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消费Focus)外界想看到光明乳业更光明、更积极的一面。
然而,2022年年报显示,公司营业收入282.15亿元,同比下降3.39%;归母净利润3.61亿元,同比下降39.11%;扣非后净利润1.69亿元,同比下降61.08%。为2019年以来最低。
与此同时,“双寡头”伊利、蒙牛已突破1200亿、800亿营收规模。而光明乳业营收始终难破300亿大关,停滞不前长达7年。
Euromonitor数据显示,2020年伊利和蒙牛两大巨头市场份额占比分别为26.4%和21.6%,光明乳业的市场份额为4.1%。伊利的市场份额是光明的6倍多,蒙牛是市场份额是光明的5倍多。
市场份额被蚕食、下滑的毛利率和净利率、造血能力不足、并购拖累现金流、高层动荡、战略摇摆使其再次受到质疑。
曾经的跑者是从哪里开始走下坡路的?一次决策失误掉队后,停滞不前的原因是什么?
在笔者看来,第一是公司高管变动频繁,第二是产品布局缺乏连续性,而且总是落后于对手。从低温奶、常温奶到奶粉,公司摇摆不定,这导致它与对手的差距越来越大;第三个问题是营销投入不足。
其中管理体系的僵化,对公司发展的危害往往最大,在没有人随时提醒和纠错的情况下,管理层很有可能误入歧途,抓住权力的缰绳不放手。即便这需要付出经济代价,他们也在所不惜。
历史悠久、厚实的传统培育了光明乳业重视产品质量、经营踏实的优秀基因,但这使公司多多少少存在决策链条长、经营灵活度不够的缺点。
落后于竞争对手长达22年,大象般的庞然大物,想要拥有羚羊般的矫健,到底有多难。
1、没有一成不变的对策
高温杀菌乳的诞生过程非常能体现中国商家的竞争智慧。
市场是变化的,这就要求企业需要坚守先发优势的时候,根据市场变化调整组织结构和发展战略。只有在市场变化之前制定并实践了好的战略,企业才能获得长远发展。
而对变化缺乏研究和反应热情的光明乳业,在常温奶起跑线上的失利,对其未来发展造成了长远的影响。
01
光明乳业曾经有过辉煌的过去,公司的历史可追溯至1911年,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
1952年,光明品牌诞生;2002年,它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成为中国第一家乳业上市公司。在上市之前,光明乳业一直领跑中国乳业市场。上市当年,公司营业收入为50亿元,而伊利股份的营业收入为40亿元,蒙牛乳业更是只有5亿元。
90年代末,随着UHT灭菌技术、利乐包装技术进入中国,在解决了杀菌、储存问题后,常温白奶市场快速扩大。2005-2014年,常温奶十年里的销售额复合增长率高达10.6%,销售额高达800亿元。在这个过程中,伊利、蒙牛凭借大规模铺设渠道、不断投入营销,成为常温奶市场的两大巨头。其中伊利的销售终端超过500万个,深入到全国各县。
正如曾担任董事长的王佳芬所说:“一次判断错误”让光明乳业错过了做常温奶的关键机遇。
“过去20年里,光明乳业聚焦低温巴氏奶,也阻碍了其全国化道路。”浦银国际研报指出,受制于生产运输距离和冷链运输的成本等,目前主要低温奶企业尚无法成为全国性企业,势力范围仅局限于特定区域。
2007年,领悟后的光明乳业发力常温奶市场,虽然已经错失了常温奶市场的主动权,但公司依靠创新常温奶产品“畅优”和“莫斯利安”两个品牌,占领了一些市场份额,为其经营业绩增色不少。
不过,2015年之后,随着伊利股份推出明星产品安慕希,蒙牛乳业推出纯甄,光明乳业的营业收入出现滑坡。在明星产品输给竞争对手后,光明乳业似乎再无明星产品。
02
光明专注低温鲜奶领域,这是其优势领域,保质期短,对运输储藏渠道有严格要求,也有护城河。
与常温奶市场规模增长停滞相比,低温巴氏奶、低温酸奶的增速非常快。
2019年,巴氏奶行业规模343亿元,2015-2019年年化增速达9.2%,而且是从2015年的6.1%提升到2019年的11.6%。多年来受到常温奶压制的低温巴氏奶行业开始“扬眉吐气”。
由于存在销售时间短,对销售半径有要求,冷链运输成本高等问题,而且很多巴氏奶都送到户,客户黏度高,因此这块蛋糕一直是区域乳企的天下,这也是为什么伊利、蒙牛很难深度介入的主要因素。
而另一方面,市场格局分散,意味着弯道超车的机会。而挑起进攻大旗的,就是超巴氏奶和巴氏奶的价格战,以及各大品牌的奶源争夺战。
来自后来者正在穷追猛赶中,大有超越光明的趋势。
