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洋奶粉的涨价声一浪高过一浪。近日,洋奶粉巨头惠氏传出消息,“启赋”系列900克装1阶段奶粉的零售价将从378元跃至408元,一次性上涨30元。这也是进口奶粉品牌今年第四波涨价浪潮。与此同时,光明乳业精心打造的“培儿贝瑞”超高端婴幼儿奶粉也于本月中旬上市,目前900克包装的售价在418元—458元。
以900克听装奶粉为例,超过300元的奶粉被业内定位“超高端”。但如今,贴上“超高端”标签的各路奶粉,价格甚至“奔四”而去。奶粉何时成了奢侈品?到底谁来踏踏实实提供大众买得起的价廉物美的奶粉?
中外企业争抢“超高端”蛋糕其实,国内问题奶粉事件后,众多洋奶粉刚进入中国之时,打的还是中低端价格,大部分价格都不到200元。但逐渐站稳脚跟后,它们开始“不安分”了,近两年涨价幅度之大、频率之快,让业内人士也感到吃惊。
以2023为例,洋奶粉几乎每3个月就提1次价。今年3月,美素部分奶粉价格涨18元到31元不等。6月,雅培、雀巢、美赞臣等先后提价,雅培涨价10%,雀巢涨约20元。7月,惠氏金装健儿乐、幼儿乐、学儿乐提价,涨价幅度为10%到15%.12月,惠氏的启赋系列宣布涨价,且涨幅达8%.它们涨价的理由,多是打造高端产品、进行产品升级、更换包装、成本上升等。
合生元品牌,在国内较早涉水“超高端”市场。该公司在2006年与法国合作开发婴幼儿配方奶粉,并将目标锁定于高端消费者。产品于2008年成功上市后一直在超高端领域独占鳌头。根据第三方市场研究机构的定义,以900克听装奶粉为例,价格在260元以上属于高端奶粉,价格在300元以上就是超高端奶粉。
日前,记者走访上海多家超市的奶粉专柜发现,300元以上的奶粉比比皆是。雀巢的“超级能恩”,1阶段售价每罐308元;雅培的亲护配方,价位也锁定在300元—330元。同时,涨破400元大关的奶粉也不在少数。雅培旗下的“菁智”系列(1阶段)每罐470元,合生元超级呵护系列(1阶段)竟然高达486元,大有“奔五”之势。
国内一位乳业资深专家指出,中国每年婴儿出生在1600万—1800万,根据第三方市场研究机构的估计,2023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的销售额达到了400亿元左右,到2023将增长至700亿元。一方面,国内奶粉市场存在巨大的市场潜力,另一方面,国人对育儿的重视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各大洋奶粉品牌都想来分一杯羹。
超高端产品在中国市场的业绩,也让洋品牌满意。在一家大型超市,销售人员透露,某洋品牌售价最高的产品多在350元以上,最高甚至达480元左右,但“价格越高的系列,卖得越好”。该品牌销量最差的,则是售价230元左右的低价位奶粉。一些超市的统计数据显示,价位偏高的洋奶粉月销量,是国产奶粉的两三倍以上。
于是,国产奶粉也不甘落后。去年,飞鹤品牌推出星飞帆系列,1段婴儿配方奶粉700克/桶售价368元。企业2023二季度财报显示,来自于品牌奶粉的业务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54.6%,超高端奶粉星飞帆和高端飞帆系列销售增长明显。此外,光明乳业通过收购新西兰SynlaitMilk(信联),在坎特伯雷的雪山牧场建立了培儿贝瑞的生产基地。这款由国内企业打造的“洋奶粉”,以国外品牌、国外奶源、国外灌装为支撑,力图逐鹿国内“超高端”市场。
什么助推了价格越涨越高如今的奶粉市场集体跟风,你涨我也涨,似乎涨价才是正常的,不涨价的产品反而成了异类。那么,超高端奶粉,到底凭什么涨价?其品质和高价是否真正匹配?
