光环出场。
说得真好。你不由得心生希望。因为,不管这个世界怎么样,总有人在一路狂奔。
2022年,我学会了一项新技能,开挖掘机。2023年,我也学会了一项新技能。跪着冲浪。
是的。这个跪在冲浪板上的人,就是我。怎么样,帅吗?你就说帅不帅?为什么要跪着?因为,我还没学会怎么站起来。我也想站起来。站起来那才是真帅。这简直就是"一苇渡江"啊。太帅了。而且,这块冲浪板,是悬在空中的吧?这是怎么做到的?我问苇渡科技创始人,朱秋阳。
是的。朱秋阳的公司,就叫"苇渡科技"。苇渡,就是"一苇渡江"的那个"苇渡"。这块板,就是他们做的。不过这块板,不叫冲浪板。而是叫:水翼板。水里有翅膀的板。它看似能悬在空中,是因为通过一块薄薄的结构,连着水下一副带动力的翅膀。
这副翅膀在水里飞的时候,会产生向上的升力,把人和板都顶出水面。这样看上去,就和悬空一样。而且因此,板和水不再接触,阻力大大减小。所以,只需充一次电,就能从湛江,"飞"到海口。所以又叫:水上飞。
水上飞,有趣。那这个"水上飞",卖多少钱呢?
7000美元。将近5万人民币。
听上去不便宜。但苇渡的"水上飞",卖得非常好。市场占有率,超过40%,全球第一。在美国,甚至高达48%。
为什么?朱秋阳说,因为有大量的技术创新。
首先,是流体力学。这副翅膀的形状、弧度、厚度怎么设计,才能获得最大的升力。然后,是电机动力。电机叶片怎么设计,才能在尽量小的体积下,获得最大的动力。还有,就是电控效率。电池就这么大,怎么管理,能输出最大电力?
苇渡有192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49项。所以这款水上飞的效率,至少比国外同行高20%以上。
朱秋阳:你想在市场上超越他,你就要在技术上先超越他。说得真好。
一提起技术创新,很多人就会想到芯片。芯片非常重要。但技术创新,不只是芯片。邵天兰的"智能眼睛"。朱秋阳的"水上飞"。
你在任何一个领域做出了"人无我有"的事情,都是为国争光。
中国的人口红利逐渐消退,但人才红利正在崛起。不要用黄花梨去做火柴。当这些优秀的人,开始做越来越高科技的创新时,就会点亮未来。
"技术创新",让我们的全球化。走得更"深"。
除了走得更深,我们还需要"走得更远"。
我们刚才提到,今年前8个月,中国对美国出口总额,下降11.7%。这是对美国。那么对所有国家的总出口呢?
增长了0.8%。对美国在下降,但整体在增长。这说明什么?
说明对其它国家在增长。说明我们出口贸易的对象,在发生结构性改变。
我请阿里国际站同学帮忙,跑了一份数据。
这张图,是截止到2023年8月底,阿里国际站上,跨境贸易增长最快的三个区域。第三名,是中东。增速达39%。其中,个护和家庭清洁,增长60.2%;箱包,增长74.8%;工程及建材机械,增长80%以上。
第二名,中南美。增速49.2%。其中,工程及建材机械,增长78.4%;物料搬运及相关的机械配件,增长88.6%;整车及交通工具,增长98.8%。
第一名,非洲。增速71.1%。其中,鞋靴及配饰,增长105%;整车及交通工具,增长127%;箱包,增长136%。
中东。中南美。非洲。我们的全球化,似乎正在走得"越来越远"。
真的是这样吗?我为此,又专门找到了同程商旅的同学。
同程商旅,是做2B的差旅服务的。机票、酒店等等。他们服务了5000多家客户的,国内和出海的差旅需求,一年有上千万笔订单。所以,中国企业出海都去了哪里?看看他们的数据,非常清楚。我请同程商旅的同学,帮我同样"跑"了一下数据。他们说,今年差旅订单上升最快的,也是:中南美,非洲,和中东。
今年,中国企业去中南美洲的差旅订单量,比疫情前的2019年,同比上升了120%。去非洲,同比上升了140%。去中东,上升了141%!
