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风采|北纬47度,飞鹤荷斯坦和他们的守护者

婴童网

朝阳升起,奶牛妞妞迎来了她的第一餐。

为了让妞妞们有充足的营养供给,餐食是24小时提供的。渴了,就喝天然弱碱性苏打水。饿了,就吃飞鹤专家们精心研制出来的营养丰富、美味可口的食粮。

到了每天的挤奶时间,她们就可以到现代化的挤奶厅,伴着旋律优美的轻音乐,享受药浴,上岗工作。

除了吃饭和工作,妞妞们每天有过半时间在卧床上休憩,只要天气不赖,都会到外面的围栏区晒晒太阳,看一看湛蓝的天空和优美的自然环境。

妞妞们的家位于齐齐哈尔,处于北纬47世界公认的黄金奶源带。为了让她们能每天过上健康快乐的生活,飞鹤引进了一批专家,妞妞们每天吃了多少饭、运动量如何、身体健康状况如何?他们用手机一看便知。

在北纬47度,他们用专业知识和先进科技默默守护着妞妞们,也守护着中国宝宝的口粮。

奶源变革,新一代奶农诞生

妞妞的外形和90年代齐齐哈尔农户家中常见的中国黑白花奶牛相似,向上追溯都是荷斯坦奶牛,后者在15世纪就以高产奶量闻名于世。

不同的在于,中国黑白花牛是国外荷兰牛在中国不断驯化和培育而来,飞鹤牧场里的荷斯坦们是从海外移民而来。

飞鹤克东第一牧场的韩智敏还记得13年前的一次旅程。当时,他入职飞鹤不久,就和同事们一起奔赴天津港,迎接牧场的首批“居民”。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韩智敏依然记忆犹新:看着装载着近6000头奶牛的巨轮慢慢驶进港口,场面壮阔,他深受震撼,“以前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奶牛。”

从那年开始,韩智敏的工作一直和犊牛(注:对幼年小牛的统称)相关。在这个过程中,他见证了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奶牛养殖模式。

在韩智敏的记忆里,饲养奶牛只是当地村民农闲时“副业”,有的是想给家里补充点收入,有的是家里的农作物秸秆没地方处理,养头牛消耗一下。

回忆起十多年前在奶站边的兽医站实习时的场景,他还记得,每天夕阳西下时,乡亲们就会陆陆续续将奶牛赶到村口的奶站卖奶,那是他们忙碌一天后难得的闲暇。

记者了解到,本世纪初的东北农村,超过八成的奶牛场只有不到五头奶牛,一半奶农家里也就有两三头泌乳期奶牛。

整体来说,杂交牛劣质牛唱着主角。饲养方式可以形容为“一条缰绳、一根桩”,农户家一般没有标准化牛舍,多数是露天饲养。

奶农们挤下牛奶,一般会卖给附近的收奶站,然后再由经营奶站的“奶贩子”把鲜奶卖给乳品加工企业。这样奶农、收奶站及背后的“奶贩子”、运输司机、乳企,就构成了完整的乳业奶源链条。

这种不重资投入养牛的模式,让乳企实现了快速扩张,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风险,奶牛的健康情况、奶源的质量、牛奶运输中的卫生情况都无法掌握在乳品企业手中,乳制品的质量难以控制。

“那时候,为什么国产奶粉不时就出现一些质量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奶源上出现的问题、饲养结构出现的问题。”2006年前后,市场竞争加剧之时,飞鹤乳业董事长冷友斌看到了风险,他希望从环境到牧场、从饲料到喂养、从生产到质检,每个环节都能实现质量可控。就当时的产业环境来看,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把这些环节掌握在自己手中。

因此,才有了飞鹤的“万头牧场”,新一代奶农应运而生。

“手机养牛”,关键信息一目了然

随着近6000头奶牛的到来,韩智敏看到了完全不同的奶牛饲养模式。在这里,每头奶牛都有完整的数字档案,记录他们的族源信息、出生成长、每日饮食、健康数据。

“从2008年到现在,我们的管理已经逐步与国际最先进的理念接轨。”克东第二牧场的奶牛兽医雷鸣说。

和韩智敏一样,雷鸣也是飞鹤克东牧场建场后的早期员工。刚进牧场工作时,他还和同学们一起做过亲手喂牛的工作,而如今,饲养员主要是通过全机械化的方式、操作机器人进行喂料。

天刚蒙蒙亮,雷鸣就驱车来到牧场。暑热消失,秋凉渐起,立秋后的东北温差逐渐拉开,凉爽的清晨带给人清爽之感。

打开手机终端,牧场10500头奶牛的健康数据一目了然,系统还会自动排查健康数据出现异常的奶牛,推送到界面上。为了方便对照处理,雷鸣一般会把异常数据打印出来,然后分发给团队里的伙伴,到场区核对奶牛,逐一排查。

