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过多争吵对孩子的伤害极大

婴童网

家不是一个讲理的地方,很多家庭琐事分不清是非对错。当各自总是试图据理力争的时候,就难有家庭的和睦。最新调查表明,父母经常吵架的家庭的孩子心理问题检出率为32%,离婚家庭的为30%。和睦家庭的为19%。与离婚相比,孩子对父母吵架的心理体验更为明显,受到的直接伤害更大。

父母过多争吵对孩子的伤害极大

1孩子自我保护的误区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尚未成熟,自我保护心理”在他们当中极为常见,所谓“自我保护心理”是指不承认自己的缺点或弱点,甚至用各种方法给予抵制,想方设法把“自我”形象维护起来,以免自己的自尊心受到威胁的心理特征。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刻意追求自我形象的完美,故常陷入“自我保护心理”的误区。例如,当老师指出学生的缺点,对他们诚恳地批评时,有的学生就以粗暴的行为对待老师,同老师吵架,顶嘴;有的学生就以不正常的心理去猜度老师,认为老师故意同他过不去;有的学生想方设法去寻找种种主客观原因,为自己的缺点辩解或开脱,企图给自己的错误行为披上一层“合理化”的外衣。总之,拥有“自我保护心理”的学生,他们听不进老师、家长的意见,对自己的缺点视而不见,盲目追求所谓的“自尊”,沉醉在高高在上的“自我”形象中。

  对于这些陷入“自我保护心理”误区的中学生,教师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对其正确地引导。要教育学生懂得“自我保护心理”从表面上看似乎可增强自尊,其实正是自己自尊不强的体现。一个真正拥有自尊的人是不会去回避或掩饰自己的缺点的。例如,一个患了病的人愿意让医生治好,一个先决条件就是病人要承认自己有病,如果病人讳病忌医,不承认自己有病,就是医生守在他身旁也束手无策。同样,我们要拥有自尊,追求上进,就要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反省,同自己身上存在的一切缺点进行毫不留情的较量,直至最终打垮它,战胜它。

  总之,老师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使学生明白,反省是走向成功的开始,从而使他们摆脱“自我保护心理”的困扰,为自己良好品质的形成奠定基础。

2父母过多争吵对孩子的伤害极大

  婴儿期

  婴儿出生第一天就有听觉反应,婴儿对听觉的感受有抚慰、警觉、痛苦。婴儿如听到父母强烈的吵闹声,他的感觉是痛苦,身体会变得僵硬,收缩神经,封闭起来自我保护。婴儿期如果经常受到痛苦感受的刺激,势必影响婴儿听知觉、视知觉发育,严重的将来会出现感觉统合失调,由于视-动觉协调发育不好,将导致考试卷面成绩差。

  幼儿期

  孩子在幼儿期老见父母吵架、打架,心里紧张恐惧,由于认知水平低,幼儿不能理解父母为什么像仇人一样互相攻击,他不能辨别谁是谁非,更不愿认定谁是坏的。有的孩子会认为是自己不好,自己是坏孩子,因此有心理负担,会引起生理反应,如哮喘、上呼吸道感染、免疫功能降低。如果家长中有一方是冲动型、情绪失控的人,还会导致孩子由于受惊吓而长期尿床。如果母亲遭暴力打击,孩子会感到极度不安全,因为保护弱小生命的他的妈妈都自身不保,他还怎么“活”下去?本能的害怕,令孩子在幼儿园里退缩,不合群,害怕与妈妈分离,主动参与活动的欲求低。在小朋友当中,各种心智和行为发育显得相对落后。

  儿童期

  儿童阶段父母常大吵大闹,会给孩子带来羞辱感。如果父母是为他的事争吵,孩子就会显得很难受,觉得自己是坏孩子,做恶梦,在其他小朋友面前低人一等,上课时心事重重。如果父母一直在孩子面前说离婚,那就像有把剑悬在孩子的头上了,他的生活似乎就在等着这把剑掉下来,真正生活在恐惧和担忧中,这样的孩子,学习没心思,做什么事都兴趣索然,成绩越来越差,自尊感低,由此又引来了老师的低评价的打击,进入恶性循环,对他今后的人格成长产生一定影响。