"同程商旅"企业出海差旅订单里最多的,你猜是哪里?不是美国。不是日本。不是德国。而是:阿联酋。
我们可能真的需要,重新看一下世界地图了。阿联酋在哪里?
在这里。迪拜和阿布扎比,哪个才是阿联酋的首都。这个国家,真的遍地是王子吗?盛产石油的阿联酋,为什么大力发展新能源?中国企业到底去那里干什么?我们有哪些机会?
不管你们怎么样,我决定了。我决定,2024年的第一件事,就是去阿联酋,去中东实地考察。为什么?
因为,在我们目光所不及的地方,正在孕育着一轮新的增长。
我一定要去那里看看,那里的市场是怎么运作的,那里的公司是怎么经营的,那里的人是怎么生活的。那里的机会,在哪里。欢迎你加入。
一个人的成就大不过他的梦想,一个人的梦想大不过他的所见所闻。
1978年,中国刚刚改革开放的第一年,法国设计师皮尔·卡丹就来到中国。这张照片,就是当年皮尔·卡丹走在中国街头。这是第一位来中国的欧洲设计师。他走了很远很远。
但也因此,他的品牌在中国大获成功。
在他来到中国前,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时装和模特。于是,他在中国办了第一台时装秀。然后,他就成为了中国时尚的启蒙人。当时全国平均工资只有96元一个月。而一个皮尔·卡丹的领带夹就要卖到40多,一套西装更是几百上千。皮尔·卡丹,成了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奢侈品牌。
但走出去,不一定要是奢侈品。科技也可以。
这个人,是信也科技的CEO。李铁铮。他说,从今天的中国视角,看东南亚的金融科技,就像1978年的皮尔·卡丹,看中国的时尚产业。
在中国,一个人可能就有好几张信用卡。东南亚人口超过6亿。但人均信用卡只有0.1张。为什么?因为金融科技落后。这是中国走出去的好机会。
但是走出去,很容易水土不服。中国人沟通有时很直接,而当地人比较喜欢婉转。这很容易产生文化冲突。我们逐渐意识到,走出去,不是"我来改变你",而是"我来融入你"。现在,我们80%的团队成员,都是本地人。70%的成交资金,都是来自当地金融机构。
信也在东南亚深耕了五年,用户数过千万,并还在几何级增长。李铁铮说:出海,就是扬科技的帆,划当地的桨。
走出去,也不一定要是科技。服务也可以。
奶茶行业,在中国实在是太卷了。贡茶把自己开到了日本。没想到大受欢迎。贡茶,现在已经是日本第一奶茶品牌。
你知道,蜜雪冰城在中国有多少家店吗?25000多家。但是在东南亚,蜜雪冰城,也已经开了3000多家门店。
而喜茶,已经开到伦敦了。听说,开业第一天,伦敦要排7小时队。确认是真的喜茶无误了。
真是: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
摆脱内卷最好的方式也许是:出海。中国茶出海,就靠你们了。
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的,徐弃郁老师说过一句话:我们总是对短期预期太高,而对长期预期太低。
是啊。面对眼前的变化,我们恨不得每天争论三遍。但是面对中期的变化,我们常常视而不见。而真正的战略机会,都藏在中长期的线索里。
出海。贸易出海。品牌出海。服务出海。
让我们靠技术创新,走的更深;靠放眼世界,走得更远。
第四次全球化,正在缓缓重启。打开门,走出去。就算门外风起云涌,我也要祝你:逆风飞飏。
08 逆风飞飏
什么是逆风飞飏?逆风也能飞飏吗?为什么要逆风飞飏?
每位创业者,都是大海中的一艘帆船。你的梦想是远方。但是,风的方向,不一定就是梦想的方向。除非你上岸,除非你放弃梦想,否则你一定要学会如何在逆风中保持前行。
逆风中,怎么保持前行?调整船帆。
吴军老师,讲过这个原理。
顺风时,很简单。让船帆与风向保持垂直。这时,风就会推着帆,帆就会推着船,一路向前。这就是:一帆风顺。
那侧风呢?也有办法。让船帆和风向保持45°角。这样,侧风对帆的横向压力,就会部分转化为船的前进动力。船依然向前航行,虽然速度减慢不少。
可是,如果遇到的是逆风呢?风就从正前方吹过来呢?
