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乾隆:海淘,我只要原装进口哒
01
乾隆皇帝这样说。
“从前进过竹叶青、洋漆器皿,亦非洋做。如进钟表、洋漆器皿、金银丝缎、毡毯等件,务要是在洋做者方可。”
没想到吧。
乾隆爷除了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学者、旅行家、猎手。
以及颇有争议的诗人、书法家,
还是个奢侈品鉴定师。
我,收藏家
02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不可小觑。
乾隆的爸爸雍正,就喜欢进口货。
雍正对进口宗教不感兴趣,对进口科学兴趣也不大。
他喜欢的,主要是进口产品。
西洋钟表、望远镜什么的。
还穿西装戴假发,留下一些“私房画像”。
这些洋玩意儿,乾隆也很喜欢呐。
皇上喜欢的东西,自然需求大。
需求大了就涨价,涨价就有高仿。
不但有欧洲的外资企业为皇帝贵族们生产钟表,还有广州的中国匠人专门生产A货。
可惜仿的不够像,被皇上一眼戳穿。
搞得访华团很尴尬,把船员随身时表都买下来,好容易凑了个礼单。
皇上的洋玩意收藏得太多,宫里根本放不下。
于是大量的收藏品,都放在了各种行宫里。
这儿的藏品,连千里迢迢来做单方面外交访问的马戛尔尼都吓了一跳,在日记本里写:
“有藏欧洲之玩物及音乐、歌唱之器者。余如地球仪、太阳系统仪、时钟、音乐自动机以及一切欧洲所有之高等美术品,罔不俱备。”
“于是,吾乃大骇,以为吾所携礼物,若与此宫中原有之物相较,比如孺子之见于猛夫,战栗而自匿其首也…”
这是刘半农翻译的版本,如今看来,半文半白,也颇有趣味。
大清官员没那么容易放过马戛尔尼,后边还补了一句,说你别觉得热河的御园藏品就算多了,要是圆明园,或者寝宫里一比,这都不够看。
瞧,两边都攒着劲儿呢。
03
马戛尔尼这次来访,不是为了送供品,人家有政治任务在身,就指着带来的礼物把大清上下镇住,好谈条件。
结果反被大清皇帝的私人藏品镇住了。
只得写日记感慨:中国帝王这得多有钱啊。
进口货再多,皇上不嫌多。
乾隆对马戛尔尼带来的礼物很感兴趣,一直催快递。
人还在路上不要紧,礼单可以先呈上来看看嘛。
来的太慢,还引发了皇帝的投诉:
“贡使于十七日到园,距今已有六日。今日本报到来,朕以金简等必将如何装饰,及西洋人并首领太监在旁观看,是否得其安装方法,大概情形分晰附本报具奏,乃竟无一言奏及,殊为不解!”
04
等83岁的乾隆爷终于看到了礼物,不免颇为失望。
第一批体积较小的礼物,包括呢料、望远镜、气枪猎枪马枪、波纹绢、地毯及一批英国贵族肖像等物。
皇上想要的自行人,没有!
机器狗,也没有!
只有那些精美画作,皇上比较感兴趣。
原本英国使团打算一举镇住大清的“天体运行仪”,可以模拟地球、太阳、火星等各种天体的运行情况,皇上看了表示:内部机械和钟表好像没多大区别嘛。
帕克透镜皇上多看了几眼:嗯,和望远镜一样,都是玻璃。可以用来给和珅点烟。
至于展示西方军事力量的迫击炮,演练过程没有英国人在场。
反正试射一次之后,就丢进仓库落灰去了。
05
马戛尔尼这次访华,中外习俗的不同也让他很伤脑筋。
比方说路上,大清钦差问他:您这次来,带了这么多贵国皇帝的礼物,那您自己给皇帝准备了什么生日礼物啊?
问得马戛尔尼一脸懵逼,好在反应快,把本打算送给皇帝的英国马车,当作寿礼。
可惜了,寿礼皇帝根本没收到。
因为英国马车,车夫坐在前面,不但后背冲着皇上,位子还比皇帝屁股坐的位子高,这不扯么,哪敢给皇上看啊。
礼物不咋地,还想提条件?
乾隆表示:小样儿,你可拉倒吧。
06
送来的礼物大清全都有,这不奇怪。
中国的国际贸易,很早之前就开始了。
贸易中心,在广州。
明末清初,基本由葡萄牙垄断;
本着公平公正反垄断的原则,西班牙、荷兰和英国也来了,后头还跟着美国。
原则上来说,天朝上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进口货不过是些好玩的小玩意,有也行,没有也无所谓,让你们来经商,算是给你们面子。
这些外商来华,都卖些啥呢?