  美国一项历时17年的心理研究发现:夫妻闹矛盾时,吵架可能更有益身心健康,压抑愤怒的夫妻日后的死亡率是表达愤怒的夫妇的5倍。吵架是夫妻表达内心的感受和需求,也是对自己和对方的内心的探索,而吵架是一种艺术,夫妻双方都需要掌握吵架的目的和表达的规律。

  那么,如何减少夫妻吵架给孩子的伤害?摇篮论坛网友hulin_999说“为了孩子的健康做父母的一定要忍”,摇篮网友半夜淘提醒说“孩子的性格一定要家长耐心培养的,否则等成型了就迟了”,摇篮网友仔仔H妈妈说“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以后一定要注意这些问题”……

  父母吵架的学问

  学问一:吵架时尽量避开孩子,有什么问题要等孩子离开后,再进行沟通。但千万不要冷战,因为那样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心理伤害,孩子会不知所措,甚至认为是自己的原因造成了父母的不和,长此以往,便会形成孤僻自卑的性格。

  学问二:吵架后要当着孩子面和好,轻轻松松“一笑泯恩仇”,并好好安慰一下受惊孩子的情绪。并要鼓励孩子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再有针对性地加以宽慰解释。

  学问三:要勇于承认错误,父母是孩子的榜样,语言、行为、甚至连“吵架”都可能成为孩子们模仿的对象。

  学问四:把握程度,尽量不要让争吵发展到无法收拾的地步,这样也能减轻孩子的恐惧感。让孩子生活得有安全感是为人父母最起码的责任,大人不要认为感情是两个人的事,便相互攻击、谩骂,这对孩子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将终生难以弥补。

  一个孩子的成长是生物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不良的环境生活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创伤,有些创伤终身难以愈合。

3爸妈不要忘了教导孩子学会自我保护

  在生活当中,父母应做以下2点:

  1.适当的磨砺

  当孩子受道的保护越多往往越容易出错,那是因为他们丧失了自我保护的能力,在生活当中突发且难以预料的事有很多,当孩子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就会束手无策。

  去年冬天的一个早上,由于刚刚下过雪,路上的雪水都冻成了冰。张女士一家在路边走着,儿子要去滑冰,张女士不同意,但是儿子哭着非要去,就在路边又哭又喊地拉扯起来。这是张先生过来抱起孩子,把他放在冰上,孩子马上高兴地笑着跑,一下子摔了个四脚朝天,爬起来再跑又连着摔了好几个跟头。张女士立刻埋怨起来,可是再看自己的儿子,不但没有哭,还依旧爬起来,张开双臂慢慢地试探着滑,再也不跑了,也就再也没有摔倒。其实,这个小男孩在这短短的几分钟里已经经受了一次磨砺,学会了保护自己。

  在幼儿园大部分孩子都曾因为滑倒而摔伤,要是孩子在摔倒时用手撑一下地,那么自己受到的伤害就会小得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该给孩子留一些小小的磨砺机会,让孩子在经受磨砺中长大,在经受磨砺中积累必要的生活经验,这样在遇到必须去独自面对的问题时,他们才能避免受到伤害。

  2.正确引导

  安全教育应该是集知识性、实用性于一体的全面教育。不仅要让孩子了解一些必要的安全知识外,还需引导他们进行一些场景演练。如:孩子在了解火的用途和危害后,可以开展一些自救演习。像学习拨打119,学习简单应急措施(用床单塞门缝,用湿毛巾捂嘴巴)等。

  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而不是剥夺孩子的学习机会。我们要教授给孩子安全知识,还要让孩子知道哪里有危险,让他们知道如何征服危险,在征服危险的过程中怎样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这才是真正的安全教育,这样你的孩子才能安全拥有真正的保障。

4家庭习惯决定孩子的学习成绩

  学习无计划。学习上不明白自己要干什么,该干什么,总是让老师和家长在后面推着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成绩好的学生一般计划都很强,学年有学年的总目标,学期有学期的规划,每周有每周的计划,每日有每日的任务。建议:帮孩子制定一个学习计划这很重要。

  学习不定时。学习时间不固定,每天必要的学习时间无法保证,学习完全凭情绪,情绪好时可以学到深夜,情绪不好时就不学了。知识是日积月累起来的,人不可能在极短时间内把大量的学习内容输入到大脑里去,饥一顿饱一顿,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能是事倍功半。建议:每天固定一个时间,让孩子静下心来学习。