这时,你就需要学习一项专业的技术了:抢风航行(Tacking)。
先把船头转向右前方。这时,逆风就变成了侧风。调整船帆,向右前方前行一段。然后,把船头转向左前方。再调整帆,再前行一段。然后,再向右前方。再向左前方。虽然慢,但是帆船会始终曲折前行,驶向前方。这就是:抢风航行。
不管是顺风,侧风,还是逆风,只要你想前行,就一定能前行。顺风兮,逆风兮,都无阻我飞飏。
这是我特别喜欢的一句话。是吴士宏老师,写在她的书《逆风飞飏》封面上的一句话。你无法选择风的方向,但是你可以选择"看清风的方向,借助风的方向"。
不管是顺风,侧风,还是逆风。你要做的就是:选择出发。
为了准备今年的年度演讲,除了大量的实地调研之外,我还做了一件事:向那些有深度思考的专家老师们请教学习。每个季度一次。
我称之为:进化的力量·季度盛宴。
在季度盛宴上,我邀请过我的偶像吴士宏老师,智纲智库的王志纲老师,中央党校的郭强老师,华与华的华杉老师,等等等等。11月份在深圳的冬宴,还会邀请,立志连续写30年中国经济变化的何帆老师,从他的眼睛里,看懂中国。每次,我都收获巨大。甚至只是一句话。
比如,刘擎老师这句。人类的文明,就是一场漫长的"出走"。
什么意思?
大约20-30万年前,现代人类的祖先,智人,在非洲诞生。他们在非洲生存,在非洲繁衍,在非洲进化。直到大约7万年前,非洲环境发生变化。气候越来越干燥,食物越来越短缺,水源越来越稀少。怎么办?
一部分人,选择了"留守"。而我们的祖先,选择了"出走"。
他们开始大规模迁徙。先从红海南部的海峡,进入阿拉伯半岛,然后,向西迁徙到欧洲,向东迁徙到南亚和东亚。包括今天的中国地区。最终,他们找到了更广阔的生存之地。继续生存、繁衍、进化了几万年。
直到大约2万年前,最后一个冰河时期。大量冰川被锁定,海平面下降,连接亚洲和美洲的白令海峡露出水面,形成一个"陆地桥"。这时,一部分人类继续"出走"。他们沿着陆地桥,从亚洲走到北美。然后继续向南迁徙,直到中美和南美。
人类的文明,就是一场耗时几万年的"出走"。
出走几万年。这一路,有太多风险了吧。死在路上怎么办呢?是什么,让我们的祖先这么勇敢呢?
科学家们对此充满了好奇。研究发现,这可能和非洲祖先身上的一项"基因突变"有关。
几万年前,部分非洲祖先的身上的,DRD4基因发生突变,生成一种代号为"7R"的变体。这种变体,会让人有更强的探索、甚至冒险的倾向。相对于"留守",他们更愿意"出走"。即便充满风险,他们也绝不认输。就是这部分"勇于冒险,绝不认输"的非洲祖先,率领大家走出了非洲。然后越走越远。
看这张图。这是在人类中,"DRD4-7R",这种基因变体的占比,和迁徙距离的关系。宏观迁徙距离越远的人类,"7R变体"的占比越高。什么意思?就是:人类"出走"得越远,"勇于冒险,绝不认输"的人越多。
或者换句话说:越"勇于冒险,绝不认输"的人,走得越远。
科学家对这个问题,继续做了更深入研究。他们想知道,某些特定群体,是否更具"冒险精神"。
比如,创业者。
有研究显示,创业者中大约有35%-50%的人,有着基因的不同。他们要不然是DRD4基因出现变体,更愿意探索冒险;要不然,是5-HTTLPR基因出现变体,更善于调节情绪;要不然,是MAOA基因出现了变体,更能够应对压力。因为这些变体,他们天生对未知的世界,一见如故。他们更愿意在留守,和出走中,选择出走;在逃跑和战斗中,选择战斗,在躺平和奋斗中,选择奋斗。
然后,这些出走,战斗,和奋斗的人,进入了大雾背后,那个全新的世界。
今年年度演讲的主题,是:寒武纪大爆发。为什么?
