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无锈钵
热衷于投资龙头企业的“股神”巴菲特,在5月的股东大会上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可以用十年、二十年为一个周期投资美国股票,但投资中国公司也许两年至五年为一个周期更合理。”
这背后所揭露的,是中国商业环境下的一种常态:
尽管过往数十年里,国内的市场经济实现了宏观层面的腾飞,但具体到微观领域,风口多、机遇多的背后,中国市场的品牌少、“标杆”更少。正是因此,大部分时间里,投资者不得不陷入“追热点”、“找风口”的怪圈中。
领先企业当然不是不存在,8月29日,荷兰合作银行发布的“2023年全球乳业20强”榜单,就为我们揭示了伊利,这一稳居全球乳业五强、连续十年蝉联亚洲乳业第一,不断从品牌、产品和价值层面,开创行业“标杆”形象。
为什么说伊利是消费品行业的“长期标杆”?作为一份以全球各大乳企销售数据和财报信息来排位的榜单,客观来说,荷兰合作银行的这份榜单是颇具权威性的。
这并不是伊利首次获得国际机构的认可,仅仅是在一周前,这一品牌还蝉联了Brand Finance“全球最具价值乳品品牌榜”四连冠。
事实也和榜单的结论相对应,今天,越来越多消费者的潜意识里,伊利已经成为中国乳制品行业的“天花板”,甚至具备冲出亚洲,和国际一流乳业品牌相竞争的能量。
回望过去,尽管消费品赛道是市场公认的“避风港”,但许多新消费品牌,仍然在周期的波动下“昙花一现”。 市场趋势的变化常常最让人感到困惑,什么样的品牌能成为消费行业的“长期标杆”?透过对伊利成长逻辑的解读,市场或许可以从中得到答案:
首先是所处的行业,“鲸鱼只栖息在大洋深处”,对于企业来说,这一道理同样适用。唯有足够“长坡厚雪”的赛道,才具备孕育长周期“标杆企业”的可能。
伊利所处的乳制品行业,就是这样的赛道,作为当今居民饮食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乳和乳饮料已经成为用户生活的“必需品”,《2022年乳制品行业研报》显示,当前,国内乳制品市场容量超过五千亿,消费人群遍布各个地区,潜力庞大。
在这基础上,涵盖了液态奶、酸奶、奶粉、冷饮、奶酪多元业务的伊利,从基因上就具备“无死角”服务全龄段群体的能力,因而能够在这一赛道中不断“滚大雪球”。
而决定企业能否成为标杆的第二个关键因素,则是影响力,唯有拥有广大的消费受众和品牌力,企业才能不被短期消费趋势更迭所影响。
这方面,伊利的表现同样可圈可点,作为中国规模最大、产品品类最全的乳制品企业,每天,有1亿多份伊利产品送达到消费者手中,每年有将近11亿中国消费者享用到伊利产品。
毫不夸张地说,在规模层面,伊利已经成为行业当之无愧的“中流砥柱”。
伊利发展的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就代表着行业发展的确定性。
最后则是可持续发展,唯有具备长期增长能力的品牌,才有机会应对复杂的周期和不确定性,实现对行业的领跑。
而在这一层面,尽管近年来乳制品行业受到诸多挑战,但作为行业龙头的伊利股份还是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
最新半年报数据显示, 上半年伊利营业总收入同比增4.31%至662亿元,净利润同比增2.85%至63.14亿元,再创亚洲乳业新高。
良好的财报表现背后,伊利已经连续30年实现正增长,即便是放眼全球资本市场,有能力达成这一成就的品牌,也是屈指可数。
这也是为什么,哈佛大学教授麦伟略在了解了伊利的成长轨迹后深刻感慨:
“一个没有任何垄断资源的企业,在内蒙古这样一个远离一线市场的地区,把牛奶产品卖到全国各地,伊利所做到的,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30年稳健增长,什么铸就了伊利的护城河?30年持续增长,这是一个看上去很抽象的数字,然而如果把它细化,我们就会发现,伊利的成长故事,几乎横贯了整个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轨迹。
这段历史里,包含着抗疫、载人航天等等数不清的节点。作为对比,大洋彼岸的美国,即便是苹果、微软这样的品牌,也常常难以连续10年保持增长。
在这基础上,更难能可贵的,则是伊利数十年如一日所展现的企业活力。
在伊利的增长故事里,“时间跨度”不是唯一的记录,稳居行业第一的“第二曲线”增速同样表现优异。
消费品行业,从来没有企业能像伊利这样,具备覆盖全场景的产品线,并且跨越不同周期,“量产”十亿、百亿级爆品。
如果用“护城河”来解释这一切的话,那么这条护城河,一定不是一道浅浅的水沟,而是巴菲特口中“宽阔的、动态的、游动着鲨鱼的护城河”。
从伊利的财报和动向来看,这条“护城河”,正是伊利结合强有力的创新、数智化能力,并配合长期积累的渠道优势,所形成的多元化产品线,和超出行业范畴的品牌价值。
在以安全、品质为第一道生命线的乳制品行业,品牌是构建消费信任的基石,产品则是延续落地消费信任的纽带。
伊利一直深受全球顶级盛会、赛事认可,上海世博会,杭州G20峰会,博鳌亚洲论坛,亚运会等,这构筑了伊利超越周期的品牌价值。
可以说,“国有大事,必有伊利”已经成为各界人士司空见惯的传统。
而当我们把头抬起,仰望眼前这片浩瀚无垠的星空时,中国的航天事业里,伊利的支持同样闪现其中。
此前,这一品牌更是荣膺2023年中国航天大会唯一保障乳制品,为航天大会提供纯牛奶、奶粉、酸奶、奶酪等多类营养支持,收获广泛好评。