就拿刚宣布“启赋”系列奶粉涨价的惠氏来说,该公司对涨价原因回应称:一是提高了营养素含量——α-乳清蛋白,该元素具有促进消化吸收和睡眠等功能;二是为了配合新国标的要求,配方有所升级,添加的结构脂OPO,更接近母乳里的脂肪结构。
这是一种“成本助推涨价”的说法。但在国内一些乳业专家看来,一罐惠氏“启赋”新增加的营养素价值大约只有3元—5元,而结构脂OPO未调价之前就已含有,惠氏凭此提高30元,理由牵强。同时,从进口奶粉的主要原料国际采购价看,8月份开始趋势是下跌的,每吨基本粉从3.7万元左右跌到目前的2.9万元,乳清粉从近2万元跌至1.5万元。
种种现象表明,并不是某一种原料或配方引起了奶粉的涨价,而是由厂家的利润宗旨决定的,它们要通过多次涨价来实现利润最大化。事实上,目前市面所销售的任何一款婴幼儿配方奶粉,其成分80%—90%都是雷同的,这是因为全世界婴幼儿奶粉的配方都必须参照国际统一指标,超出或低于这个指标范围都不允许,更不允许企业随意添加不在此标准范围内的成分。“超高端”,更多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营销概念。
还有人则认为,需求助推了超高端的“高价”。在2008年国内奶粉出现三聚氰胺问题后,越来越多的家长宁愿选择昂贵的洋奶粉。一些家长还表示,给宝宝吃惯了洋奶粉之后,一般是不会冒险去更换的。商家正是抓住了消费者对洋品牌的依赖心理而得寸进尺。
“需求涨价说”,才是主因?业内人士表明,从奶粉涨价的情况看,通常都是1段奶粉涨得最多,因为这个阶段的婴儿必须且几乎只能喝奶粉,成本上涨也是实情,比如原料价格、人力成本、推广营销等费用上涨,但“涨到一定程度就与成本无关了,就像奢侈品涨价,价格是需求决定的,而非成本”。
价格偏高的进口奶粉,越来越受国内消费者的认同。相关数据统计显示,目前洋奶粉品牌在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占据60%-65%的份额,在中国高端奶粉市场所占份额已达90%以上,掌握了国内中高端奶粉市场的定价主导权。
大众价格的优质奶粉在哪儿“为了宝宝,贵就贵了。”许多妈妈表示,选择奶粉最看重的是质量,只要品质好,400元一罐的奶粉也得咬牙承受。按照宝宝一个月喝5罐奶粉计算,家长一个月光花费在奶粉上的钱就要超过2000元。这对于普通工薪家庭来说,实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大众价格的优质奶粉,在哪里?
其实,即使在国外,奶粉价格也是受到政府监控的。一般来说,国外奶粉都比较实惠,相当于人民币的110元—120元左右/千克(享受政府补贴)。进入中国的洋奶粉价格过高,除了奶粉的运输费用和收取的关税外,更多还是因为国内奶粉信任危机引发消费者对洋品牌的一味追捧。而实际上,洋奶粉也并非没有出现过质量问题。今年以来,好几个进口奶粉品牌均陷“生虫门”,但是这些并不能阻挡洋奶粉涨价的脚步。究其原因,还是由于国内奶粉行业仍没有彻底从信誉危机中解脱出来。
中国的奶粉行业,真的只能靠进口奶源才能挽回局面,只能靠“超高端”来提振信心?在个别业内人士看来,国内奶粉企业也进入“超高端”领域,打造高价位的超高端产品,甚至是民族品牌重新获得消费者认可的捷径。果真如此?专家认为,国内奶粉企业还是要踏踏实实做好产品品质,切莫急功近利,如果品质过得硬,最终还是会获得消费者认可。
奶粉越卖越贵的现象,在乳企中也产生了不同看法。“高价格,不一定就意味着高品质。”美赞臣相关负责人就表示,市面上有些公司利用了消费者觉得高价格等于高品质的想法来获取利润,“我们给中国消费者的建议是,向营养专家咨询到底什么样的产品更适合孩子”。而澳优更是宣布,将原价为每盒200元、同样声称为进口奶源的“澳优A选”奶粉改成罐装并卖低至120元。
那么相关部门是否能对所谓的“超高端”设定一个权威而标准的评判,促进其“货真价实”?对于奶粉的营养成分和科技含量,权威机构应该有一个透明而准确的解读,帮助挤去“超高端”奶粉的价格水分。这些,都需要政府部门和整个行业去思量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