因为即将过去的2023,和寒武纪大爆发一样扑朔迷离。扑朔迷离的背后,一样藏着多条复杂的线索。这些线索的共同作用,一样会重构一个全新的生态。
那么,"勇于冒险,绝不认输"的创业者们,如何在这个"全新的生态"里,找到自己最有利的位置呢?
你需要参加三场"生态位争夺赛"。
现在,有两组选手。
一组是在现有生态位上,已经占据绝对领先地位的公司。在这个生态位上,他干掉了所有其他竞争者。规模庞大,资金雄厚。我们称之为:旧物种。或者叫:大公司。
另一组,是打算抢夺这个生态位的,渴望领先的小公司。他们缺钱缺人。但他们数量多。比如10000家。我们称之为:新物种。或者叫:小公司。
这场生态位争夺战,是旧物种能卫冕呢?还是新物种能夺冠?这取决于下面的三场比赛:比战略,比资金,比组织。
第一轮,比战略。
这一轮出题的,是这个时代。题面,是一个"风起云涌,扑朔迷离"的世界。然后,选手们面前,出现了100个选项。但这是一道单选题。只有一个选项能通往胜利。请问,你怎么选?
这道题,是大公司的强项。他们有足够的战略资源。他们有战略部,有参谋部,有研究院。他们还可以打电话,场外求助,请最好的咨询公司,帮他们分析和研究。分析完之后,大公司发现,有70个答案明显错误。正确答案,只有可能在剩下的30个里。
正确答案,确实在这30个里。这一轮,大公司胜率,100%。
那小公司呢?小公司通常缺乏战略思考,更没有资源请咨询公司。他们更多靠自己的直觉,也更相信自己的直觉。所以,选什么的都有。
但最终,毕竟有70个是错的。站在这70个答案背后的创业者,被淘汰出局。被淘汰的时候,他们依然不能理解为什么。
小公司胜率,30%。但小公司作为一个海量的总体,一定有人选对。所以,总体胜率,也是100%。
战略,对直觉,这一轮,大公司胜出。
第二轮,比资金。
但是,还剩30个选项呢。其中只有1个是对的。请问,你怎么选?
这道题,也是大公司的强项。他们有足够的资金实力。于是决定,在其中3个选项上,投入重金。把单选题,变成多选题。这真是:无需技巧,有钱就好。但钱再多也是有限的。他们也只能选3个。30个选项中,选了3个。大公司有10%的概率,选对。
为什么不能是100%?就没有100%成功的方法吗?没有。这个世界的最底层逻辑,是概率。
今年,我出了一本新书,叫《胜算》。我建议你读一读。读完你就会知道,为什么这个世界上,从没有100%的成功。
我们能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提高"概率"。这就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回到这场比赛。
那小公司呢?小公司没有资金实力,所以只能在30个里面,选一个。所以,小公司选对的概率,是1/30,也就是:3.33%。
资金,对运气。这一轮,大公司再次胜出。而小公司作为一个总体,总有人选对,所以总体还是完胜的。
第三轮:比组织。
到底谁更适合这个生态?大公司通常会觉得,这一轮我赢定了。因为我有优秀的管理经验,因为我有完美的组织形态。大公司过于相信自己过去的成功经验。而阻碍创新的,可能恰恰是组织的"肌肉记忆"。
傲慢,让大公司这一轮的胜率极低。可能会甚至不到1%。
而小公司的组织形态,从第一天起,就是为这个新时代而"原生"的。然后,没有任何历史包袱的一路生长。比"组织",小公司的胜率,可能可以高达99%。
乱七八糟的生机勃勃,对井井有条的死气沉沉。这一轮,小公司胜。
好的。三场比赛结束了。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这场"生态位争夺赛"。看看能受到什么启发。
第一,虽然战略和资金处于优势地位,但是在一场"寒武纪大爆发"这样的时代巨变中,因为傲慢,因为路径依赖,旧物种,大概率会消失;大公司,大概率会被取代。就像柯达遇到了数码相机,就像短信遇到了微信。
第二,虽然新物种,这也不行,那也不会,但因为数量庞大,形态多样,不停生长,作为一个整体,几乎必然取代旧物种。
第三,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一位创业者的成功。寒武纪大爆发的代价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大量小公司会死在错误的进化树上。只有活到最后的那个幸运儿,被称作"英雄"。
所以,如果你是一家大公司,这场"生态位争夺赛",你的胜负手在哪里?