品牌价值侧的成果之外,依托对消费趋势的关注,对创新和数智化的前瞻布局,所实现的“需求洞察——研发承接——数智落地”的生产体系,则是保障伊利横跨全产业链“产品军团”战斗力的关键。
目前,伊利已拥有“伊利”母品牌及20余个子品牌,其中安慕希、母品牌伊利(产品)、金典年销售收入在200亿元以上,优酸乳年销售收入在100亿元以上,有10个子品牌年销售收入在10亿元以上。
近年来,聚焦消费者对高品质、高营养乳制品的需求,伊利陆续推出A2、富硒、原生DHA等功能性健康营养品。2023年,伊利更是从满足不同年龄段消费者的细分功能性健康需求出发,率先推出全球首款控血糖牛奶、全球首款常温活性乳铁蛋白有机纯牛奶、首款低GI奶粉、首款药食同源奶粉。
针对消费者群体细分市场,伊利今年还加码控糖产品创新,推出了欣活纾糖膳底配方奶粉、舒化安糖健等功能性控糖新品。
而上述产品层面的创新,都在今年取得了不错的业绩表现。
综上所述,正是这种品牌价值层面的“高维引领”,和产品创新层面的“扎实落地”,最终铸就了伊利逆周期增长和持续性增长的底气。
从“追风口”到“造风口”,伊利做对了什么?中国目前有超过1600家乳企,为什么位居全球五强的只有伊利?
因为许多品牌往往沉浸于销量增长,却忽视了更深层的价值建设。
对于企业经营来说,销量只是战略的终端反馈,而战略又是围绕价值的行进方向。
“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
追逐短期的销量容易,然而成为行业表率,领导产业的整体跃升,却很艰难。
这也是为什么,美国营销大师菲利普·科勒说:“优秀的企业满足市场,杰出的企业创造风向。”
从自主创立了苜蓿越冬方案,到主导中国乳业智能工厂建设标准,再到构建“全球健康生态圈”,伊利的许多方案和战略,都是“开行业之先河”。
以产业创新层面为例,伊利是行业内极少数贯通一二三产业,依托数字化与创新“双引擎”,主动构建覆盖上、中、下游全产业链创新体系的品牌。
今天,在乳制品产业的上游,伊利拥有全球智能化程度领先的智慧牧场,不仅可以实现牧场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还大大提升了整体运营效率。
在中游的智能工厂端,伊利也通过数智化赋能,全面提升生产力。 以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的液态奶全球智造标杆基地为例,液奶基地灌装生产线效率提升近2倍,是全球灌装速度最快、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最高的灌装生产线。
而在传统缺乏数据量化的消费端,伊利也依托“全域、全场景、全生命周期”的消费者数智化运营,开发了智能洞察系统,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消费者洞察方式,平均用3.5天就可以完成市场洞察,还能实现与1.5亿消费者在线协同共创新品。
不仅如此,伊利的创新布局更是可圈可点。其在全球设立15个创新中心,围绕国际乳业研发的重点领域,整合海内外研发资源,布设了一张涵盖全球领先研发机构的创新网络。
截至2022年12月底,伊利全球专利申请总数、发明申请总量位居世界乳业十强第二名。
第三方视角这样评价伊利的数字化转型:
“有专门团队负责集团数字化的保障、落地和执行,消费者洞察、数据能力整合都有计划性地在推进,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学习的样本。”
回顾伊利的成长故事,不难发现,伊利的许多布局,都没有在短期展现经营效益,而是在更长的实践周期里,助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外人看来,伊利总是运气“出奇的好”,疫情带动了产品的安全和品质升级,带火了伊利的高端奶粉和益生菌;元宇宙火的时候,伊利有虚拟工厂;双碳流行的时候,伊利又能拿出厚厚的ESG成果报告……
一次次踩准时代的节点背后,正是因为伊利把苦功夫花在了舞台之下,不“追风口”,而是“造风口”,把握乳制品行业专业化、细分化、高端化的历史趋势和产业机遇,不断探索繁荣新路径,最终实现了“立足过去,辐射未来”。
以ESG项目为例,伊利早在2007年,就已经开始发布社会责任报告,连续17年的坚持背后,是伊利长期坚守的“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发展”三位一体的发展理念。
今天,伊利不仅以科技创新提升产业链韧性,携手更广泛的全球乳产业链合作伙伴,共建可持续发展生态圈,更是以实际行动引领全产业链的减碳工作。
最新出炉的《伊利集团零碳未来计划》显示,伊利及其生态圈合作伙伴,在污泥减量化、建设在线监测物联网系统、固废回收利用、沼气回收利用、推动主要原奶供应商开展种养结合等工作中,均已取得显著成绩。
正如那句古老谚语所说那样:“苹果不会掉落在离树太远的地方。”
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每一次进步,每一点滴的成就,其实同样有迹可循。
从这个角度来说,伊利这样的龙头乳企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更在于为乳制品,乃至整个消费品行业,提供了一套世界一流品牌的“成长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