英国进口:毛纺织品、铅、锡、铁、铜、毛皮、亚麻和各种摆设;
印度进口:原棉、象牙、檀香木、银子、鸦片…
除了贵族皇室需要的钟表等奢侈品,其他东西基本属于滞销状态。
但奢侈品单价高,销量还是不够,不足以打开中国市场。
平价商品,又卖不出去,真叫人头大。
比如说,1821年,英国商人运来英花呢4509匹,剪绒与天鹅绒416匹。
没赚着钱不说,还亏本60%。
但与此同时,西方对中国商品的需求日益增加。
出口商品,主要有以下几项:
出口英国:茶叶、生丝、瓷器、大黄、漆器、肉桂;
出口印度:南京土布、明矾、樟脑、胡椒、朱砂、食糖、糖果、药品、瓷器…
其中出口量最大的,当数茶叶。
起初欧洲不出产茶叶,1640年荷兰商人带回一小批红茶之后,茶叶渐渐由馈赠的土特产,变成了大量进口的商品。
上流社会带头饮茶,平民百姓争相模仿。
销量一路飙升。
1808年之后,仅英国每年茶叶进口量就有2600万磅,大约1.2万吨。
猜猜关税多少?
茶叶进口税曾高达100%!
茶叶走私简直暴利,倒逼茶叶进口税率下调,在1784年降到了12.5%。
07
英国商人很忧伤啊。
中英贸易连年的逆差,货物卖不出去,运也白运,不如直接运钱。
一艘商船,竟能达到10%货物,90%真金白银,有时候甚至达到98%。
大量白银源源不断流入中国,美洲银矿都快枯竭了。
这可咋整,没有白银还怎么买茶叶?
本以为面见皇帝,谈成商务条约,引发中国人对英国商品的兴趣,就能把贸易扩展到全中国。
无奈多次努力,都被皇上和官员“残忍拒绝”。
想赚钱,没什么不对。
坚持自己的外交原则,也没什么不对。
但双方需求出现了冲突,总得想办法解决。
当时的英国比较主动,想了个不太光彩的办法:鸦片。
08
区区鸦片,天朝早已有之,但并不流行。
正如钻石被赋予“恒久远”的意义之后才打开销路一样,鸦片是因为开发新用法而流行起来的。
清代中期以前,鸦片只能吞食,或是与其他药品一同煎服,主要作为止痛药使用。
直到用枪管灼火吸食的方式传入中国,鸦片才火了起来。
雍正年间,已有禁售鸦片的明文规定:私自倒卖充军,偷开烟馆死缓。但那会儿本土种植和进口鸦片数量不多,还没造成广泛影响,
结果乾隆年间,英国商人发现鸦片这东西,从印度倒卖到中国,售价翻了六倍。
1773年,印度开始大面积种植鸦片。
乾隆后期,鸦片进口已占所有商品的二分之一。
乾隆见势不对重申禁令之后,走私的狂欢开始了。
不但没禁成,还没收到税。
倒是英国商人和广州官员,数钱数到手抽筋。
商人极其尊重消费者,精心调研中国消费者的口味,研发针对中国市场的产品。
顺差逐渐变成了逆差。
09
这下换成大清白银不够了。
钱没有了,物价上涨,原本800文铜钱兑一两银子,1828年,北京周边一两银子值2500文钱,政府不得不“加印”了一些铜钱。
这样大清很恼火嘛,为了解决白银外流问题,主要提出了两个方案:
一、鸦片贸易合法化。
部分自产自销,部分进口收税。
二、严禁整条产业链:小贩、行商、买办、受贿的兵士…统统查办。
1836年,也就是道光16年。
别说乾隆,大清国事,就连嘉庆也管不着了。
他们是不用管,但问题总是要解决啊。
1839年,钦差林则徐来到广州。
除了禁烟手腕强硬,还通过外交辞令,劝谏英国制止鸦片的种植加工。
大清是松了一口气。
但对于英国来说,完蛋。
好不容易赚点儿钱,这下又没戏了。
谈是谈不拢了,又不开放通商,也不让卖鸦片,行吧,那就只有打你了。
除了打仗,就没别的解决办法了吗?
好像还真没有。
对于既得利益这一点,没有人会觉得自己的既得利益太多,但一旦减少,就会觉得不公平。
谈判结果双方都能接受,又都不满意,就算成功。
要是谈不拢,真的打起来,就看谁实力强了。
鸦片战争后的赔款广州商人交了很多,不知道是不是天道有循环
对于大清来说,打是打了,没打过,输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