在:组织。做好组织变革,是大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
如果你是一家小公司呢?
你的胜负手是:战略。只有不靠直觉,不靠运气来答题,才能提高胜算。
小孩才喜欢"划拳",大人要学会"下棋",要学会战略思考。
那怎么学呢?
得到APP的联合创始人脱不花,花姐,给过我一个建议。我觉得挺好。
每年的11月,12月,都是创业者最忙碌的时候。一年的工作,都要在这两个月收尾。焦头烂额。但也因此,很多创业者忽视了对第二年的"战略思考"。新年开始后,只好继续打乱拳。直到年底。如此往复,恶性循环。
那怎么办?
可以鼓励大家,每年抽出两天固定的时间,带着所有的高管,做战略规划。把这两天锁死在日程表上。雷打不动。再忙,也不能挪用这两天,也不能"用战术的勤奋,去掩盖战略的懒惰"。
这个建议太好了。
如果你愿意,就把这个周末,每年10月份的最后一个周末,作为"年度战略规划日"。
今天的演讲,仰望星空。明天的规划,脚踏实地。每年,我们一起用两天的时间,来:看五年,想三年,认认真真干一年。
女生们有自己的节日,38妇女节。孩子们有自己的节日,61儿童节。而创业者们,只有春节。现在,我们也终于有自己的节日了。
所以我决定,为这个节日,做两件事。
第一件事。在年度演讲结束之后,我准备了1年,写了1个月的,这场演讲的全文逐字稿,会"立刻"在"刘润"公众号上发布。对的,就是你正在看得这一篇。如果你需要,也许今晚就可以复盘。
第二件事。感谢马馺老师的团队,为年度演讲,准备了几百页非常震撼的PPT。经过一个月激烈的思想斗争,我做出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这套PPT,也会附在文末,供你自取。如果你需要,也许明天就可以和高管们对照着PPT,开始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战略讨论。
年度战略规划日,正式启动。祝你,提高胜算。祝你,成功进化。
最后的话
最后,我想用一个故事,结束今天的分享。
2015年,我去坦桑尼亚爬了一座山。那座山,是我的向往,是我的梦想,是不管风再高,浪再急,我也要爬的一座山。
非洲的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
我就是想去看看,乞力马扎罗,山顶的雪。但是,爬一座海拔5895米的雪山,和爬香山,佘山,梧桐山是不一样的。它没有索道,没有缆车。完全靠自己一步一步爬上去。而且,进山出山,要7天。
第一天,从海拔1800米的高度,进山。爬到2800。垂直上升1000米。
第二天,从2800米,爬到3800米。再垂直上升1000米。
第三天,从3800米先上升到4600米,休息一下,再下降到3900米。让身体短暂适应一下高海拔。
第四天,在3900米几乎横切一天。继续适应。
第五天,先爬到一个海拔4600米的冲锋营。中午到。然后睡觉。直到深夜11点,起床。冲顶。为什么要半夜冲顶?因为如果白天冲顶,可能要晚上才登顶。这时一片漆黑。你下不了山。很可能冻死在山上。
第六天早上,8-9点,终于登上非洲之巅,海拔5895米的,乞力马扎罗的最高峰,乌呼鲁峰。然后拍照。拍照。拍照。20分钟后,往下冲。一路冲到4600米的冲锋营。休息,补充能量。继续往下冲。下冲到3700米。扎营。
第七天,继续下到1600米。出山。
可是,第三天,我就不行了。
严重的高原反应。中午到了4600米的时候,头痛欲裂。哇的一声,早上吃的能量胶、巧克力全都吐了出来。我低估了乞力马扎罗。我想谦卑地吃点东西,但一口也吃不下去。这时,山中大雾已经裹挟着雨水追上队伍。下撤立即开始。
借助冲锋衣、冲锋裤、负重登山鞋的防雨、防滑功能,我们在大雨中,向山下全速冲锋。早上吃的东西全吐了。中午没吃东西。我的体能和体温都降到了最低点。几个小时后,我们终于冲到了被大雨浸透的营地。因为雨下得突然,驮包里的干衣服,也被淋湿。
这不是顺风,不是侧风,甚至不是逆风。我们这简直是遇到了妖风。
在冷冰冰、湿漉漉的帐篷里,大家都很沉默。每个人都吃了点东西。我没有。我真的吃不下去。
我测了一下我的静息心率:140。血氧:69。
这在上海,是要送ICU的。
我对非洲向导说,我要下山。不然我会死在山上。
向导说:难道没有人告诉过你吗?乞力马扎罗,只能往前,不能往后。
为什么?因为山坡陡峭,上去很难,下来更难。那什么时候可以下山呢?
