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半的人说工作愉快的时候,他们会尽量挑选健康的食物。然而,在工作上遇到问题,事情进行不顺利的时候,超过一半的人就会选择汉堡、披萨和咖喱食品。数据还表明,大多数人一周平均会有四顿午餐是按照当天工作的心情而选择的。怎么吃?一起看。
1教你管理好内心躁动的情绪
压力是怎么来的
人人都说自己有压力,那压力究竟是别人给的,还是自己找的呢?压力的来源分为外因和内因。前者包括生存、事业、子女、住房、赡养、经济等,后者主要与人际关系、压力应对方式、情绪管理和客观评价等相关,不少内在压力会让人更加沉重。压力还可能来自过去生活的某段经历或创伤性事件。因此,当你感到有压力时,应该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评估判断,以便寻求正确的解决之道。
压力是可以转移的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前一分钟还怒不可遏或压力山大,后一分钟就不知不觉地心情平复、压力消散了。这说明,压力是可以转移的,而且潜意识常会把来自某个领域的压力转移至其他领域。
有位女士来看心理医生。她说,最近总感到压力很大,常因一些小事对他人不满,而且特别容易与年龄相仿的男同事发生冲突。医生随即问她与丈夫的关系如何,这位女士的眼泪一下子夺眶而出,压抑于内心的愤怒和怨恨瞬间爆发。原来,她跟丈夫正在闹离婚。这个案例说明,压力是可以转移的,这也就是心理学经常提到的“移情”。
很多人常常无法认识到压力的根源,进而陷入消极的情绪体验中。如果不能及时化解负性情绪,就会影响正常生活,由此引发另外的压力。只有通过科学、及时、有效的情绪调节来打破负性循环链,才能真正成为掌控情绪的主人。
压力管理“营养三元素”
要想学会管理压力、调节情绪,首先需要通过心理咨询,找到产生压力的根源和解决方法。其次要学会运用一些简单的自我压力调适方法,以保持情绪平稳和身心健康。下面我就来讲一下压力管理的“营养三元素”。
丰富的情感———情绪。
自我情绪管理有五大要诀:暂停冲动、表明情绪、省察思维、探索需求、有效行动。不妨在愤怒时按照这5个要诀尝试压抑心中的怒火。可以尝试自我情绪调适小技巧:找一个舒适的姿势,把手放在合适的位置;舒缓的腹部呼吸;眼观周围三种物品:大孝颜色、形状;耳听周围三种声音:高低、旋律、快慢;感受腹部的起伏;脑海浮现温暖的画面等。
压力大的人,平时可尝试心理学中常用的呼吸放松法,逐步学会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增强适应能力。操作要领如下:1、让心静下来;2、用鼻孔慢慢吸气,想象“气流从鼻腔进入,顺着咽喉、气管进入腹部”;腹部随着吸入气流的不断增加,慢慢鼓起来;3、吸足气后,稍微屏息,想象吸入的氧气与血管里的浊气进行交换;4、将气从口和鼻孔同时徐徐排出,想象气流从腹部进入到气管,再顺着咽喉进入口腔、鼻腔,腹部慢慢瘪下去;5、睁眼,恢复原状。
成熟的应对———行为。
初级的应对方式包括否定、歪曲等,比如失恋后仍然否认对方不爱自己,坚持认为还有希望挽回;中级的应对方式包括合理化、转移等;而高级的应对方式有理智化、升华等。可以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学习成熟的应对方式,比如从压力和挫折中总结经验教训,今后不要再犯类似的错误。
合理的态度———认知。
如果我们觉得不幸,可能会永远不幸。这就是态度对心理的影响。非理性的信念有三大特征:要求绝对化、过分概括化、糟糕透顶化。应该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认知,用理性思维方式替代非理性思维方式,最大限度地规避由非理性信念造成的“压力陷阱”。理性信念是积极、客观、全面而灵活的,在行为心理上表现为:1、并不是每个人都要喜欢我;2、目前状况差强人意,但只要认准目标,方法得当,总会有转机;3、即使真的无法改变,我也有其他优点和特长;4、每个人都不同,我对别人好,但不强求别人一定要对我好;5、人非圣贤,犯错是很正常的;6、这次成绩不理想,没关系,找出原因,继续完善;7、只要尽力了,即使做得不完美,也会有收获;8、一次失败,并不代表总会失败。
2上班族切忌暴饮暴食释放压力
研究显示工作不顺心会导致体重增加
在接受访问的2000名英国人中,超过3/4的人表示,每天工作的心情对自己午餐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有一半的人说工作愉快的时候,他们会尽量挑选健康的食物。然而,在工作上遇到问题,事情进行不顺利的时候,超过一半的人就会选择汉堡、披萨和咖喱食品。数据还表明,大多数人一周平均会有四顿午餐是按照当天工作的心情而选择的。
工作不开心会胖? 上班族切忌暴饮暴食释放压力
营养师说到:“通过吃快餐来节约时间其实对我们的身体很不好。我们应该花时间慢慢的享受午餐,而不是每天都在五分钟之内吃完一个三明治然后继续开始工作。这种不好的习惯会让你变得消化不良,在下午的工作中产生烧心的感觉。”
调查显示,一个职员平均每年会有38次因为工作不顺、心情不好而选择不健康的快餐,而45%的人则表明心情越不好,他们吃的越随意越不健康。另有还有30%的表示他们的午餐十分油腻而且卡路里含量很高。这样的午餐不仅不健康,而且食用的时间很短,通常在6分钟之内。还有14% 的人甚至表示他们会因为没有时间而不吃午餐。此外,吃这些油腻的食物不仅会导致发胖,还会花费一大笔开销,通常每人每年会在快餐上支付221.76英镑。