  学习不定量。每天该完成的学习任务没有完成,喜欢搞集中复习,临考突击,每天该记忆的内容没去记,该做的作业没去做,该复习的内容没有及时去复习。要想较好的掌握知识,必须靠每日的知识积累,没有量的积累便不会有质的飞跃。靠集中复习临考突击学到的知识,不但数量少,而且质量差。建议:每天规定好学习量,不要等到考试前才临时抱佛脚。

  学习时三心二意。上课走神,甚至做一些与学习不相干的事;自习课常沉醉于空想,或者东翻西看浪费时间;做作业或复习时常做一些小动作,边写作业边玩。专心致志是学生必须养成的起码的学习习惯,一般人不可能同时高质量的做好两项或两项以上的事情,所谓“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建议:平时就要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家长可以找一些培养孩子专注力的训练或游戏给孩子玩。

  有错不改。作业本发到手里,虽然上面有许多老师的订正可很少往心里去,考试罢将考卷扔在一边从不做认真分析检查失分的原因。学习是一个积累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查漏补缺的过程。一门课,你的知识漏洞越少说明你学得越好,考试时成绩也会越好,那些考试时出错的地方往往就是你的知识漏洞。建议:帮孩子建一个错题集,每次作业考试后,让孩子将其中做错的题目都记录下来,这些就是孩子的知识漏洞,督促孩子经常看看这些题目就会把漏洞补上。

  不复习就做作业。做作业前不看书不思考,不先消化和理解所学的内容,做作业拿过来就做,做完了万事大吉。建议:作业是学生必须要独立完成的任务,其目的是让学生正确熟练的理解记忆所学的知识,如果孩子不求甚解的完成作业,就起不到这些作用。

5三大家庭因素造成孩子坏习惯

  儿童不良习惯的家庭成因,除了不可掌控的先天因素(遗传),主要有三:

  (一)模仿

  坏习惯往往是一种顽疾,一旦形成,改起来就难了。并非每一个孩子都幸运能够轻而易举地改掉。所以做家长的与其坐待孩子形成坏习惯后再费尽心思地帮他去改,不如提前了解坏习惯的家庭成因,早做预防。这在家庭教育中显得尤为实际而重要。

  (二)重复

  习惯是行为不断重复制造出来,并根据自然法则养成的。一个动作,一种行为重复N次就会成为习惯。

  大哲学家柏拉图有一次就一件小事毫不留情地训斥了一个小男孩,因为这个孩子总在玩一个很愚蠢的游戏。

  小男孩不服气:“您就为这一点小事而谴责我?!”

  “你经常这样做就不是小事了”柏拉图回答说,“你会养成一个终生受害的坏习惯。”

  重复的力量是巨大的,一旦形成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害孩子一辈子。所以,为人父母者应密切关注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尽可能地避免重复造成的不良习惯,抓好“第一次”,哪怕是挖鼻孔这样的小毛病,在初期的时候也要及时发现并设法制止。

  (三)纵容

  还记得临刑前咬掉妈妈乳头的那个盗窃犯的故事吗?他之所以成为江洋大盗并最终被判处极刑,与小时侯母亲对他的纵容是有直接关系的。试想,当他第一次偷人家东西的时候,母亲及时予以制止而不是采取赞许和鼓励的态度,他也许会有另一种人生。

  很多孩子的不良习惯,都是在父母的纵容下形成的。当孩子第一次做了错事,父母一定要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并予以制止,否则一旦形成恶习,改起来就难了。

  有时侯,父母对孩子偶发的不良行为,采取不闻不问的沉默态度,这也是不对的。须知沉默也是一种纵容,是一种心理的暗示。它会使孩子觉得这样做没什么不可以,于是放手去做,终成恶习,贻害终生。

  后天环境和后天教育是可以人为控制的。父母了解了不良习惯的家庭成因,从改正自身不良习惯做起,给孩子做好的榜样,并努力在家庭教育中加以预防,就能极大限度地降低或避免儿童不良习惯的形成。

  远离坏习惯,养成终生受用的好习惯,家庭教育就会事半功倍,孩子也就比较容易走向成功。这不正是我们做家长的都希望看到的事实吗?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婴童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