在追赶者中,冲在最前面的新乳业风格最为激烈,其以“鲜立方”为核心价值的城市型乳企联合舰队,近四年来西南地区收入及盈利状况均胜过友商,并且华东华北地区扩张。其为避免与光明直接碰撞,选择从二线城市作为突破口,以点带面逐步向外扩张。
此外,君乐宝也在低温奶赛道发力了。尼尔森数据显示,2020年其低温酸奶增速在行业居首,市占率全国第三。2021年,董事长魏立华更公布了力争5年内做到低温酸奶全国第一的目标。
所以,光明乳业在“前有猛虎,后有追兵”,如不能及时养好这些“跛脚”的地方,将很难再与同行在乳业赛道上取得竞争优势。
2、复兴的“窘境”
据民生证券研报数据显示,2021年,光明低温鲜奶市场份额达19.3%,位列第一
而让人疑惑的是,光明乳业在低温奶市场所占有的压倒性份额,并没有让其拥有向全国化扩张和锐意进取中获得更为明显的成果。
从试图全国化、聚焦“低温”优势、“补课”常温市场的举措,可以看出光明乳业虽在谋求增长,但产品策略缺乏连续性,这背后有“体制”的深层次原因,导致其市场反应一向不灵敏。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光明乳业要同时处理两层博弈关系:对外,是在市场竞争中与对手的博弈;对内,是在体制困局下与政府的博弈。
公开资料显示,2007年王佳芬卸任总经理后,郭本恒继任,2015年7月郭本恒被刑拘。在郭本恒落马之前,光明集团董事长王宗南曾被调查过。后来,时任光明乳业副总经理的李柯和孙克杰先后被法院判刑。此外,光明乳业的生产、销售等环节多个部门的负责人都被查出问题。郭本恒落马之后,张崇建和朱航明分别接任光明乳业董事长、总经理,但2018年8月,任期未满的二人同时辞职。
反观伊利股份与蒙牛乳业,其高管相对稳定。2004年以来,潘刚一直担任伊利股份董事长;蒙牛乳业,2011年以前是牛根生执掌,此后由中粮集团控制,保证了公司的稳定。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光明的第一任董事长王佳芬也是个铁娘子式的人物。其执掌公司十五年里,光明一度吊打伊利蒙牛、稳坐行业第一,但无论是面对常温奶市场崛起、乳企奶源地之争,还是与外资达能的品牌纠葛中,作为经营者的王佳芬都备受掣肘。
最终,王佳芬于2008年憾然离任。此后14年里,光明五度换帅,如今市值已不足伊利的十分之一。
3、营销、渠道的孱弱
在常温奶领域,拥有一批忠诚消费者的强势品牌已经建立,这是铺天盖地的广告和产品质量安全历经时间磨砺的结果。这是一个广告密集型的行业。
2009年,光明莫斯利安上市,开创了国内常温酸奶的先河。据欧睿提数据显示,莫斯利安2009年的市场份额只有0.8%;而到了2014年,这个比重已经上升到了11.9%。
正当莫斯利安成功引爆一个全新的蓝海市场时,业内模仿者也纷纷接踵而至。2014年,蒙牛和伊利相继推出纯甄和安慕希两大常温酸奶产品。仅以伊利安慕希为例,其2015年零售额同比增长460%。在激烈的竞争中,莫斯利安渐渐败下阵来。
巨头们之所以可以对莫斯利安实现迅速反杀,凭借的是其出色的营销和渠道优势。而这两点,恰恰是光明的致命弱点。
据《2020年A股上市公司广告费100强排行榜》显示,伊利以109.98亿元广告及宣传费用居首位;在港股上市的蒙牛,2020年广告及宣传费用为68.031亿元。两家公司加起来高达178亿元,日均投入接近5000万元。
2016年,光明乳业的广告宣传推广费曾高达38.68亿元,占销售费用比重为68.84%。到了2022年,尽管公司的营收已经从202.07亿元增至282.15亿元,但广告支出却陡降至8.14亿元,占销售费用比重仅有23.43%,同比减少14.03%。
对于快消品行业来说,广告投入的持续且急剧地下滑,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乳业高级分析师宋亮曾在公开场合表示,乳企应当“通过新的营销方式塑造品牌,同时加快产品的新零售业务的发展,借助于新零售平台和渠道迅速地拉近跟消费者的距离”。
结语
管理层对外界的质疑似乎置之不理,因为偏安一隅是光明乳业的生存状态。实际上,公司正为连续多年稳居第三而洋洋得意,也在为始终如一的“新鲜”品质骄傲自满。
而市场像是一片危险又充满机遇的热带丛林,要想在这里存活下去,就需要排除一切杂音和噪声,准确地识别出新兴市场即兴或将衰的信号,从周期性的疯狂与痛苦中抽离。
#光明乳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