第五天的冲锋营。只有那里有条路,可以下山。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乞力马扎罗登顶率,是85%了。因为只能上,不能下。
第五天,终于到了冲锋营。这时候,你还会下去吗?不会了。都到这里了。死也要上去啊。半夜11点。我们穿好所有装备,准备冲顶。
我身上,最里面是件排汗衫。上面贴着六片暖宝宝。然后是抓绒衫。然后是薄羽绒。然后是冲锋衣。然后是厚羽绒。脚上两双羊毛袜,袜子下面,是两片暖宝宝。为什么,因为外面的温度,是零下20℃。我测了一下数据。心率130。血氧70。然后,开始冲顶。
这是漫长的一夜。
我深深地吸气,在血氧含量最高时,迈出左脚。然后用手杖撑住身体,再深深地呼气,在血氧含量最低时,拖动右脚,同时睡几秒钟。我让自己一定要忘记山有多高,路有多长。我让自己只思考,如何用最小的力气,迈出左脚,然后是右脚,然后再是左脚,然后再是右脚。
向导突然宣布,海拔5000米了。所有人欢呼。我大喜。然后立刻平静下来。不能给自己希望。希望只会带来痛苦。绝望,是最大的希望。
每个小时,我们都会停5分钟。抓紧吃一根能量胶,喝几口水袋的水。喝完一定要吹回去,不然吸管会结冰。一位女同学失声痛哭。不能哭。鼻涕会静静流下,在你不知情的时候,冻成冰渣。
原来冲顶,一点都不激动人心。
终于,在我们右边出现了一丝被朝阳染红的晨云,和微微泛白的天际。这时已是凌晨四、五点。我知道,最冷的寒夜终于即将过去,我搓了搓冻僵的双手,下面的时间,只有可能逐渐温暖起来。我把缓缓转向朝阳的头,再缓缓转回面对高山。还是头痛欲裂。但是,支撑我的,从绝望,变成了希望。这一刻,我突然想哭。夜,应该已经结束。
十个小时后,我嚎啕大哭。不是热泪盈眶,是嚎啕大哭。我一屁股坐在非洲之巅的土地上,泪水汹涌而出。我,做到了。
哭,不是因为懦弱,是因为,没有其他任何办法可以表达心情。
下山的时候,非洲向导叮嘱我:一定要告诉你的朋友们,乞力马扎罗,很简单。欢迎他们来。
是啊。抵达了,就会觉得简单。但是,哪一次抵达真正的高峰,不是没有退路,不是逆风飞飏。
其实,你爬的不是乞力马扎罗,而是你心中那座最高峰。你战胜的不是高山,你也永远战胜不了高山。你只是请求高山帮助你一起,战胜自己。
不要去征服高山,不要去征服逆境。给山留一米。要征服的,是自己。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今天给你讲这个故事,是想祝愿你,祝愿每一个人,登上你心中的那座最高峰。
我也想祝愿你们每一个人,就算遇到困难,也能逆风飞飏。
感谢。明年十月,我们再见。希望我们再见时,你依然是少年的模样。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