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澳大利亚广播公司日前报道,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海外消费者代购量大幅下降,澳大利亚诸多品牌都受到了冲击,当地价值数十亿美元的代购行业彻底被疫情打垮,部分代购专卖店倒闭,而婴儿奶粉更是出现了大量滞销。
显然,海外品牌代购风险加剧引发了市场的担忧,也加速了内资奶粉品牌替代进程。
内外资奶粉差异化打法 聚焦内资奶粉的结构性机会
实质上,从奶粉行业大格局来看,国内奶粉行业经历了从无序到有序的过度,并最终通过自强不息的打法筑造了很深的护城河。2015年以前行业基本处于无序竞争状态:行业供给过剩,终端大打价格战。据乳业资讯网报道,仅 2013 年内资企业配方奶粉投资新产能超过150万吨,基本相当于当年产量。供给扩张需求下滑,外加政策上的反垄断调查带来的影响,行业开始打出价格战。2016年开始行业格局逐步恢复,奶粉注册制政策的发布助推行业从无序竞争转向有序竞争,首先是加速了原本落后产能出清与低端品牌的淘汰,而留出的空白则将由已获配方的品牌所填补。
不过,在内资奶粉替代化加速的大背景下,行业容量是否会因出生率的下滑以及母乳喂养率的提高而大幅萎缩引发了市场的思考与担忧。
的确,由于近年来新生儿数量边际下滑,市场对于婴幼儿配方奶粉行业需求仍有下滑的担忧,但是过分担忧大可不必,因为简单的利用母乳喂养率提升以及新生人口低位的简单逻辑并不足以武断的认为行业将出现下滑,因为这忽略了行业内部的结构优化问题,即2、3段奶粉的增长是否能够抵消1 段奶粉的下滑,以及疫情之下国产化替代的结构性机会。
财通证券在近期的研报中表示,认为2、3段婴幼儿配方奶粉渗透率仍有提升空间,原因在于奶粉的刚需性及消费意识的提升,因此,行业结构性机会仍在,上游重点关注奶源及供应链,下游关注渠道连锁化带来的品牌集中度提升机会。
整体而言,随着海外疫情的蔓延,国内消费者对海外奶粉品牌担忧情绪加剧,而国内品牌近几年来加速崛起,或迎来结构性发展机会。
积极应对市场变化 贝因美有望迎来新一轮发展机会
在内资奶粉品牌迎来结构性发展机会的大背景下,如伊利(600887.SH))、蒙牛(02319.HK)、光明乳业(600597.SH)、贝因美(002570.SZ)等企业都通过各自不同的打法走出行业困境。同时,随着消费升级衍生出的健康需求,落后产能将逐步出清,行业品牌化及渠道下沉将是大趋势。在此背景下,7月刚被央视重磅栏目《大国品牌》组委会授予“大国品牌”荣誉称号的贝因美打法也很清晰,或有望迎来新一轮发展机会。
公开资料显示,贝因美自2018年来便提出“重树商誉、重建渠道、重构体系、重造团队、重塑品牌、重溯文化”的六大战略,并不断以此战略方向加速变革。包括聚焦重点省份的三四线城市,以商圈为基础,分批打造样板店,一店一策;拓展新零售渠道业务,与海拍客等达成战略合作,赋能线下母婴市场;与零售通、淘鲜达、京东到家等展开合作,布局新零售业务场景;借力网红经济、数字经济等模式,推进全域营销场景铺设,实现消费者营销闭环,线上线下互通,补位转型升级。
随着贝因美改革效应的逐步显现,贝因美的经营业绩也在持续改善,不过贝因美并未满足于目前的成绩,而是不断的聚焦核心资产品牌,全新升级超级大单品,布局羊奶粉、有机奶粉等高端产品线,快马加鞭布局新一轮增长点。
在奶粉行业迎来结构性发展机会的大背景下,贝因美等国产奶粉品牌的春天也不远了。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