据雷鸣介绍,这些数据是由每头奶牛颈上的智能项圈内的传感器捕捉获取,并上传至系统的。智能项圈主要是采集奶牛的运动信息、饮食状况和其它体征,并在出现异常问题时向工作人员发出预警。

近年来,随着数字化的推进,科技已经从办公室走向场区,牛舍环境自动控制、自动推料机、挤奶机器人、智能监测项圈都成了牧场里的标配。宽敞的挤奶厅里,有专门仪器扫描识别卡记录着每头奶牛的上工时间和奶量,用于进行精准的奶质监控。

在飞鹤自有牧场里可以看到,所有奶牛都佩戴有RFID电子耳标,里面的芯片记录着奶牛的族源、出生和成长信息,与智能项圈的信息一起,共同构成了奶牛的“电子身份识别系统”,为牧场工作人员全方位地监控管理各牧场牛群状况提供参考。

雷鸣告诉记者,近年来他的工作内容已从疾病治疗逐步拓展到卫生保健。防重于治,在飞鹤牧场兽医、营养等部门成为共识。

走进克东第二牧场可以看到,奶牛们有自己的专属住处,牛舍从空气、湿度、光照等多个方面保证环境舒适。到了挤奶时间,奶牛们从牛舍漫步到挤奶厅,经过验奶、挤奶、药浴等步骤,才能将新鲜牛奶挤出并通过真空管道输送到生乳贮藏室。

“既要让奶牛吃好,还要让他们休息好。”飞鹤牧场里不仅有专门的母牛舍和犊牛舍,还配有专门的产房,奶牛在生产等特殊时期都能得到工作人员24小时观测和值守。

科学喂养,源头掌控奶源质量

自有牧场是飞鹤全产业链的重要一环,用知识和科技守护着妞妞们的不仅有饲养员、兽医师,还有营养师、育种师等。

负责奶牛饮食配方的营养师隋志强每个月都有过半的时间奔波在各个牧场之间,他告诉记者,一头奶牛从出生、幼年到成年,不同生长阶段的饮食各有不同。

隋志强是位90后,他的爷爷和父亲都从事兽医工作,他在职业选择时往前一步,走到了奶牛饲养的配方环节。

“我们的工作就是从‘衣食住行’等多个角度为奶牛提供稳定、舒适的环境,涉及到饲料配方、原料质量、TMR工序、推料时间、挤奶时间等多个方面。”隋志强介绍,在飞鹤自有牧场的精准饲喂体系中,配方设计还需结合奶牛卧床舒适度、水槽分布、牛舍环境等多种因素,因此他的工作内容也包括监督奶牛的卧床、饮水等数据。

在飞鹤自有牧场,奶牛不仅按犊牛、育成牛、孕期牛(干奶牛)、围产牛、泌乳牛等生理阶段有不同的食谱,同一阶段的泌乳奶牛也会根据实际情况饲喂不同的配方。

比如,为预防产后奶牛乳房水肿和低血钙,这个时候他们食材中选用的是钾含量略低的澳大利亚燕麦草。奶牛生产后对钾离子的需求回升,饲养员会重新给他们投喂优质的苜蓿草。

值得一提的是,飞鹤经营有近40万亩的专属牧场,用于种植青贮玉米、紫花苜蓿、燕麦等饲草作物,保证在源头掌控奶源的质量安全。如此,从饲草种植到饲料加工,奶牛们每餐的食材也都做到可溯源。

从环境到牧场、从饲料到喂养、从生产到质检,都是飞鹤奶粉的质量线、生命线,这些环节都已完成信息化变革,实现了精细化和智能化,让一位位像隋志强、雷鸣等新一代奶农的工作发生了巨大改变。

近年来,随着飞鹤乳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智能化的提升,很多赴河北、山东等地打工的人们也回到了家乡,在飞鹤的专属农场、自有牧场和智能工厂寻得安身的岗位。

不同于之前的农闲“副业”,如今,奶农已经成为一份正式工作,为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我们家的收入都是从这里来。”韩智敏和爱人都在飞鹤克东牧场工作,他说,“下班一起回父母家吃顿饭,是挺正常的事儿。要是出去打工,想回来几趟可就太不容易。”

记者了解到,飞鹤自有牧场的一线员工月收入都能超过3000元,很多技术岗和管理人员的工资超过了6000块,除了工资之外,还有包括商业保险、教育培训、节日礼品、员工体检、福利奶粉、礼金/慰问金、爱心基金、旅游等各种福利和保障。

这样的收入和福利水平,是之前克东、克山、拜泉等东北小县城里的奶农所不敢想象的。科技加持下,新一代奶农的日子正过得越来越红火,智能化装备下的乳业,也让人有了别样的期待。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婴童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目录[+]