显然,工作上的不顺心让人们选择了不健康的午餐,但是这样对身体没有好处,暴饮暴食之后通常带来的都是胃胀的感觉,使人变得懒散,然后还会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内疚。
3上班族必知7大提神解乏食物
1、香蕉
香蕉被称为“高能量的食品”,含有极易为人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同时还富含钾。钾在人体内能够帮助维持肌肉和神经的正常功能,但它不能在体内储存很多时间,人在剧烈运动后,体内的钾会降得很低。研究表明,钾过低会导致肌肉疼痛,心律不齐、反应迟缓等,而吃几根香蕉则可补充钾的不足。
2、草莓
草莓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而维生素C有助于人体吸收铁质,使细胞获得滋养,因此多吃草莓能使人精力充沛。
3、金枪鱼
在高蛋白质的鱼类中,金枪鱼含有丰富的酪胺酸,酪胺酸在人体内能帮助生产大脑的神经传递物质,使人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
4、麦片
有人发现,早餐中纤维含量高的话,就不会有饥肠辘辘的感觉。营养学家为此解释说,纤维能使消化的速度放慢,持续不断地向血管供应碳水化合物,使人体源源不断地获得能量。燕麦片是一种富含纤维的食物,能量释放缓慢而又均衡,可使人体血糖水平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因而不会很快感到饥饿且精神饱满。
5、豆类
铁质是产生人体能量的主要介质,它担负着向人体器官和肌肉输送氧气的重要任务。因此,如果人体内缺乏铁质,就会导致贫血,使人感到头晕,乏力。虽然猪肝和瘦肉是铁质的最佳来源,但经常吃一些赤豆、黑豆或黄豆,也能起到补充铁质的作用,并能有效地改善疲惫、无力的状况。
6、菠菜
菠菜中含有女性比较容易缺乏的矿物质——镁。女性每日摄入的镁如果少于280毫克,人就会感到疲乏。镁在人体内的作用是将肌肉中的碳水化合物转化为可利用的能量。
7、脱脂酸奶
许多妇女在经期前后会感到乏力嗜睡。一项研究表明,多吃含钙丰富的食品,如脱脂酸奶等,可以明显改善这种状况。如果每天吃3小杯脱脂酸奶或两大杯牛奶,就可使腹痛、疲乏,心情烦躁等症状有所减轻,因为钙具有缓解肌肉紧张、调节内分泌的作用。
4上班族如何提神醒脑
1、睡好午觉
睡好午觉很有好处。一方面通过午休,大脑可以变得更加灵活,恢复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午睡可以缓解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平衡。
如果你白天工作疲劳了,中午的时候可以补上一觉,补觉对你晚间睡眠没有任何影响。但是午睡时间不宜过长,午睡时间过长会影响到夜里睡眠。
小编提醒,一部分人不适合午睡,例如体重超标20%的人,午睡会增加血液黏稠度,容易引起血管堵塞。血压过低,血液循环有障碍的人不适合午睡,因为在睡眠时,心率相对缓慢,脑血流量减少,容易出现大脑供血不足,造成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从而引起其他疾病。这些人只要白天不要过度劳累,做适量的运动锻炼,保证晚上的睡眠质量就可以了。
2、多喝点水
疲倦是最高的脱水信号,清晨喝上一大杯水,不仅有助于保持身体水分,还可以促进新陈代谢。
如果你觉得白开水比较难下口,可以试着调制符合自己口味的加味水,或者在果汁里添加一些橙汁柠檬汁。
5白领吃饭时喝水的危害
1、起床后上班前
每天夜间经呼吸和皮肤蒸发要损失掉300至400毫升水,一晚上身体处于缺水状态,喝一杯水有助于身体恢复正常新陈代谢。早晨醒来,先喝上一大杯水,可以补充因身体代谢失去的水分、洗涤已排空的肠胃,还可有效稀释血液,降低血液黏稠度,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在尚未进食之前,空腹喝下一杯晾温的白开水是最好不过的了,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加一片新鲜柠檬,能起到清除宿便、排除毒素的功效。
2、上班后半小时
空调房内空气干燥容易造成人体水分流失,鼻腔等处黏膜过干,甚至引发支气管炎。因此,在空调房逗留超过半小时以后,就要及时补充水分,白开水、矿泉水、柠檬水等即可,水温以40℃左右为宜。
3、工作心情烦躁
肾上腺素通常被称为“痛苦激素”,当一个人痛苦烦躁时,肾上腺素就会飙升,它如同其他身体毒素一样,可以随着水分排出体外。因此,在心情烦躁时,不妨倒一杯温开水,坐在座位上慢条斯理地把它喝完,心情会因此放松许多。
4、离开办公室前
上班族常常会因忙碌的八小时工作而忽略了饮水,建议这些人养成下班前喝几口水的习惯。因为,长期饮水不足,膀胱和肾都会受到损害,容易引起腰酸背痛,影响工作效率。此时不需要喝太多,一纸杯的量就足够了,否则容易在下班路上“尿急”。
5、晚上洗澡后
洗完澡,很多人常常觉得渴,端起一杯水一饮而尽。殊不知,洗热水澡后,身体受热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心脏跳动会比平时快些,喝太快会对健康不利,尤其是老人,应该小口慢速喝下一杯温水。
6、晚上睡觉前
睡前不能喝太多水,否则频繁起夜会影响睡眠,但也不能不喝水,应该抿两口再睡觉。因为当人熟睡时,体内水分丢失,造成血液中的水分减少,血液黏稠度变高。临睡前适当喝点水,可以缓解该现象,从而降低发生脑血栓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